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雪球上问图哥:
“银行股现在PE只有4倍多,股息率高达6%~7%,是不是可以无脑抄底养老?”
图哥看了看自己的账户,再看看银行这几年股价走势,只想说一句:
别被高分红骗了,银行股的坑你还真不一定爬得出来。
一、高分红≠低风险,银行股的“稳定错觉”
银行天生就是“周期股 + 政策股”的混合体,以下这些风险,很多人装没看到:
风险
不是没有,而是“后置”
银行放贷,靠的是经济繁荣期扩表赚钱,真正的坏账要等下行期才浮出水面;
房地产、地方债压在表里表外,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突然炸雷;
图哥看到不少分析说“建行不良率只有1.37%”,但你真信这个数?
分红是“缓兵之计”,不是“护城河”
分红率高,是因为增长慢、股价低;
表面上6%-7%的股息,其实是“估值低+没有成长”的遮羞布;
如果净息差继续下滑(现在已到1.7%),利润根基都保不住,拿什么分红?
二、历史已验证:银行的“高分红”常常伴随着“低回报”
图哥带你看几个硬数据:
以建设银行为例,2015年它的股价大概在6元附近,每年分红大约0.3元左右。你拿满10年,分红收入大概也就3元——看起来还行吧?
但问题是,现在2024年了,建行的股价依然在6元附近。也就是说,这10年来你虽然每年都拿到了6%-7%的分红,看起来像是“躺赚”,但股价一动不动,长期投资者的总回报几乎全靠那点分红撑着。
更要命的是,这还没算通胀侵蚀和机会成本。你把钱锁在一只原地踏步的股票上10年,错过的是其他资产的上涨(比如港交所、苹果、贵州茅台等翻倍的大牛股)。现实点讲,这不叫养老,这是让你的资金“休眠”。
你可能拿到了7%年息,但本金10年没涨,甚至被通胀吃掉了5%~10%。
这不是“养老股”,是“睡大觉股”。
三、为什么银行股是“分红陷阱”的高发地带?
1. “增发+套牢”是常态
建行、中行、交行,这些年频繁增发或发永续债,补的是你的资本金,拿的是你的信心;
增发时往往折价操作,原股东被摊薄,市值稀释,你分的红都被反向“掏走”了。
2. 看似稳定,其实波动极大
每轮经济放缓周期,银行板块几乎都领跌,08年、11年、15年、22年……你数一数;
股息挡不住估值压缩,不良风险只要有一次集中释放,就能把3年分红抹掉。
四、图哥教你:如何识别“真分红 vs 假安全”?
很多人把“分红高”当成“公司好”的证明,其实大错特错。图哥告诉你,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高分红股票,和那些只是用高息做诱饵的“分红陷阱”,有本质区别:
首先,真正的高质量分红公司,它的分红来源是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和真实、可持续的利润。它不是靠卖资产、借债硬撑,也不是靠财技包装财报,而是真金白银地赚钱、分红。
而那些“假安全”的高息股(比如某些银行股),分红往往是为了维稳情绪,甚至掩盖背后的风险。这些公司可能业务增长停滞,甚至是政策性压力之下的产物,利润并不稳定,分红也未必持久。
其次,真正的分红股,业务是有增长性的。它不光是把钱分出来,更有能力再投资、扩张业务,让你的股息和股价双丰收。而陷阱股只会分红,不会成长,最后变成吃老本的“伪养老股”。
再看股东回报。优质公司通常分红和股价齐飞,既拿分红又赚股价上涨;而“假分红”的公司,分了几年红,回头一看,股价早把红利跌没了,甚至倒贴本金。
最后再看融资行为:真正尊重股东的公司很少增发,增发也是在合理价格、为业务扩张赋能;而“假安全股”却喜欢反复融资增发,一边分红安抚你,一边偷偷把你的股份稀释。
图哥结语:高息诱人,更要防坑
银行不是不能买,但你得选好时机、选对逻辑。
“高分红+弱周期+经济复苏初期”或许是安全窗口,
但“高分红+经济下行+增发消息频出”时——
图哥劝你:快跑!
你是否也被“银行高分红”套过?
你觉得银行还能拿来“养老”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经历,图哥陪你一起聊透“股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