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何钟情这家“无聊公司”?VeriSign(VRSN)投资逻辑深度拆解

用户头像
北美佳力图
 · 加拿大  

原创|北美佳力图

注:本文仅为个人投资逻辑复盘,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风险自担,独立思考。

一、巴菲特正在减持VeriSign,但这是故事的结尾,还是开头?

2025年7月29日,据彭博社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正在出售其所持威瑞信(VeriSign,代码:VRSN)约三分之一的股份。此次减持涉及430万股,价格区间为每股285~290美元,较当日收盘价折让约6.9%。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巴菲特这是看空了吗?

但稍微了解这家公司和这笔投资的朋友都知道,巴菲特从2012年开始就持续持有威瑞信,中间只因监管合规问题进行过微调。从不到50美元一路持有至近300美元,这笔投资目前收益接近6倍,而且是长期稳定持有,不靠波段炒作。

所以真正该问的是:

巴菲特当年为什么买威瑞信?这家公司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被他持有十几年?现在减持又意味着什么?

二、VeriSign到底是干什么的?

威瑞信是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后台管理服务提供商,它的核心资产是:

对“.com”和“.net”顶级域名的注册数据库拥有独家运营权;

与ICANN签署长期授权协议,实际形成受监管的垄断;

所有人注册“.com”网站,背后都绕不开VeriSign的系统支持。

简单说,它是“互联网的底层收费公路”。

更绝的是:

它不需要自己去获客,销售都由GoDaddy这种前端注册商负责;

它不用发广告,不靠讲故事;

它的营收来自几亿个域名每年几十美元的续费——稳定、重复、刚性需求。

这是一门典型的“无聊但美妙”的生意。

三、为什么巴菲特喜欢这种“无聊公司”?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他最偏爱的资产通常具备几个关键特征:

第一,它要有明确的护城河。VeriSign靠着“.com”和“.net”的全球独家授权,几乎是制度性的垄断,护城河比互联网公司还深。

第二,它要有稳定、持续的现金流。VeriSign的收入高度可预测,续费率极高,基本没什么客户流失的概念。

第三,它的盈利能力必须强。VeriSign的毛利率常年在87%以上,净利率超过55%,几乎是“现金印钞机”。

第四,它的商业模式必须简单,不需要过多管理。VeriSign没有客户获取成本,没有复杂的销售网络,甚至不需要太多技术迭代。

换句话说:

巴菲特喜欢那种“你看着不起眼,但它年年稳定赚钱,而且你谁都打不赢它”的公司。

VeriSign 完全符合。

四、估值不便宜,但也“物有所值”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30倍市盈率,不便宜啊!”这没错。

但问题是——市场本来就愿意给这种高护城河、强现金流的公司更高估值溢价。

VeriSign不讲AI,也不拼科技,但它有一样东西很少见:它能每年稳稳地涨价,而且客户还走不了。

比如:

“.com” 域名每年最多可以涨价7%;

“.net” 域名每年最多可以涨价10%。

而且,这些涨价是写进与监管机构协议里的,不是自己想涨就涨,也不是不能涨——是“管着你涨”。

这种温和型涨价机制 + 巨量续费基盘,才是VeriSign价值的本质。

五、这次减持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一看到减持就慌,其实这次伯克希尔的操作完全是技术性减仓:

减持后持股比例从14.2%降至9.6%,只是回到监管安全线;

减完之后剩下的股份还要锁定一年,说明并不准备彻底退出;

此前2024年底,伯克希尔还曾在200美元附近逆势增持过50万股,说明巴菲特团队并不悲观。

所以,这次操作更像是:

“把超出部分减掉,落袋部分利润;剩下的大头还留着吃长期复利。”

六、投资启示:这类公司,值得列入观察池

VeriSign这种公司,有几个特性很少出现在一起:

高度垄断,拿着全球“.com” 和“.net”的入口权限;

业务无感知,消费者根本不会换供应商(甚至不知道VeriSign是谁);

现金流极强,不需要扩张、不需要讲故事,钱自动流进来;

涨价有制度支撑,价格不是竞争决定的,是监管允许你慢慢涨;

公司爱回购股票,且真金白银年年买回。

这就像一台高质量的打印机,不用升级,不用营销,每年只需加点纸,它就能把钱“打印”出来。

这类公司,你可能一时不觉得性感,但如果组合里有一两家这种“静默复利股”,会让你更安心。

总结

巴菲特一贯强调:“投资的关键不是找到最便宜的,而是找到最确定的。”

VeriSign就是这样一家无声赚钱、稳健复利的公司。在市场追捧AI、科技、成长的时候,它默默管理着全球数以亿计的网站底层系统,每年悄悄涨价、回购、增厚每股利润。

巴菲特减持它,不是放弃,而是腾出仓位的同时,依然保留核心底仓。

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类公司也许永远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可能是你组合中最稳定、最踏实、最不操心的一环。

你怎么看VeriSign这类“低调金矿”型公司?

你会愿意以30倍PE持有一家几乎不需要销售、也不怕客户流失的垄断公司吗?

有没有类似的港股或A股企业你认为也具备这种“收费公路型”属性?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留言、转发都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