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24日,是一家专业从事新型电子浆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电池用导电银浆,这是一种以银粉为基材的功能性材料,是制备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其产品性能和制备工艺直接关系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聚和材料已成为全球光伏导电浆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公司光伏导电银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4.40%,排名全行业第一位,成为行业历史上首家年导电银浆出货量超过2,000吨的企业。公司从2020年实现国产替代成为国内第一,到2021年便跃升为全球出货量第一,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国内领先到全球领先的跨越。
根据2025年最新财务数据,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4.35亿元,同比小幅下降4.87%;实现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下降39.58%。这一业绩下滑主要受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链价格低迷的整体环境影响。
从历史数据看,公司营收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2.90亿元,2024年增长至124.88亿元。净利润方面,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4.41亿元,2024年为4.10亿元,略有下滑。
公司净利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6.94%降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74%。毛利率同样有所下滑,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为6.33%,第二季度微升至6.89%。这一变化主要源于行业竞争加剧以及银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盈利指标有所下滑,但公司经营保持稳健。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1亿元,环比增长14.94%;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环比增长1.51%,显示出业绩企稳回升的迹象。
聚和材料已构建覆盖光伏主流技术路线的全场景产品体系:
TOPCon领域:成功实现LECO烧结银浆、密栅窄线宽背面细栅银浆、P+型Poly接触银浆系列产品量产
HJT领域:银包铜浆料产品实现20%及以下银含量低成本浆料大批量量产,完成0BB技术的超低银含45%主栅开发及量产
X-BC领域:完成P区和N区的钢板印刷高效银浆量产
钙钛矿领域:完成单结钙钛矿超低温固化背电极浆料开发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达到6.4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24%。公司研发团队实力雄厚,截至2023年6月30日,拥有研发人员16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89人,包括32名硕士、7名博士。
公司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包括“超窄线宽快速印刷技术”、“高醋酸可靠性烧结体系技术”、“硼扩激光SE匹配银浆技术”等。这些技术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电池技术变革,持续保持产品竞争力。
为降低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公司积极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公司收购江苏连银(更名为聚有银),推进电子级银粉的国产化。2023年第四季度已实现吨级月出货量,银粉自供比例的提升有望增厚公司盈利能力。
公司还计划投资12亿元在常州市建设“高端光伏电子材料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3,000吨电子级银粉的能力。同时投资3亿元推进“专用电子功能材料工厂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实现年产300吨玻璃粉的生产能力。
公司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在泰国完成了子公司聚和(泰国)的注册,并已完成年产600吨银浆的项目建设,以满足国际客户的交付需求。在日本完成子公司聚和科技的注册,成立全球研发中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
在巩固光伏银浆主业的同时,公司积极拓展非光伏业务。子公司匠聚已形成覆盖射频器件、片式元器件、PDLC(电致变色玻璃)、EC导电胶等多维度的电子浆料产品矩阵,在高端电子浆料领域打破海外企业垄断。子公司德朗聚开发出新一代光伏组件封装定位胶、绝缘胶及电池保护胶等系列产品。
光伏行业持续保持高景气度,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到530GW,同比增长29%。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光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银浆行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技术路线方面,N型电池正在快速替代P型成为主流。2024年N型TOPCon电池市场份额已跃升至71.1%,首次超越传统P型电池。由于N型电池银浆消耗量高于P型电池(TOPCon电池双面银浆消耗量约109mg/片,高于P型电池的84mg/片),这一技术转型有利于银浆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光伏行业产能显著过剩,产业链价格低迷,企业普遍面临盈利压力。银浆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快,公司面临技术落后风险。
银粉占产品成本比例高,其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影响重大。虽然公司采取“以销定购”模式降低银价波动风险,但短期价格剧烈波动仍可能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79亿元,环比下降722.69%。下游客户回款周期拉长,公司面临一定的资金占用和回款风险。
聚和材料作为光伏银浆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矩阵和产业链布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短期来看,公司面临行业周期性调整带来的挑战;但长期而言,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和公司铜浆等新产品的逐步放量,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可期。
机构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2、5.49、6.89亿元,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公司前瞻性布局的铜浆技术已实现小规模出货,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点。随着公司向上游粉体环节的布局逐步完善,自供比例提升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在未来三到五年,公司将继续围绕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人才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持续优化,经营规模和行业地位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向着“成为全球领先材料科技集团”的愿景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