“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令人振奋,其中总论部分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从理想层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是执政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斗的终极目标。从现实层面,是我国内循环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实现品牌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试问,6亿人1000元以下的收入,如何扩大内需?靠支付宝花呗借呗吗?试问,产品最大市场在国外的产业,如何实现中国品牌的价值提升。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最好的生活在中国。中国的品牌才能走向世界。
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我们来讨论一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路径。
第一,调控房地产价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
中国的居民资产最大份额在房地产。中国的城乡差距,甚至城市内差距的决定性拉开,根本原因是房价。在一线城市,20年前的买房还是不买房的决策,决定了一个人是中产者还是打工人。北上广深的房价,20年来涨幅在10到20倍,而三线城市以下房价涨幅在3-5倍。在北京上海,月薪5万只是生活精致的打工人,有两套房子,月薪不到5千也是相亲市场上的王老五。因此,收敛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的房价的差异,让农村的土地和自建房也能成为农村人民的增值财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这反常识,但未来15年,3-4线城市,以及农村土地的增值会超过一线城市,这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必然,否则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
第二,实现国有资产的大幅度升值,并更大幅度充实进入社保。
利益集团控制的媒体和公知,把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说得一文不值。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占到A股总市值的20%,大约20万亿左右。其中很多公司,已经悄然成为了世界第一流。比如新材料企业中国建材,6项材料世界第一,多项高精尖新材料实现或者在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国有企业的营收,利润,行业地位的提升和它的资本市场价值,以及市场美誉度都远远不匹配。国有企业的价值提升,并将提升后的国有企业股份,更多的充实进国家社保和地方福利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另一个重要手段。
展望2035年,摆在中国前面的可能前景有三条:
其一,中国成为一个战争机器,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打开市场和掠夺资源解决了产能过剩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代价是有可能在核战争和核反击中,付出了数亿人死亡的代价。
其二,中国社会更高度内卷,产能过剩没有解决,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发展,更多人失业,巨量的人口蜗居于一线城市城中村,做佣人,送快递,送外卖,甚至做小姐,不情不愿地为有钱阶层服务,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加速凋敝。社会很可能陷入内乱或者滑入第一种前景。
其三,我们逐步实现了共同富裕,形成了具有巨大生产创造力和消费力的巨中产人群,通过教育程度更高的这批人,实现了中国的产业全面升级,中国制造业全面打通上中下游,覆盖高中低端。中国逐步恢复到中国应有的历史地位,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为一个城市里的打工人,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如何思考自己的财产保值,人生价值,甚至身家性命?
如果相信国家,相信国运,相信我们这代人有智慧,走好伟大复兴的最后一里路。我们就要知道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资产端想办法,作为国民财富最大的体量的房地产,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产以及农村自建房的价格缩小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必然。股票作为国民财富的第二大类别,体现少数人利益的私营企业和体现全体国民利益的国有企业,估值,社会评价缩小差距,也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必然。
从保存量,动增量的稳妥改革方针看,可以进一步推论,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土地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一线城市,国有企业估值增长超过民营企业。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民营企业的股票,整体上可能未来15年,没有收益,或者涨幅跑不赢通货膨胀。其实,讨论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和人生方向选择了。但是更仔细的推论,比如如何才能让三四线城市的房价缩小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如何实现国有资产估值和民营企业估值的收敛,其实,规划和展望里也给出了方案和路线图,这个我们有机会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