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正在重演五粮液悲剧:从“国酒”到“财政工具”,神话可能终结
曾经,五粮液是白酒一哥,却因“扩产失控”跌下神坛;
如今,茅台高居王座,却正在走向同一条路——而背后,是地方债务的黑洞在吞噬它。
一、五粮液曾是无可争议的“白酒之王”
在很多人印象中,茅台似乎一直是“国酒”。但事实上,真正统治中国高端白酒市场最久的,其实是五粮液。
回顾:
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代初,五粮液产量、销量、收入全面领先,稳居行业第一;
CCTV广告“酒中状元五粮液”,家喻户晓;
那个年代,“茅台还只是追赶者”。
二、王座是怎么丢的?答案只有四个字:
产能失控
五粮液为了追求更高份额和利润,走上了“极致市场化”之路:
核心败笔:
疯狂扩产:年产量突破10万吨,渠道全面铺开;
多品牌混战:搞出“金六福”“浏阳河”等八大子品牌;
价格倒挂:终端零售价倒挂出厂价,经销商低价抛货;
稀缺性消失:“满街都是五粮液”,从“高端”变成“日常”。
结果很清晰:高端溢价体系崩溃,品牌认同感断裂,消费者开始转向更“稀有、更贵”的茅台。
五粮液怎么跌下来的,茅台如今就怎么照着来——只是更加高调,更加疯狂。
同样的扩产路径:
飞天茅台产量从2015年的约2万吨,暴增至2025年的计划6万吨;
同比翻了两倍还多,而且还在增长中;
市场原本以为茅台“计划投放、严控产能”,结果发现是“变相放量”。
同样的品牌稀释:
茅台冰激凌、茅台巧克力、茅台香水、茅台球鞋轮番登场;
看似时尚联名,实则是稀缺感稀释、品牌力透支;
消费者越来越困惑:“到底谁在喝飞天茅台,谁在玩茅台梗?”
同样的价格松动:
回收价从3700元高点一路滑落至2700元,跌幅超25%;
经销商惜售转为倒货,终端市场“供大于求”的信号已开始释放。
四、更严重的是:
茅台根本“没法不扩产”
为什么茅台一定要扩产?不是想,是
不得不
这背后的真相是两个字:“还债”。
贵州的地方债,有多严重?
全省债务余额超1.3万亿元,是全国最缺钱的省份之一;
财政自给率全国倒数,2023年财政缺口高达1300亿;
各地城投平台靠“借新还旧”勉力维持,资金链紧绷。
谁能帮贵州回血?只有茅台!
茅台集团贡献全省财政收入超12%;
被地方政府控股,通过利润上缴、金控投资、买地方债“输血”;
茅台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商业公司,而是“贵州债务的抵押物”
茅台不是不想控产保价,而是“没得选”。
扩产才能卖更多酒,卖更多酒才能上交更多利润,才能缓解财政危机。
于是,产量越滚越大,稀缺性越来越小,终端价格越来越虚,神话越来越脆弱。
五、结局会怎样?五粮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五粮液失控扩产 → 稀缺性坍塌 → 品牌跌落 → 地位被取代;
茅台正处于同样轨道,只是还没跌到底而已。
当有一天飞天茅台跌破出厂价、渠道全面倒挂时,茅台的“硬通货”地位就将被彻底颠覆。
那时候,哪怕贵州再想拉它回血,也拉不动了。
总结:国酒也不是永恒的
“国酒”从来不是法律地位,而是共识、稀缺与信仰的结合。
当茅台失去了稀缺、丧失了价格稳定、变成财政提款机时,它就会像五粮液当年那样——从“信仰”变成“商品”,从“神坛”跌向“货架”。
所以,今天你还愿意给茅台30倍PE、10倍PB吗?
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