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行业专用人形机器人 “大脑”,行业软件公司开启新赛道

用户头像
投耐心
 · 广东  

一、 能力进化:从 “流程软件” 到 “机器人大脑” 的技术内核跃迁

远光软件的 “机器人大脑” 能力并非凭空构建,而是源于其在 AI、自动化、行业 Know-How 三大领域的长期积累,并通过技术整合形成了适配硬件的核心内核:

1. 认知决策层:大小模型协同的 “行业智慧中枢”

公司已构建 “通用大模型 + 行业小模型” 的协同架构,为机器人注入 “懂行业、能推理” 的核心能力:

通用大模型接入:通过九天 AI 应用中心全面接入 DeepSeek-R1 智能内核,具备了任务自主拆解、思维链推演、多智能体协同的通用认知能力。例如,面对 “处理变电站 GIS 设备漏气故障” 的模糊指令,大模型可先拆解为 “缺陷定位 - 风险评估 - 操作规划 - 数据记录” 等子任务,再调度专业模块执行。

行业小模型深耕:基于电力设备知识库训练的专用模型,能精准识别 “隔离开关发热”“绝缘子裂纹” 等细分缺陷,且通过 RAG 技术实时调用电网运维规程,确保决策符合行业安全标准。这种 “通用推理 + 行业专精” 的组合,恰好解决了工业机器人 “懂动作不懂规程” 的核心痛点。

2. 流程执行层:RPA+Agent 的 “任务自动化引擎”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已研发 900 多款行业专用 RPA 机器人,覆盖电力巡检、财务审单等复杂流程,这种能力可直接迁移为人形机器人的 “动作规划系统”:

工序级拆解能力:在电网设备检修场景中,RPA 可将 “螺栓紧固” 拆解为 “工具抓取 - 力矩调节 - 角度校准 - 数据上传” 等标准化步骤,配合力控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执行参数,精度达毫米级。

Agent 协同升级:通过融合 Agent 技术,RPA 机器人已具备跨系统协同能力 —— 例如在电力交易场景中,Agent 可识别数据矛盾并触发跨系统校验,这种 “全局协调 + 局部执行” 的逻辑,可直接复用于机器人的多工序联动场景。

3. 软硬协同层:从 “自研硬件” 到 “生态适配” 的实践积累

远光并非纯软件厂商,已通过自研智能硬件验证了 “软件大脑控制硬件手脚” 的技术可行性:

自研硬件闭环验证:智慧票小栈可自动完成 “收票 - 查验 - 归档” 全流程物理操作,智能 U 盾管家实现密钥的 “存放 - 调用 - 监控” 线上线下闭环,这些设备本质是 “小型化行业机器人”,为适配大型工业机器人积累了硬件接口、数据传输、安全控制的核心经验。

硬件生态开放适配:其智能物联平台已支持对 AGV、智能密集架等第三方硬件的统一调度,这种 “平台化接入 + 模块化控制” 的架构,可无缝迁移至无人机、四足机器人乃至人形机器人的协同场景。

二、 战略印证:从 “业务表态” 到 “生态布局” 的升级信号

远光软件虽未直接使用 “行业专用机器人大脑” 的表述,但从其公开战略与动作来看,升级路径已清晰可辨:

1. 技术研发的明确方向:“为自动化装上智慧大脑”

在 2024 年底的投资者问答中,公司明确提出 “借助大模型为 RPA 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通过融合 Agent、轻量化运行等手段提升业务处理能力”。这一表态直指 “软件能力硬件化” 的核心 —— 将 AI+RPA 从 “线上流程自动化” 延伸至 “物理世界自动化”,而机器人正是物理世界自动化的核心载体。

2. 客户需求的深度绑定:聚焦电力机器人增量市场

公司 2024 年报显示,其核心客户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且国网总部已在 2025 年首次将配网作业机器人纳入集采,宇树科技等硬件厂商也已与国网达成 “电力 + 具身智能” 合作。作为电网核心软件服务商,远光的 “大脑” 能力可直接与客户的机器人采购需求绑定 —— 例如在变电站作业机器人项目中,嵌入其缺陷识别与流程控制模块,形成 “硬件采购 + 大脑订阅” 的打包解决方案。

3. 生态模式的延续性:“软件输出 + 硬件合作” 轻资产路径

远光长期坚持 “生态合作而非自主研发” 的硬件策略,在无人机、四足机器人场景中已跑通 “外部伙伴供硬件、自身出软件” 的模式。这种模式可直接复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联合优必选、宇树等硬件厂商提供本体,远光输出 “大模型认知 + RPA 执行” 的大脑能力,双方共同服务电力、化工等核心行业客户,既规避硬件制造的重资产风险,又能集中资源强化行业壁垒。

三、 场景落地:电力行业 “机器人大脑” 的刚需验证

电力行业是远光 “行业专用机器人大脑” 的最佳试金石,其场景需求与公司能力形成精准匹配,且已出现明确的落地契机:

1. 高危场景:替代人工的 “安全刚需”

特高压变电站的辐射环境检修、山区输电线路的覆冰清理等场景,人工操作风险极高。远光的大脑方案可通过以下路径落地:

无人机采集的热成像数据经 AI 模型分析定位缺陷,RPA 规划检修路径,人形机器人搭载机械臂执行 “断电 - 清理 - 复电” 操作,全程无需人工介入。

依托与国网数科的区块链合作经验,操作数据实时上链存证,满足电力行业 “全程可追溯” 的安全要求。

2. 精密场景:提升效率的 “精度刚需”

变电站隔离开关的螺栓紧固需严格控制力矩(误差不超过 5%),传统人工依赖经验,效率低下。远光的解决方案可实现:

行业小模型调用设备手册中的力矩标准,RPA 拆解紧固步骤,机器人通过力控传感器实时反馈数据,动态调整动作参数,精度比人工提升 3 倍以上。

3. 政策驱动:集采加速的 “市场刚需”

随着国网将配网作业机器人纳入集采,电力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突破数百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20%。但当前硬件厂商普遍 “懂机械不懂行业”,远光的 “大脑” 能力可成为硬件产品的 “差异化卖点”—— 例如为宇树的人形机器人植入电力运维逻辑,使其从 “通用机器人” 升级为 “电力专用机器人”,快速抢占集采份额。

结论:升级已成必然,落地只是时间问题

远光软件的 “从行业软件公司到行业专用机器人大脑提供商” 的升级,是技术积累、客户需求、生态惯性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 “大小模型 + RPA + 软硬协同” 的技术组合,已具备机器人大脑的核心要素;

核心客户电网的机器人集采与智能化需求,提供了明确的落地场景;

“软件输出 + 硬件合作” 的轻资产模式,降低了升级的风险与门槛。

虽然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公开披露人形机器人 “大脑” 产品的具体发布计划,但从其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强化 RPA 智能升级、深化电网合作等动作来看,已在为这一升级铺路。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宇树人形机器人”“智元人形机器人”等,在电网、电站等各项目中,看到搭载 “远光大脑” 的人形机器人精准完成高危检修 —— 这正是其升级路径的终极形态。$人工智能(CSI931071)$ $远光软件(SZ002063)$ $浪潮信息(SZ0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