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恐慌之下,银行股的“低估”表象背后,是市场对银行业深层危机的理性认知。
曾因投资茅台而声名大噪的董宝珍,近年来将其投资重心转向银行股,并出版了《价值投资之银行大博弈》一书。他在书中核心观点是:当下的银行股如同几年前的茅台,都是优秀企业遭遇阶段性困难,被市场极端低估,从而出现了“千年不遇的投资机会”。
这一观点在其粉丝群体中颇具影响力。然而,仔细推敲其逻辑并审视当前银行业的现实,尤其是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发现董宝珍的论断存在致命缺陷。
---
01 错误类比:银行业与茅台的三大本质差异
董宝珍投资逻辑的起点是“现在的银行股就是曾经的白酒”。这一类比看似巧妙,实则忽略了两个行业本质差异。
茅台当年面临的是“限三公”政策引发的短期需求冲击,其品牌护城河与定价能力并未受损。正如董宝珍自己所言,茅台的问题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阶段性经营挑战”。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却是结构性、系统性挑战。利率市场化压缩净息差,金融脱媒加剧竞争,宏观经济放缓引发资产质量恶化,这些都不是“阶段性困难”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茅台作为消费品龙头,其产品不存在“不良资产”问题,而银行业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其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紧密绑定。
02 现实打脸:交通银行案例揭示银行业真实困境
董宝珍认为市场对银行业的担忧如同当年对茅台的担忧一样,都是非理性的恐慌。然而,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最新数据,为银行业的困境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注脚。
2025年半年报显示,交通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已达2.97%,较2024年末的2.34%,显著提升0.63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信用卡关注类贷款率高达4.18%,逾期贷款率更是达到5.55%
这些数字表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问题并非如董宝珍所说的那样是“可克服的阶段性困难”,而是持续恶化的现实风险。
交通银行近期以低至2.1%的回收率抛售166.6亿元信用卡不良资产,这一事实彻底戳破了银行业“不良资产可完全回收”的幻想。
03 误判价值:忽视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根本转变
董宝珍沿用评估茅台的思路看待银行股,认为只要市场情绪回暖,估值就会回归。但他忽略了银行业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在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下,银行业的净息差持续收窄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银行业利润占上市公司总利润近半的时代恐怕一去不返。
银行业面临**监管趋严、资本补充压力增大的挑战。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而新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
董宝珍在反驳“银行让利”观点时,认为这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但他似乎忽视了政策导向本身就能改变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与条件。
04 低估挑战:信用卡危机暴露银行业深层隐患
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所面临的困境,不是孤例,而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的缩影。
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大规模关停——2024年至2025年8月期间超过46家分中心被关闭,揭示了传统信用卡业务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行信用卡投诉占比高达38.3%,反映出业务前端拓展与后端管理的严重脱节。这不是简单的周期性问题,而是商业模式缺陷的表现。
中年客群(40-50岁)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这一现象指向的不是短期经济波动,而是结构性就业问题和收入增长停滞的深层次矛盾。
05 理论缺陷:过度简化的价值投资框架
董宝珍将复杂的银行业简化为“王子落难”的叙事,暴露了其投资框架的缺陷。
他宣称“无利空,不价值,越是被看空,价值越大”,这实际上是将价值投资简单化为与市场对赌的逆向操作。
董宝珍提出“投资首先要认知博弈,进而是人性博弈”,但过度强调心理因素,反而忽略了基本面研究的必要性。
他在《银行大博弈》中归纳的“八买八不买”原则,看似系统全面,实则缺乏对银行业特殊性的针对性分析,更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
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困境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恶化、商业模式重构。董宝珍期待的国家队拉动的“低估牛”,或许只是一厢情愿。
银行股也许有技术性反弹,但将其类比为2013年的茅台,宣称是“千年不遇的投资机会”,无疑是对价值投资的误读。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而非在行业基本面恶化时盲目逆向而行。
巴菲特确实长期重仓银行股,但他也同样强调:“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下中国银行业的潮水正在退去,投资者应保持清醒,而非轻信简单的类比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