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错了,我为什么再说一遍:段永平真的错了

用户头像
北美佳力图
 · 加拿大  

——芒格说得没错,阿里巴巴本质就是个零售商

一、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

这不是我第一次说段永平错了,但这可能是我最有把握的一次。

因为这一次,连查理·芒格都站在我这边。

他说得很清楚:

阿里巴巴本质上是个零售商。”

现在看看现实:

阿里巴巴PE一路从 30倍跌到10倍,还在继续下沉;

段永平一路“越跌越买”,却从来没扭转这个趋势;

外卖大战打响后,补贴吞噬利润,用户沉迷免单,估值逻辑彻底破裂;

芒格说阿里是零售商——市场给的也是零售估值;

所以我必须再说一遍:

段永平真的错了,而且他错得很有代表性。

二、段永平“看对人,投错标”的阿里投资史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段永平几次公开操作阿里巴巴的关键时间点,以及当时的股价、市盈率和他本人给出的理由,看看他是如何一路越跌越买,却越买越错的:

第一次出手是在2014年9月,也就是阿里巴巴刚刚在美股IPO之际。当时段永平被阿里的企业文化所打动,称其是他“见过中国公司里文化写得最好的”,非常看好马云的长期愿景。他在IPO开盘价大约92美元左右买入,当时阿里估值在28–30倍PE之间,属于一只典型的“高速成长科技股”。

第二次是2019年清仓阿里。虽然这时候阿里股价已经涨到了170美元左右,但段永平因为看到阿里推行“二选一”垄断行为,认为这种做法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口号背道而驰,选择全部卖出。当时阿里的市盈率大约在23倍左右。

第三次是在2021年8月重建仓位。阿里此时因中概股监管风波大跌,股价又回到了170美元,但PE已跌至18倍左右。段永平称“好公司遇上好价钱,总是有吸引力”,决定再次出手买入。

2023年4月,段永平选择卖Put建底仓。当时阿里股价约98美元,市盈率已经跌破12倍。他称这是“象征性支持”,并强调“看不太懂”,仓位很小。

2023年11月,他进一步卖出阿里70美元行权价的Put,对应股价已探至72美元左右,市盈率也仅剩10倍。他自己说这只是“亏了就亏了”的心态。

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13F报告显示他再度小幅加仓阿里,当时股价在74美元左右,市盈率仅9倍。但持仓在他整个组合中的占比仍极小,不足5%。

从整个过程来看,段永平几乎是阿里越跌越买,估值越低越动心,但阿里的市盈率也越跌越穿地心。这是一场典型的“错在估值锚点认知”的投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落后型价值投资者”的路径:

情感 > 理性

品牌 > 结构

创始人 > 商业本质

三、阿里估值的真实故事:不是便宜,是认知破产

段永平曾说,“好公司配好价格,十年后总会赚钱”。

阿里跌到9倍PE,你赚到钱了吗?显然没有。因为问题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估值锚已经变了。

过去,市场认为阿里是:

科技平台;

电商生态系统;

流量+数据+金融闭环。

现在,市场看到的阿里是:

零售商;

外卖商;

本地生活补贴机器。

外卖大战更是把这个“零售底色”彻底暴露无遗。

淘宝闪购、饿了么、菜鸟,三箭齐发,砸出500亿补贴;

美团一天干掉1.2亿单,阿里用“免单+补贴”硬刚;

野村测算,三大平台一季度烧掉312亿港币,90%是补贴不是技术。

这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流量战争,而不是“高毛利、高复利”的科技游戏。

四、芒格是对的:阿里本质就是个零售商

阿里巴巴不是亚马逊,它只是个电商渠道 + 物流整合平台,没有护城河。”

——查理·芒格,2022年

回头看,芒格不仅没错,而且提前两年说出了现在资本市场的共识。

亚马逊靠AWS和自动化物流,拿30–40倍PE;

阿里靠补贴换单量、靠卷价格打外卖,被打到只剩9倍PE。

为什么?因为一个“卷技术”,一个“卷价格”。

当公司估值锚定在“平台网络效应+自由现金流折现”,它值得25倍PE;

但一旦你只剩“高频低毛利的交易撮合”,那你就只能拿12倍、10倍、甚至8倍PE。

五、未来的阿里会怎么样?继续往下掉,直到“零售估值稳定区”

我大胆预测:

如果没有结构性突破(比如大模型商业化、物流盈利模式重构),阿里巴巴的估值中枢还会继续下沉。

2025年可能进入8倍PE常态;

再出一次监管冲击或者基本面恶化,可能试探6倍PE估值带;

这不是市场情绪,而是价值重估。

因为只要你是个零售商,市场就会用零售商的逻辑来看你。

六、结语:段永平错在哪里?

他不是错在“看好马云”、不是错在“关注长期”,而是——

错在用科技估值模型,套在零售商业本质上。

他从阿里30倍PE一路买到10倍、9倍,始终以为这是“价值低估”,却没意识到:

这不是低估,这是估值重构。

段永平看错了阿里的护城河,看错了阿里的发展路径,也看错了市场的新共识。

所以我再说一遍:

段永平错了,而且他这次真的错得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