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光软件作为深耕能源电力领域数十年的信息化龙头企业,正经历从传统财务软件服务商向企业级人工智能智能体 “大脑” 提供商的战略跃迁。公司依托 “AI 中台 + 行业大模型 + 场景化应用” 的技术架构,构建了 “平台 + 场景 + 生态” 的 AI 赋能体系,在电力等核心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已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尽管 2024 年受研发投入加大影响利润短期承压,但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且 AI 产品商业化加速与信创政策红利形成双重增长驱动。中长期来看,公司在企业级智能体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行业卡位,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与成长潜力。
传统财务软件市场已进入成熟期,竞争格局固化且增长放缓,单纯的账务处理、报表生成等基础功能已无法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需求。随着 AI 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能源电力等大型集团企业面临着数据治理、流程优化、风险管控、战略决策等多重智能化挑战,亟需具备 “感知 - 决策 - 执行” 闭环能力的智能解决方案。这一需求升级推动行业竞争焦点从软件功能完整性转向智能化服务能力,为具备技术积累的企业提供了转型窗口。
生成式 AI 与多模态技术的突破,解决了企业级应用中多源异构数据解析难、语义理解复杂等长期痛点。远光软件早在 2018 年就已布局智能硬件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形成了软硬一体化的技术基础。随着大模型技术成熟,公司快速将技术重心升级至 AI 智能体研发,通过整合 NLP、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了从自动化工具到智能决策 “大脑” 的跨越,顺应了企业级 AI 应用 “寒武纪大爆发” 的行业趋势。
在信创领域,央国企 ERP 系统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作为央企控股的国产化软件龙头,远光软件深度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核心客户的信创改造,2024 年信创业务收入占比已提升至 14.6%,且预计 2025 年信创订单增速将超 20%。在能源领域,工信部等部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出台的《关于推进 “人工智能 +” 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聚焦 AI 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应用,公司聚焦的电力 AI 应用场景完全契合政策导向,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政策红利。
公司以 AI 中台 “天蜂” 为核心,搭建了覆盖感知智能与认知智能的技术支撑平台,整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底层技术。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企业管理大模型 “远光智言”,已通过中国信通院大模型基础能力完备性测评,成为国内首批通过该项权威认证的企业级大模型管理解决方案之一。该模型采用 “私有化部署 + 本地知识库” 模式,可根据企业需求构建专属知识体系,提供问答、分析、决策支持等全场景能力,为智能体 “大脑” 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时,公司打造了多层次技术工具链,包括知识图谱应用平台(实现语义检索、风险挖掘等功能)、OCR 应用中心(覆盖全场景信息提取需求)以及 RPA 云平台,形成了 “大模型 + 专项技术 + 自动化工具” 的技术协同效应,可高效支撑复杂业务场景的智能化改造。
公司已形成以数智员工为核心的 AI 产品矩阵,实现了从财务领域向全业务领域的延伸。在核心的智慧财务场景,推出智能填单、智能审核、智能问数、票小栈等应用,引发财务管理四大范式变革:制度体系从 “静态文档” 转向 “动态智能知识库”、处理流程从 “线性执行链” 升级为 “多智能体协作”、风险管控从 “规则固化” 迈向 “模型智控”、数据分析从 “局部感知” 发展到 “深度洞察”。
在更广泛的企业管理场景,公司推出 “远光数智人” 产品,通过对话式交互整合知识管理、智能决策、任务调度等环节,推动管理模式从 “工具辅助” 向 “人机协同” 演进。此外,结合硬件生态伙伴资源,形成了智能报账机、变电站智能巡检设备等软硬一体化产品,实现了 AI 能力从 “云端” 到 “边缘” 的落地。
公司采用 “快慢赛道” 协同策略推进 AI 场景落地:在 “快赛道” 锁定智能报账、智能采购等高频场景,快速验证 AI 效能并建立客户信心;在 “慢赛道” 布局经营决策分析、复杂设备运维等长期价值场景,形成规模化扩展的飞轮效应。目前,相关解决方案已在核心客户群体中实现深度渗透,如 “基于 AI 大模型的智能问数技术实现电力数据深度分析与挖掘” 成功入选 2025 年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案例,数智人多智能体协同、变电站智能巡检等应用已服务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电力央国企。
在商业化路径上,公司通过模型订阅、智能硬件销售、定制化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模式实现 AI 能力变现,目标将 AI 产品渗透率提升至 30% 以上客户,为收入增长注入新动能。
公司深耕能源电力领域近 40 年,业务结构中电力行业占比高达 92.80%,形成了极强的行业锁定效应。在核心细分市场,其集团管理软件在电力央企市场占有率超 40%,AI+RPA 解决方案覆盖 60% 以上省级电网企业,全球电力信息化营收规模排名第二、全国排名第二,头部地位稳固。这种优势源于对电力行业复杂业务逻辑(如电网运维、电力交易结算、能源监管)的深刻理解,例如为南方电网打造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员工报销周期从 8 天缩短至 3 天、合并报表从 3 天变为实时出具的效率跃升,此类经过 “万亿级资产规模” 场景验证的解决方案,是通用软件厂商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作为央企控股企业,公司在信创与能源政策红利中具备天然优势。信创领域,核心产品完成全栈国产化适配,深度参与国网、南网等核心客户的信创改造,2024 年信创业务收入占比已达 14.6%;能源数字化领域,与控股股东国家电网数科公司深度融合,依托其枢纽资源构建覆盖能源供应、新能源建设的完整解决方案,精准契合 “人工智能 + 能源” 政策导向。这种 “政策响应 + 股东资源协同” 的模式,使其在电力行业智能化招标中具备显著竞争优势,2024 年智慧能源业务营收占比已提升至 32%,成为重要增长极。
早在 2018 年,公司就已整合 OCR、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技术推出智能票据交收终端、智能 U 盾管家等产品,形成了突出的软硬一体化智能优势。当前,公司进一步构建 “云端智能 + 边缘计算 + 物联感知” 的智能终端体系,将流程智能、决策模型与硬件设备深度融合,能够提供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到执行落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例如在财务共享场景,通过智能硬件自动采集业务数据,结合区块链实现供应链协同,再以 AI 技术完成智能审核与归档,形成全链路闭环服务。这种能力在工业智能化场景中尤为关键,为后续拓展人形机器人 “大脑” 服务奠定了实践基础,成为工程师“”人形机器人。
公司构建了 “产学研 + 行业联盟” 的立体化生态体系,技术与市场优势持续强化。在研发端,与华北电力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共建产学研基地,聚焦能源 AI、财务智能等方向联合攻关,同时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共建财务共享服务研究中心,确保技术与行业需求同频;在市场端,与神舟软件、大唐先一等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合力拓展电力、航天、军工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同时通过与深粮集团、枫玉科技等合作,将行业经验延伸至智慧粮食、区块链存证等新场景,形成 “核心市场巩固 + 新兴领域渗透” 的良性循环。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98 亿元,同比微增 0.4%,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但归母净利润 2.93 亿元,同比下降 14.9%,主要因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 2 个百分点至 27.2%,反映出公司在 AI 技术研发上的持续加码。业务结构上,数字企业业务仍是核心支柱,实现收入 15.97 亿元,占比 66.6%,毛利率 59.0%;智慧能源业务受行业需求波动影响,收入同比下降 9.3% 至 2.64 亿元。
2024 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增 373% 至 2.32 亿元,营业收现率提升 18.5 个百分点,应收账款管理成效显著,尽管应收账款仍达 18.4 亿元,但经营质量的改善为长期发展提供了支撑。2025 年一季度,公司收入虽同比下降 9.5%,但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2.7%,扣非净利基本持平,且经营活动现金流小幅增长 2.5%,显示出利润端的修复迹象。
随着新一代核心数字系统 DAP 的逐步成熟,研发高峰期已过,预计未来研发费用率存在下降空间。AI 产品方面,若能实现 30% 以上客户渗透率的目标,将成为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信创业务受益于国产化替代加速,预计 2025 年订单增速超 20%。东方证券预测,2025-2027 年公司归母净利将分别达到 3.4 亿、4.45 亿、5.95 亿元,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截至 2025 年 4 月 10 日,公司 PE-TTM 约 39.5 倍,显著低于垂直应用软件行业均值(73.3 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从可比公司来看,同为企业级 AI 与信创领域的厂商估值普遍高于远光软件。考虑到公司 AI 业务商业化加速、信创订单增长以及能源电力行业智能化需求释放等催化剂,其估值具备修复空间。
远光软件的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基于行业积淀与技术变革的战略重塑。公司已构建起 “技术底座 - 产品矩阵 - 场景落地” 的完整 AI 转型路径,尤其在能源电力这一高壁垒行业形成了 “市场主导 + 政策协同 + 生态支撑” 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短期来看,研发投入高峰已过,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3.61%,利润端修复趋势明确;中长期来看,AI 产品商业化放量与信创政策红利将驱动公司进入加速发展周期。当前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风险因素已部分反映在股价中,若 AI 场景落地与订单增长达到预期,将具备显著的估值修复与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