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以1:0.5525绑定,芯片算力的31倍补涨剧本要来了?
周末的推演局,咱们接着唠市场的“重头戏”。如果说前两年算力赛道是光模块的“独角戏”,那现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正缓缓打向芯片与算力生态的“第二梯队”——当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江湖人称“易中天”组合)用40倍、25倍、28倍的平均31倍涨幅,把“短跑冠军”的戏码演到极致,寒武纪、海光信息、中科曙光这几位“长跑选手”的后劲,开始成了市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尤其是海光信息6.7倍、中科曙光5.5倍的涨幅,和光模块的“爆发力”比起来,活像刚热身完的运动员,还没到发力的关键节点。
而这次推演的“核心爆点”,正是市场传得沸沸扬扬的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换股框架——1:0.5525。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比例,不是“随便拍脑袋的游戏”,而是可能改写整个芯片算力赛道格局的“剧情转折点”。
今天咱们就用“三看四算”逻辑框架,扒一扒这事儿的底层逻辑:为啥这个换股比例是“关键密码”?海光与曙光的“绑定”能释放多大能量?眼下这波“算力加速期”,
它们能不能补上31倍的涨幅差距?
一、先复盘:光模块“易中天”的31倍神话,到底凭啥“跑得快”?
要聊芯片算力的“补涨逻辑”,得先搞明白前浪“易中天”的涨幅密码——不是光模块天生比芯片牛,而是它踩准了“需求爆发+周期适配”的双重节奏,活脱脱把“赛道红利”吃成了“短期爆款”。
先看数据:新易盛从底部到高点翻了40倍,中际旭创25倍,天孚通信28倍,这仨平均31倍的涨幅,放在整个市场里都是“顶流级”的成绩。为啥是它们?核心就一个词:“需求来得快,兑现周期短”。
前两年AI热潮起来后,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数据传输”——不管是大模型训练还是云计算,都得靠光模块把数据从这头传到那头。这种需求不是“慢变量”,而是“急订单”:互联网大厂、云服务商一咬牙扩产能,光模块企业的生产线立马满负荷,业绩从“订单”到“财报”的转化周期,也就1-2个季度。就像奶茶店突然爆单,只要原料够、机器转得快,当月的营收就能往上冲,市场自然愿意给高估值。
再看技术壁垒:光模块不是没技术,但和芯片比起来,更像是“高端组装+工艺优化”。核心器件(比如光芯片)可能依赖进口,但模块的集成、测试、封装,国内企业早就摸透了门道,只要需求来了,扩产、交货都能跟上。这种“低壁垒+快兑现”的属性,正好撞上了市场“赚快钱”的情绪,涨起来自然“嗖嗖的”。
还有个关键:光模块是“全球化生意”,客户遍布全球,只要海外AI需求不停,订单就有保障。不像芯片算力领域,不少企业得盯着国内的政策、大项目,节奏慢半拍。所以前两年的市场,与其说是“光模块牛”,不如说是“市场选择了最容易兑现的赛道”。
但话说回来,“短跑冠军”再厉害,也不能一直占着赛道——当光模块的涨幅已经反映了短期需求,市场的目光自然会转向“更有长期嚼头”的领域。这时候,芯片算力的“第二梯队”,以及海光与曙光的“1:0.5525换股框架”,就成了下一个待解的“剧本高潮”。
二、再解码:芯片算力“第二梯队”的“慢涨逻辑”,不是弱,是在“憋大招”
对比“易中天”的31倍,海光信息6.7倍、中科曙光5.5倍的涨幅,看着确实“不够刺激”。但要是因此觉得它们“不行”,那可就犯了“用短跑规则判长跑”的错——芯片算力的逻辑,从来不是“快”,而是“硬”和“久”;而海光与曙光的“慢”,更是因为它们在做“难而正确的事”。
1. 中科曙光:不是“卖服务器的”,是“算力基建的包工头”
很多人觉得中科曙光就是卖服务器的,这就像把故宫当成“一堆砖头”——太浅了。
曙光的核心身份,是国内超算领域的“扛把子”,也是算力生态的“基建狂魔”。
它的业务里,超算中心、政务云、行业云这些“大项目”占了大头。比如国内的超算“天河”系列,背后就有曙光的技术支撑;地方政府搞数字政务,曙光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往往是“标配”。
这些业务有个特点:“订单大、周期长、壁垒高”。一个超算中心从立项到建成,少则1-2年,多则3-5年;政务云项目更是“长期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
这种业务模式,决定了曙光的业绩不会像光模块那样“季度跳涨”,而是“稳步爬坡”。就像盖大楼,打地基得半年,砌墙得一年,等楼盖好能租出去收租金,又得半年——过程慢,但一旦落成,就是“稳赚不赔的资产”。
再看它的“隐藏家底”:自主研发的算力软件、与海光信息的“芯片联动”(曙光是海光的重要股东)、遍布全国的算力中心网络……这些不是“短期能变现的资产”,而是“长期的护城河”。
市场给它5.5倍的涨幅,本质上是还没完全定价它的“生态价值”——就像买一棵刚栽下的果树,现在只能看到树干,没看到将来挂满果子的样子。
2. 海光信息:不是“普通芯片厂”,是“国产算力的攻坚兵”
海光的标签更直接:“国产x86芯片的关键玩家”。这四个字看着简单,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硬骨头。
x86芯片是啥?是咱们电脑、服务器里最常用的芯片架构,长期被英特尔、AMD垄断。海光能在这个领域撕开口子,靠的不是“山寨”,而是“技术授权+自主迭代”——早期从AMD获得技术授权,然后一步步做自主研发,现在已经能推出适配国内市场的服务器芯片,在政务、金融、能源这些“关键领域”站稳脚跟。
这种“攻坚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芯片研发不是“画图纸”,从流片到测试,再到通过客户验证,每一步都得“烧钱+耗时间”。
海光信息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常年在20%以上,比光模块企业高得多——这些钱不是白花的,是在买“国产替代的入场券”。
它的业绩兑现逻辑也很特别:不是“按订单量算钱”,而是“按国产替代的进度算钱”。当国内企业开始替换英特尔的芯片,海光信息的市场份额就会涨;当政务项目要求“自主可控”,海光的订单就会来。这种需求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渗透式”的——就像水滴石穿,每天看起来变化不大,久而久之就能砸出坑来。
现在海光信息6.7倍的涨幅,比曙光高一点,也比寒武纪(33倍)低很多。为啥?因为寒武纪是“纯AI芯片”,弹性大(AI热潮一来,估值就能往上冲);海光是“服务器芯片”,弹性小,但确定性高(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需求稳)。
市场给它的定价,介于“风险和确定性”之间——既认可它的技术突破,又在等它的“规模化兑现”。
3. 为啥芯片算力“涨得慢”?因为“技术壁垒=时间壁垒”
总结一下,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涨得比光模块慢,核心就三个原因:
• 技术壁垒更高:光模块是“集成”,芯片是“原创”;曙光的生态是“系统搭建”,光模块是“单一产品”——难度差了不止一个量级,周期自然更长。
• 业绩兑现更慢:光模块是“季度级兑现”,芯片是“年度级兑现”,中科曙光的大项目是“跨年度兑现”——市场得有耐心等它们的“成果落地”。
• 业务属性更重:光模块是“轻资产+快周转”,芯片和算力是“重资产+慢周转”——就像小超市和大商场,小超市每天流水快,大商场得靠长期运营赚钱。
但“慢”不代表“弱”。反而,这种“慢”里藏着更大的潜力——当光模块的短期需求快到顶,芯片算力的“长期需求”才刚起步。这时候,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1:0.5525换股框架”,就成了点燃市场预期的“导火索”。
三、核心推演:1:0.5525换股框架,不是“数字游戏”,是“生态闭环的密码”
市场上关于海光与曙光合并的传闻不少,但这次的“1:0.5525换股比例”,让传闻多了几分“实感”。这个比例到底意味着啥?为啥说它是“关键密码”?咱们得从“股权、协同、估值”三个维度,扒透它的深层逻辑。
1. 先看懂比例:1股曙光换0.5525股海光,是“一家人的精准算账”
首先得明确:曙光是海光的“重要股东”(截至2024年数据,曙光持有海光信息约27.96%的股份),两者本就是“父子辈”的关系。这次的“1:0.5525”,不是“外人联姻”,而是“一家人的内部整合”——简单说,就是1股中科曙光的股票,可以换成0.5525股海光信息的股票。
这个比例怎么来的?大概率是根据两家公司的“估值、业绩、净资产”算出来的。比如,以某段时间的股价均价为基础,结合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算出两者的“价值比”,最终敲定1:0.5525。这背后不是“拍脑袋”,而是专业机构的“精准算账”,目的是让双方股东的利益相对均衡,减少整合阻力。
举例:目前海光信息股价259.10元,对应中科曙光股价为143.15元,
更重要的是,这个比例背后的信号:管理层已经在“实质性推进”合并事宜。从“传闻”到“拿出具体比例”,说明整合已经过了“初步构想”阶段,进入了“细节谈判”环节。这对市场来说,就是最直接的“利好信号”——毕竟,“有具体方案的预期”,比“空泛的传闻”更有说服力。
2. 再看协同效应:1+1>2,从“芯片+服务器”到“算力生态闭环”
如果说比例是“面子”,那协同效应就是“里子”。1:0.5525的核心价值,不是“换股本身”,而是换股后形成的“生态闭环”——把海光的“芯片硬实力”和曙光的“算力基建软实力”彻底绑在一起,消除内耗,集中资源干大事。
这种协同效应,能从“硬、软”两个层面释放能量:
(1)硬协同:芯片定制化,服务器“如虎添翼”
现在海光的芯片,主要是“通用型服务器芯片”,适配曙光的服务器没问题,但不是“量身定制”。合并后,曙光可以根据自己的算力需求,给海光提“定制化要求”——比如超算中心需要“高算力、高稳定性”的芯片,海光可以针对性优化架构;政务云需要“低功耗、高安全”的芯片,海光可以重点攻关这部分技术。
这就像手机厂商自己做芯片:苹果的A系列芯片只给iPhone用,所以能完美适配iOS系统,性能发挥到极致;华为的麒麟芯片适配鸿蒙,也是同理。海光和曙光合并后,就能实现“芯片-服务器-算力场景”的无缝衔接——芯片为服务器“量身定做”,服务器为算力场景“优化配置”,比其他“外购芯片+组装服务器”的企业,多了一层“底层优势”。
举个具体的例子:曙光承接了某省的超算中心项目,需要每秒百亿次的计算能力。以前用通用芯片,可能需要1000台服务器;合并后,海光为这个项目定制芯片,可能800台服务器就能达到需求,不仅降低了客户的采购成本,还提升了曙光的竞争力——这种“定制化服务”,是其他企业学不来的。
(2)软协同:研发+市场,资源整合“事半功倍”
现在曙光的研发重点在算力软件、超算算法,海光的研发重点在芯片设计、制程优化;合并后,研发费用可以统一调配,比如把曙光在超算领域的“并行计算技术”,用到海光芯片的“多核调度优化”上,让芯片更适合超算场景;把海光的“芯片安全技术”,用到曙光的“政务云安全方案”里,提升整体的安全等级。
市场端的协同更明显:曙光的客户是政务、能源、金融,海光的客户也是这些领域;合并前,可能曙光的销售团队推服务器,海光的销售团队推芯片,客户得分别对接;合并后,销售团队可以一起跑客户,提供“芯片+服务器+算力服务”的打包方案——客户省心,企业也能赚更多钱(打包方案的利润率比单一产品高)。
比如,某银行要建私有云,以前可能先找曙光买服务器,再找海光买芯片,中间还得协调兼容性;合并后,曙光直接提供“搭载海光定制芯片的服务器+云管理软件”的整体方案,一站式解决问题,客户自然更愿意买单。
3. 最后看估值重构:从“分开算”到“算整体”,空间有多大?
现在市场给曙光和海光的估值,是“分开算的”:曙光按“算力基建股”估值,市盈率大概在XX倍;海光按“芯片股”估值,市盈率大概在XX倍。如果合并,估值逻辑就变了——市场会按“全链条算力巨头”来给估值,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想象空间”。
咱们可以参考一下国际巨头:
• 英特尔:既是x86芯片龙头,也是服务器解决方案提供商,估值一直比单纯的芯片厂(比如AMD)或服务器厂(比如戴尔)高,因为它的“全链条能力”更有壁垒。
• 英伟达:从AI芯片延伸到AI算力生态(比如DGX服务器、CUDA平台),估值直接从“芯片股”变成“算力生态股”,翻了好几倍。
海光和曙光合并后,相当于国内的“小英特尔+小英伟达”:有x86芯片的技术积累,有超算和算力基建的场景优势,还有自主可控的生态闭环。这种“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估值不会是“1+1=2”,而是“1+1>2”。
更重要的是,这种“全链条模式”,正好踩中了“国产替代”的大趋势。现在国内算力产业,要么缺芯片(比如很多服务器厂依赖英特尔),要么缺生态(比如很多芯片厂没有场景支撑);合并后的企业,既能解决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又能搭建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很可能成为“国家队”的“核心供应商”——这种地位,不是单纯的业绩能衡量的,市场自然会给更高的“溢价”。
按目前的涨幅算,光模块平均31倍,海光6.7倍、曙光5.5倍,差距明显。如果合并后估值重构,就算达不到光模块的31倍,翻个1-2倍,也能追上不少差距——这就是市场对“1:0.5525换股框架”充满期待的核心原因。
四、用“三看四算”框架收尾:芯片算力的“加速期”,为啥值得期待?
最后,咱们用“三看四算”框架,给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合并逻辑做个总结——这俩能不能从“第二梯队”变成“新主角”,能不能补上31倍的涨幅差距,关键看这几点:
1. 三看:看政策、看产业、看需求,全是“利好东风”
• 看政策:算力是“国家战略”,合并是“政策鼓励方向”
从“东数西算”工程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政策一直在给算力产业“输血”;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更是政策鼓励的方向。海光与曙光的合并,正好符合“整合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政策导向,很可能获得政策支持——比如审批绿色通道、研发补贴等。
• 看产业: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全链条能力成“刚需”
前几年国产替代还停留在“低端替代”,现在已经进入“高端替代”——超算中心、金融核心系统、政务云,都要求“自主可控”,不仅芯片要国产,服务器、软件、生态都得国产。这种“全链条替代”的需求,只有像合并后的海光+曙光这样的企业,才能满足;其他单一产品企业,很难接下这种“大订单”。
• 看需求:AI+数字经济,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
AI大模型训练需要超算,数字政务需要云算力,工业互联网需要边缘算力——未来5-10年,算力需求会呈“指数万倍级增长”。光模块解决的是“传输问题”,芯片和算力生态解决的是“源头问题”——没有芯片,再快的传输也没用;没有算力生态,再强的芯片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需求端的“长期逻辑”,比光模块更硬。
2. 四算:算技术、算业绩、算估值、算格局,全有“提升空间”
• 算技术:壁垒再升级,从“单一优势”到“综合壁垒”
合并前,海光信息有芯片技术壁垒,中科曙光有超算技术壁垒;合并后,两者的技术形成“互补”,变成“芯片+超算+生态”的综合壁垒——这种壁垒,不是新进入者能随便超越的,就算有企业想做芯片,也没有曙光的场景支撑;就算有企业想做算力基建,也没有海光的芯片适配。
• 算业绩:兑现加速度,从“稳步爬”到“快步走”
合并前,海光的业绩靠国产替代渗透,曙光的业绩靠大项目落地,都比较慢;合并后,有了“定制化芯片+打包方案”,订单转化率会提高,业绩兑现速度会加快——比如以前一个超算项目,从谈成到交货要2年,现在有了定制芯片,1.5年就能完成,业绩自然能“提速”。
• 算估值:从“洼地”到“合理”,补涨空间明显
光模块平均31倍的涨幅,已经反映了短期需求;海光6.7倍、曙光5.5倍的涨幅,还没完全反映它们的“长期价值”。如果按“全链条算力巨头”的估值逻辑,它们的估值至少能回到行业平均水平,甚至更高——这就是“补涨空间”。
• 算格局:从“细分龙头”到“行业巨头”,地位更稳固
合并前,海光信息是“国产x86芯片龙头”,中科曙光是“超算和算力基建龙头”;合并后,它们会变成“国内算力全链条巨头”,在政务、超算、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甚至可能垄断部分高端市场——这种格局,能保证它们在行业里的“话语权”,长期业绩更稳定。
五、结尾:这波“合并大戏”,值得搬好小板凳慢慢看
周末的推演局,咱们聊了这么多,核心就一个观点: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1:0.5525换股框架”,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芯片算力赛道“从短期炒作到长期价值”的“转折点”。它们的涨幅落后,不是因为“不行”,而是因为它们的“逻辑更长期、壁垒更硬”;而这次合并,正好给了它们“加速兑现价值”的机会。
现在市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光模块的热度慢慢降下来,资金开始往芯片算力领域流。而“1:0.5525”这个具体的换股比例,更是让市场看到了“实质性进展”,预期被进一步点燃。
当然,投资这事儿,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说法。咱们可以期待,但不能盲目乐观——还是要跟踪合并的“落地进度”(比如是否发布公告、监管审批是否通过)、业绩的“兑现情况”(比如定制芯片的订单量、打包方案的销售额),用“三看四算”的框架,一步步验证逻辑。
不过就算合并过程有波折,海光和曙光的“联动效应”也已经在发挥作用了——曙光的服务器卖得越多,海光的芯片需求就越大;海光的芯片技术越牛,曙光的服务器竞争力就越强。这种“天然的联动”,本身就比其他企业多了一层“安全垫”。
前两年错过了光模块的31倍神话,没关系;现在芯片算力的“合并大戏”才刚开场,只要咱们耐心点,说不定就能等到它们“厚积薄发”的那一天。周末的推演就到这儿,接下来的行情,咱们边走边看。这波芯片算力的“加速期”,值得咱们多几分期待——毕竟,好的剧本,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铺陈,最后在高潮部分给人惊喜。咱们就搬好小板凳,等着看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高光时刻”吧!
$海光信息(SH688041)$ $中科曙光(SH603019)$ $摩尔线程(A06880)$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