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脑机接口

用户头像
十年磨一剑2025
 · 湖北  
创作声明: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

脑机接口产业深度解析:投资机遇与A股上市公司全景梳理

1 脑机接口产业概述:从科幻走向现实的跨时代技术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是一种在人与外部设备间创建信息连接通路的前沿技术,旨在实现大脑与机器之间的直接通信。该系统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直接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环境之间的直接交互。脑机接口的基本原理是当大脑进行思维活动时,神经元会放电形成脑电波,设备通过捕捉这些电信号并利用算法进行解码,最终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这项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化,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

从技术路径来看,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三大类。侵入式技术需要通过手术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皮层,能够获取高质量的单神经元信号,但面临生物排异和感染风险。半侵入式技术将电极置于颅骨与皮层之间,平衡了信号质量与安全性。非侵入式则通过头皮表面采集脑电信号,虽信号精度相对较低但安全性高,更易于商业化推广。目前,这三种技术路径在中国均取得长足进步,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脑机接口产业目前正处于技术爆发与商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为32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55.8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00亿元)。更长远地看,2040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200亿元。产业驱动力量多元,包括政策支持、资本涌入、技术突破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疗需求等。中国脑机接口企业总量已突破200家,形成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

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广泛,以医疗健康为核心,逐步向消费电子、工业制造等领域延伸。在医疗领域,该技术已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行走”,让渐冻症患者重新“开口说话”。例如,2025年新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位脑神经患者仅通过思维“2025新年快乐”这几个字,就被电脑成功解码并操纵机械手做出比心动作。在非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正应用于游戏交互、睡眠监测、专注力训练等场景,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2 产业驱动因素与市场前景:政策、资本与技术三重共振

脑机接口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红利、资本加持和技术突破的三重驱动。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产业增长的坚实基础,预示着脑机接口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2.1 政策矩阵全面形成

中国政府对脑机接口产业的扶持力度空前,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的目标,并制定了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等五大重点任务。这一顶层设计被业内称为“脑机接口重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北京、上海等地迅速响应,发布地方性行动方案。例如,《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脑机接口电极、芯片、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海市则发布《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加快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这些政策构建了从技术突破、临床落地到产业发展、医保覆盖的完整制度护航体系,政策叠加效应正加速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价值链。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构建脑机接口的产业化基础设施。国家医保局编制印发的《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技术建立专项收费标准体系,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等价格项目。湖北省医保局已迅速落实这些项目并制定政府指导价,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这种政策先行的方法显著降低了企业市场化风险,为产品商业化提供了明确路径。

2.2 资本热潮持续升温

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赛道展现出高度热情,投融资活动显著活跃。2025年1月,众多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密集向上市公司提问,关注公司是否拥有相关产品、技术储备情况以及产品的应用进展等。这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概念的高度关注。从融资规模看,2025年全球脑机接口领域融资案例频现,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完成6.5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高达90亿美元。国内方面,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创下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融资新纪录。

资本流向呈现向核心环节集聚的明显特征。据分析,脑机接口上游芯片高通道采集、超低功耗处理与电极国产替代空间达90%,成为投资主战场,2024年上游融资占比58%。中游医疗设备商加速临床转化,政策缩短审批周期至12-18个月,上市公司并购整合机会显现。下游企业端工业、医疗因回款快(6-12个月)、客单价高(500-2000万)优先落地,消费端商业化或滞后3-5年。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中国人寿通过国寿双碳基金参与某医疗科技公司3亿元A轮融资,支持新一代柔性脑机接口研发;广发银行为强脑科技提供1.7亿元授信意向,助力其申报国家专项基金。这种多层次资本介入为产业各发展阶段提供了相应支持。

2.3 技术突破加速产业化进程

脑机接口技术本身正经历爆发式发展,从“感知调控分离”的1.0阶段向“闭环调控与交互感知”的2.0阶段演进。在核心器件、信号解码、闭环系统方面,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性成果。例如,“北脑一号”半侵入式技术实现临床应用突破,集成了高采样率、大通量、低功耗的脑电数据采集、处理和无线传输技术。该系统通过将半侵入式植入电极置于颅骨与皮层间,能够兼顾信号质量与手术安全性,并成功完成多例人体植入。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开展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取得阶段性成功,标志着中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技术突破正直接转化为商业化成果。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从传统的“肢体驱动”康复模式革新为“脑控驱动”,患者从被动接受康复治疗转变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在消费领域,非侵入式设备如智能安睡仪、脑电波耳机等产品已实现量产并获得市场认可。例如,强脑科技推出的非侵入式深海豚智能安睡仪,可以解译大脑在不同睡眠阶段的神经信号状态,用于改善用户睡眠质量,销量已超过10万台。这些技术商业化案例验证了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可行性,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3 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上游核心环节至下游应用场景

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复杂而庞大,其产业链条可分为上游核心部件与软件、中游系统集成与产品开发、下游多元化应用场景。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独特的投资价值与机会,值得投资者深入挖掘。

3.1 上游:高壁垒的核心硬件与算法领域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脑信号采集硬件信号处理与分析软件,具体涵盖脑机接口芯片、电极、传感器、数据库及相关算法等。这一领域技术壁垒最高,也是当前投资最集中的环节。其中,脑机接口芯片是核心瓶颈,也是国产替代的关键领域。目前,中国脑机接口采集设备领域的诸多芯片仍依赖国外进口,但国内企业正积极攻关。例如,高德红外自主研发的65000通道双向脑机接口芯片,信号处理性能比进口产品提升30%,已应用于军事、医疗及消费电子领域。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也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电极与传感器领域同样存在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汉威科技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研发的0.1mm柔性脑电传感器阵列技术,实现了128通道同步采集,成本比美国Blackrock低50%,年产传感器100万片,占全球医疗级BCI传感器产能15%。这类柔性传感器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大脑组织,减少排异反应,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发展的关键材料。在算法与软件层面,中国企业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展现出竞争优势。科大讯飞拥有脑机接口专利超200项,其脑电情绪识别准确率已达92%。岩山科技旗下的岩思类脑研究院则聚焦脑电大模型与解码算法,布局非器质性疾病诊断。这些算法公司正将AI大模型与脑电解码技术结合,开拓更精准的脑信号识别能力。

上游环节的投资逻辑围绕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由于专业壁垒极高,投资者更适合通过专业投资机构参与,或重点关注已实现技术突破且具备量产能力的上市公司。考虑到脑机接口数据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要求,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领域也将迎来发展机遇,如优刻得为脑虎科技等企业提供脑电数据云端服务,在算力与存储技术方面占据先机。

3.2 中游:系统集成与产品化关键环节

产业链中游主要涉及脑机接口系统集成产品开发,包括脑电采集平台和脑机接口设备等。这一环节承上启下,将上游核心部件转化为可应用的产品,价值巨大。医疗设备是中游最早实现商业化的领域,代表性企业如创新医疗参股的杭州博灵科技,其BCI-4000系统能帮助37%的渐冻症患者恢复交流能力,响应速度0.3秒,比国际竞品快20%,单套系统售价450万元,已覆盖全国10家三甲医院。三博脑科则是国产首例闭环神经调控植入手术实施者,与清华大学共建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主导全球首例截瘫患者意念控制研究,2024年开展脑机接口手术超200例,单例收费超50万元。

中游环节的投资价值在于产品成熟度和临床进展。随着政策端对医疗器械审批的加速,脑机接口产品正迎来注册证获批高峰。翔宇医疗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多款“脑机接口”命名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研发脑控外骨骼机器人。诚益通在非侵入式康复设备领域营收占比已达58%,脑电信号解码准确率95%,同时其侵入式神经调控系统也已进入临床阶段。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那些已有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后期或即将获得监管批准的企业,这些标志性事件往往成为股价催化因素。

中游系统集成商还面临多技术路径选择的战略问题。不同技术路径(侵入式vs非侵入式)对应不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轨迹。侵入式脑机接口虽然技术门槛更高且风险更大,但在严肃医疗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单价值较高。非侵入式则因更易推广而在消费领域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盈趣科技代工强脑科技Focus脑电头环,2024年贡献收入3.2亿元;同时联合开发AI-BCI心理舒压产品,在北美市占率超60%。这种多元化布局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技术路径风险。

3.3 下游:多元应用场景拓展市场空间

产业链下游涵盖脑机接口技术的各类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医疗健康是目前最成熟的应用领域,具体包括神经康复、精神疾病治疗、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已将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将康复模式从传统的“肢体驱动”革新为“脑控驱动”。这种临床验证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增多,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消费级应用正成为脑机接口市场扩张的关键增长点。佳禾智能开发12通道脑电波耳机,切入游戏与教育市场,消费级产品已量产。汤姆猫成立合资公司推进脑机接口+数字游戏疗法,探索跨界融合。这些消费级产品虽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市场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销售。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级脑机接口产品正从“新奇玩具”向真正实用的智能设备演进。例如,麒盛科技联合华为鸿蒙开发智能床,集成BCI睡眠监测与调节功能。狄耐克的BCI产品覆盖睡眠监测、专注力训练、康复器械,消费级场景落地快。这些产品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将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的普及。

工业与特殊领域应用是脑机接口的另一重要方向。南京熊猫牵头江苏省“脑机接口多模态交互”重点研发计划,开发的工业级脑控设备精度达0.01mm,应用于智能制造。航天长峰将军用脑机技术转化医疗设备,开发脑状态监测仪评估昏迷患者意识水平。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针对脑控车辆领域申请专利,相关技术用于获取车辆驾驶员的脑电信号,提高脑控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工业级应用虽然单品数量较少,但客单价高,技术壁垒强,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下游投资的关键在于识别真正有需求的场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医疗场景需求明确但支付方单一(医院或医保),消费场景市场广阔但用户接受度需要培育,工业场景专业性强但细分市场有限。投资者应关注那些已建立可行商业模式、拥有稳定客户群体的下游应用企业。同时,随着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4 A股上市公司投资标的梳理

脑机接口产业链在A股市场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概念板块,多家上市公司在不同技术路径和应用领域有深度布局。以下按技术路线分类梳理代表性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4.1 侵入式与半侵入式技术路线标的

侵入式与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门槛最高,主要聚焦医疗领域,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和收费水平,是目前资本关注度最高的领域。

创新医疗(002173):公司参股杭州博灵医疗35%股权,聚焦渐冻症治疗领域。其BCI-4000系统能帮助37%患者恢复交流能力,响应速度0.3秒,比国际竞品快20%。单套系统售价高达450万元,已覆盖全国10家三甲医院。公司计划2025年将博灵医疗分拆至科创板上市,未来有望实现价值重估。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6.19%,显示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三博脑科(301293):作为神经专科龙头,公司实施国产首例闭环神经调控植入手术,癫痫病灶定位系统营收占比63%。与清华大学共建脑机精准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导全球首例截瘫患者意念控制研究。2024年开展脑机接口手术超200例,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系统精准度达国际领先水平,单例收费超50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4.71亿元,同比增长15.20%,医疗主业扎实。

中科信息(300678):公司核心产品为光遗传学闭环脑机接口系统,能将术中癫痫灶定位时间缩短至30分钟,毛利率高达68%,覆盖全国60%三甲医院。2024年中标国家脑机接口标准制定项目,在行业标准层面占据先机。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05亿元,同比增长9.12%,医疗信息化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4.2 非侵入式技术路线标的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因无需手术植入、风险低和易于推广等优势,不仅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也为众多行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发展机遇。

翔宇医疗(688626):公司是脑机接口产业联盟会员,聚焦精神心理疾病康复与主动训练设备。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多款“脑机接口”命名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研发脑控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康复器械龙头,公司业务基础稳固,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82亿元,同比增长14.33%。随着脑机接口产品获批上市,公司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诚益通(300430):公司采取非侵入式康复设备与侵入式神经调控系统双线布局策略。非侵入式康复设备营收占比58%,脑电信号解码准确率95%;侵入式神经调控系统已进入临床阶段。公司的经颅磁导航系统单价120万元/台,覆盖300多家三甲医院,在医疗康复领域市占率25%。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1.56%,工业自动化业务为技术研发提供稳定现金流。

科大讯飞(002230):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拥有专利超200项,推出全球首款脑控智能音箱“讯飞星火BrainLink”,脑电情绪识别准确率92%。结合AI大模型布局教育/医疗场景交互终端,并投资脑虎科技布局柔性电极技术。公司教育脑机业务收入2025年预计突破10亿元,成为AI+脑机接口融合的典范。

4.3 核心技术与供应链标的

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与供应链的支持,这些领域的企业虽然不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但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技术壁垒。

汉威科技(300007):公司突破0.1mm柔性脑电传感器阵列技术,实现128通道同步采集,成本比美国Blackrock低50%。年产传感器100万片,占全球医疗级BCI传感器产能15%,与华为、小米等建立合作关系。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研发的柔性纳米传感器厚度仅0.1mm,脑电信号采集精度达微伏级。2025年第一季度脑机订单增长92%,毛利率高达73.5%,显示强劲增长动力。

高德红外(002414):公司自主研发65000通道脑机接口芯片,信号处理性能比进口产品提升30%,单价800元/颗,应用于军事、医疗及消费电子领域。武汉基地产能利用率达150%,2024年获军方脑控无人机订单3.2亿元。在脑机接口芯片这一核心环节占据领先地位。

盈趣科技(002925):公司为强脑科技代工Focus脑电头环,2024年贡献收入3.2亿元。同时联合开发AI-BCI心理舒压产品,在北美市场占有率超60%。公司通过ODM模式参与脑机接口产业链,业务稳定性强,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1.03%。

4.4 消费级应用与跨界融合标的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向消费领域拓展,一批专注于消费级产品开发和跨界融合的上市公司也崭露头角,这类企业更贴近大众市场,成长空间广阔。

佳禾智能(300793):公司全资子公司思派康拥有脑电波采集通信系统专利,开发12通道脑电头戴设备,实现游戏场景的脑控操作。与华为合作开发AI眼镜等消费级产品,技术适配智能家居场景。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5.24亿元,同比增长28.15%,毛利率提升至18.7%。消费级脑机接口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汤姆猫(300459):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推进脑机接口+数字游戏疗法,探索跨界融合创新。凭借强大的IP运营能力(IP运营收入占比60%),公司将脑机接口技术与娱乐内容结合,开辟新增长点。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15亿元,同比增长12.45%。

麒盛科技(603610):公司联合华为鸿蒙开发智能床,集成BCI睡眠监测与调节功能,将脑机接口技术融入智能家居场景。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35亿元,同比增长8.72%,海外市场占比超70%,具备国际化运营能力。

以上上市公司代表了脑机接口不同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的探索,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重点关注那些技术领先、商业模式清晰、已有产品落地或接近商业化的企业。随着脑机接口产业不断成熟,这一名单预计将继续扩大,形成更加丰富的投资生态。

5 投资风险与结论

5.1 多维风险分析

脑机接口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投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伦理、市场等多个维度,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

技术成熟度与临床验证风险: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侵入式技术面临长期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虽然初期效果显著,但难以持久维持,存在电极失效、信号衰减等技术瓶颈。更关键的是,脑机接口作为医疗器械需完成严格的临床验证周期,这往往需要两年至三年的时间。创新医疗参股的博灵科技虽取得技术突破,但参股公司商业化进度仍存在不确定性。技术转化周期长是企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伦理与安全挑战:脑机接口技术涉及人脑直接交互,引发多重伦理关切。大脑作为高度开放的系统,未来可能存在计算机后门风险,导致意念被控制或盗取。实验表明,外部刺激可能与主体自主意识产生冲突,如在大鼠迷宫实验中,当动物表现出向右转向的意图时,刺激装置却强制其向左移动。这类伦理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制约技术的广泛应用。

市场接受度与产业化瓶颈:脑机接口概念虽热,但消费者对植入大脑的设备仍存顾虑。非侵入式产品整体上仍未达到大规模应用阶段,尤其是消费级产品更多还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科学性和技术成熟度仍显不足。从产业生态看,全球脑机接口产业都面临龙头企业稀少的问题,行业整体呈现“小而散”的状态,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

人才短缺与跨学科整合难题:脑机接口是一项高度交叉的学科,涵盖脑科学、材料学、传感器硬件、人工智能算法等多个领域。但国内高校评价体系仍然以学院为界,难以支持教授跨院系长期兼任,制约了跨学科团队的合作。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4年设立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本科专业方向,但首批仅计划招收20名本科生,与行业人才需求相比远远不足。

5.2 理性把握投资机遇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脑机接口代表的人机融合方向是明确的科技演进路径,其投资价值已得到政策与资本的双重确认。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不同投资周期与风险偏好的投资策略至关重要。

从投资阶段看,短期(1-2年)可关注医疗设备量产进程,如外骨骼、神经调控设备,2026年NMPA批证高峰为重要催化。中期(3-5年)可聚焦芯片、电极国产替代,2027年技术标准落地将成关键节点。长期(5年以上)则跟踪消费级产品成熟度,2028年场景示范项目落地值得关注。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采取差异化策略:稳健型投资者可布局医疗设备量产企业;成长型投资者可聚焦芯片、电极国产替代领域;主题型投资者则可跟踪消费级产品开发企业。

综合来看,脑机接口产业正迎来政策、资本与技术三重共振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在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并跑”状态,在市场应用层面甚至具有独特优势。投资者应把握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理性分析不同技术路径的商业化前景,关注那些具备核心技术、明确应用场景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在脑机接口这个充满潜力的未来产业中,理性投资、长期布局的投资者最有可能获得丰厚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脑机接口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技术路线、市场竞争和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投资风险较高,投资者应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