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这次错了:为什么重仓邮储银行是价值陷阱而非价值洼地?

用户头像
北美佳力图
 · 加拿大  

“安全边际”并不等于“未来回报”,低估值银行股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过去几年,李录通过喜马拉雅资本大举买入邮储银行H股,一度持有超过12亿股,成为其海外持仓中的第一大重仓股。在不少价值投资者眼中,这似乎是又一次“以时间换空间”的经典战役,逻辑听起来依旧熟悉:破净、高股息、坏账低、大央企,典型的“看得懂、拿得住、买得起”。

但问题是,这次他可能错了,而且错得很典型。

一、低估值是行业常态,不是买入信号

很多人看到PB只有0.5倍、PE仅6倍,就条件反射地以为“捡到便宜”。但请注意,这种低估值不是市场误杀,而是行业趋势的“均值回归”:

港股国有银行PB中枢已降至0.45倍,邮储银行的PB反而略高于同类,根本谈不上低估;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6%,息差持续塌缩,PE维持在6倍只是“盈缩股不涨”的反射;

更重要的是,银行估值低是合理定价的结果:人口负增长+地产萧条+低利率时代,银行系统性增长天花板已塌。

邮储银行的“低估”,不过是行业共同命运的又一个注脚。

二、所谓“股息稳健”其实难以持续

李录可能重视了邮储银行5%+的股息率,但这个表面数字掩盖了三重风险:

股息来自摊薄后盈利:2025年刚完成1300亿定增,中国移动、财政部入股,EPS被大幅摊薄;

分红来自静态收益,而非增长:2024年净利润同比仅+0.24%,2025年一季度转负增长,分红空间被封死;

港股股息税+再投资滑坡:通过港股通买入,实得股息仅4.25%;再投回邮储股价若不涨甚至下跌,实际回报为负。

巴菲特买的不是高股息,而是能不断“用回报去买更多回报”的公司。邮储不是。

三、“零售银行护城河”正在塌陷

曾经,邮储银行以6.6亿个人客户、遍布城乡的网点,被视为中国零售金融的王者。但2025年以后,这种优势正在结构性失效:

客户数量≠利润质量:大量客户是低净值存款户,活期占比持续下滑,成本优势弱化;

存款定期化+竞争互联网平台:阿里腾讯招商银行APP正在夺走高质量客户,邮储的移动端渗透率仅为招行的1/5;

对公贷款大幅扩张,零售逐步失守:2025Q1对公贷款增9.9%,零售仅增1.4%,结构恶化,地方债风险暴露在即。

说白了,邮储已不再是那个“低风险、低不良、纯零售”的银行。

四、估值修复=幻想,折价是硬伤

很多人盼望H股估值回升至PB 0.8、PE 8,“一修复就翻倍”。但现实是:

AH股价倒挂是长期结构性折价,与市场风格无关;

港股估值由外资定价,而不是内资险资说了算;

邮储银行H股日均成交额不到市值的0.03%,流动性本身就是一层惩罚折价;

再加上汇率风险、政治溢价和资本项管制,这种折价是不可消除的。

除非你相信十年后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否则就别幻想H股重回合理估值。

五、未来10年:年化15%的复利神话注定无缘

巴菲特的回报来自三件事:高ROE、高再投资能力、低买入价。而邮储这三条都不满足:

ROE从12%滑到9%,未来可能低于8%;

再投资能力接近于零,所有盈利都被拨备、让利和资本金吃掉;

估值低是因为增长为零,而非市场恐慌抛售。

如果你是为了年化8%买入邮储H股,你可能还能“收个息”;但如果你是冲着“十年四倍”的梦去的,那很抱歉,它的命运注定是价值陷阱,而非价值洼地。

写在最后

李录当然比我们更聪明、更有远见,他或许有我们不知道的考量,比如政策脉络、结构性分红套利、或与某些机构协同操作。但从目前公开财务数据来看,邮储银行不再是那个能带来超额复利的金融资产了。

如果巴菲特也在看中国,他或许只会说一句:

“别被便宜的价格诱惑了,那只是未来利润不可及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