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海上风电加速,海风厂商迎出口机遇

用户头像
草根韭菜1
 · 四川  

欧洲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根据 GWEC,截至 2024年末,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 83.16GW,其中欧洲累计装机 36.73GW,占比约44%,仅次于中国 41.81GW 的装机量(占比约 50%),位列全球第二。欧洲为完成“2050 年净零计划”需要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考虑到陆地面积小、海域面积大的地理特征,欧洲海上风电成为了“必选项”。

2025-2034 年,欧洲海风新增装机有望累计达 126GW,带来巨大产业机遇。根据 GWEC 2025 年的最新预测,2025-2034 年这未来10 年间,欧洲海风新增装机有望累计达到 126GW,是截至2024年末欧洲累计装机量的 3-4 倍;年均装机量有望提升至 12.57GW,是 2020-2024 年年均装机量 3.03GW 的 4 倍以上。

根据测算,2025-2030 年欧洲海风风机、基础、海缆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 4432、1725、1154 亿元以上,是国内海风供应商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在本土供应链紧缺的背景下,中国厂商出海逻辑有望逐步兑现。

天然气是欧洲第一大电源,2023 年发电量占比 24%。2024 年欧洲天然气进口依赖度达 51%。从 2015 年开始,欧洲本土的天然气矿床就已经开始枯竭,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荷兰的格罗宁根气田,因开采加剧、地质灾害等原因已被关停。目前,除了挪威、英国这两个非欧盟国家天然气产量较大,欧洲其他国家均高度依赖进口,这也导致其能源结构较为脆弱。根据欧盟统计局,2024 年欧洲天然气进口依赖度达到 51%,欧盟的这一数据更是达到 86%。在 2022 年俄乌冲突之前,欧盟进口的天然气中约 40%-50%都来自俄罗斯,这些天然气通过“北溪”、“土耳其溪”等 6 条主要管道输入欧洲。俄乌冲突引爆能源危机,加强欧洲能源独立诉求。

2021 年,在极端天气影响下欧洲天然气库存来到历史低点,天然气价格从年初的 7 美元/mmBtu 快速上涨至年末的 38 美元/mmBtu,单年度涨幅达 423%,能源危机初现端倪。进入 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大幅缩减,能源危机全面爆发。到2022 年中旬,欧洲天然气价格已飙升至 70 美元/mmBtu,较 2021 年初增长了近 9 倍,平均批发电价也一度来到 450 欧元/MWh 左右(约合人民币 3.2 元/度)。在此情况下,欧洲不得不通过增加美国 LNG 进口来弥补俄罗斯天然气的供给缺口。然而,由于多了液化、封装、航运等步骤,欧盟进口美国 LNG 的成本大约是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 3 倍,这也是欧洲电价虽有回落但始终无法回到 2021 年之前水平的主要原因。

2025 年 1 月,俄乌输气协议终止,标志着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境内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时代的终结。至此,从俄罗斯到欧洲的6条主要天然气管道已有 4 条停止运行。2025 年 5 月,欧盟在“REPowerEU”行动框架下进一步提出“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路线图”,明确了到 2027 年停止所有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的目标,切断了俄罗斯天然气供应恢复的可能。欧洲急需寻找独立、稳定的替代电源。

海风是欧洲替代电源的主要选择之一。欧洲对于天然气替代电源的选择有限:在“净零计划”和高额碳排放费用影响下,化石能源已不在考虑范畴。2011 年福岛核事故后,欧洲反对核能的声音不断出现,各国核电站逐步关停,重启核能也压力重重。水电开发则需要较为苛刻的自然条件和较长的建设周期,且近几年欧洲受干旱的困扰不断增加,水电发电效率有所下滑。因此,海风、陆风、光伏成为欧洲替代电源的主要选择。

2020 年后,欧洲三大海缆厂商(普睿司曼、安凯特、耐克森)在手订单逐年高增,截至 2024 年末,普睿司曼在手海缆订单已达到 121 亿元,是其电力传输板块 2024 年营收的 4-5 倍。欧洲海风基础厂商 SIF 的在手订单也一直维持在出货量的 2-3 倍。在本地厂商订单爆满、普遍排产到 3 年以后的背景下,大金重工东方电缆为首的国内厂商自 2022 年起不断收到欧洲订单,订单外溢逻辑初现。

欧洲海风“深远海”进程领先,趋势不断增强。随技术进步和近海资源减少,欧洲海上风电“深远海”趋势不断增强。根据 IRENA,2023 年,欧洲投运的海风项目加权平均离岸距离、水深均达到 35 米,领先于全球其他地区的 25、32米。具体项目来看,英国的 Hornsea 项目群离岸距离达到 69-120km(Hornsea 1、2 项目已分别于 2019 年、2022 年全容量投运),Dogger Bank 项目群离岸距离达到 131-196km,而中国目前离岸最远的江苏三峡大丰项目离岸距离在 80km 左右。这表明,在同等装机容量下,欧洲对于海缆、海风基础有着更大的需求和市场空间。

2025 年欧洲海上风电开发或迎来转折点——随着大宗价格和利率的触底,以及机组大型化、场址规模化的持续推进,欧洲海风开发成本有望快速回落。与此同时,各国政策补贴纷纷加码,推动欧洲海风再加速,积压的超 50GW 项目有望密集启动,产业链也有望进入业绩兑现期。在 2030 年装机目标节点将近、本地供应链遇到瓶颈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对于海外厂商的接纳程度逐步提高,为我国厂商出海创造了机遇。

中国海风产业链全球领先,有充足产能填补欧洲缺口。根据 GWEC,中国已经构建了在全球大幅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链,2023 年,我国机舱、塔筒、固定式基础产能分别占比全球 58%、79%、76%,且 GWEC 预测中国到 2030 年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目前,全球其他地区基本没有海风产能,这也和中欧占了全球 9 成以上的装机量有关。因此中国成为填补欧洲海风供应缺口的唯一选择。

2022 年起,欧洲订单持续外溢至我国厂商。由于欧洲本土海缆、海风基础厂商在手订单过剩,2022 年起欧洲海风订单持续外溢至我国厂商。2022 年 3 月,东方电缆中标荷兰 HKWB 项目海缆;2023 年 5 月,中天科技、东方电缆分别中标波兰 Baltica 2 项目 275kV、66kV 海缆,合计金额约 16 亿元;2024 年,东方电缆中标英国 Inch Cape 海风项目 220kV 海缆,金额达到 18 亿元。海风基础方面,大金重工自 2022 年起连续获得欧洲海风基础订单,根据我们统计,截至 2025年 7 月末,其公示的欧洲订单金额已超过 90 亿元,相当于其 2024 年营收的 2.4倍,成为欧洲海风开发的国内最大受益者。

在巨大产业机会下,我国厂商加速欧洲布局。2019 年,天顺风能收购德国库克斯港的海上风电桩基生产基地;2021 年 12 月,明阳智能与英国国际贸易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拟投建英国基地;2024年1月,东方电缆分别收购英国Xlinks First 公司、XLCC 公司 2.4%、8.5%的股权,深度布局英国市场;2025 年 4 月,大金重工设立欧洲浮式业务中心,并与 BlueFloat Energy 签订关于合作共建浮式海上风电供应链的谅解备忘录;2025 年 7 月,大金重工发布公告,拟 H 股上市并建立欧洲海工基地。在欧洲海风巨大的产业机会下,我国厂商正在不断加速欧洲布局。

相关公司:

大金重工国内管桩出海先锋,其 2022 年向英国 Morey West 项目发运的超大型单桩是国内首批出口到欧洲的管桩产品。2024 年,公司实现总营收 37.8 亿元,其中海外营收 17.3 亿元,占比 46%。在交付模式从 FOB(在装运港船上交货)切换为 DAP(目的地交货)后,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4 年海外毛利率达38%,同比提升 11pct,海外毛利占比达 59%。2025 年 1-7 月,公司已公告 3个新签定的欧洲海风基础订单,累计金额 24 亿元。伴随唐山曹妃甸基地投产和自有运输船的下水,公司海外业务营收、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东方电缆国内海底电缆龙头之一,自 2022 年获得荷兰 HKWB 订单、打开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后,已累计公告超 30 亿元欧洲订单(截至 2025 年 7 月)。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收 90.9 亿元,其中海外营收 7.3 亿元,同比增长 482%,2022-2024 年间签订的订单已开始逐步兑现到业绩端。

海力风电国内海风基础龙头之一,2024 年实现总营收 13.5 亿元,其中单桩、导管架占比分别达到 63%、10%。截至 2024 年末,公司已拥有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海力风能、山东东营、威海乳山、江苏启东(一期)等 10 余个生产基地,年产能达 100 万吨,并计划在 2025 年将产能提升至 150 万吨。公司产能能够覆盖最大外径达 15 米的组件,并利用港口资源实现全球配送。在中欧合作深化的背景下,公司获得欧洲业主认证的进程有望加速。根据 GWEC,欧洲海风固定式基础将从 2026 年起供不应求,公司在当前时间点投建江苏启东基地(二期),有望受益于欧洲本地的供应链瓶颈并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天顺风能主营业务包括风电塔筒、叶片、海风基础等,公司自 2023 年起启动业务转型,收缩陆上业务,专注于海工装备及出口板块。欧洲方面,公司早在 2019年就收购了德国库克斯港的海上风电桩基生产基地,该基地原属于 Ambau GmbH,拥有成熟的桩基制造能力。此外,公司在丹麦拥有陆上装备基地以及多年运营经验,这也为欧洲海风基础业务的开展做出了铺垫。2025 年 5 月,天顺风能顺利成为欧盟中国商会会员,其欧洲布局进一步深化。公司在两年的业务调整后,已将重心转向海工装备和出口板块,且公司的德国海工基地和丹麦陆上装备基地,为公司开展欧洲海风基础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5 年,伴随德国基地投产和欧洲海风再加速,公司有望进入转型后的收获期。

明阳智能全球海风风机龙头厂商之一。根据 CWEA 和 GWEC,公司 2024 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 2.3GW,全球占比 17%,仅次于西门子歌美飒的 3.4GW,位列全球第二。截至 2024 年末,公司累计海上风电装机 11.7GW,全球占比 13%,位列全球第三。根据 CWEA 和 GWEC,截至 2024 年末,公司海风风机出口达 279MW,位列国内第一。目前,海外主机厂盈利艰难,西门子歌美飒持续亏损,导致其风机售价不断上调。2024 年,西门子歌美飒海风风机交付均价达 1486 欧元/kW(约合人民币 11477元/kW),而同期国内海风风机中标价格(含塔筒)在 3000 元/kW 左右,海外风机价格达到国内的近 4 倍。欧洲本土主机厂的经营问题,为明阳智能在欧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中天科技国内海缆龙头之一,在 2019 年就交付了国内厂商中标的首个欧洲海上风电海缆总承包项目——德国 EnBw Hohe See 155kV 海缆,并正式打开欧洲市场。2020 年 4 月,公司中标荷兰 Tennet ±525kV 柔性直流海缆研发项目。2023 年 5 月,公司中标 Baltica 2 海上风电项目送出缆,订单金额达 12 亿元。该项目装机容量达 1.5GW,采用 4 条 275kV 海缆送出,送出缆总需求约 300 公里,其中公司中标 158 公里。项目计划于 2027 年投运,预计即将进入开工建设期。2023 年 9 月,公司中标德国 Gennaker 海风项目东部电网连接的 EPCI合同,该项目总装机 945GW,预计于 2028 年投运。由于欧洲海风拍卖量逐年高增,且存量项目频繁延期,目前欧洲三大海缆厂商在手订单均已爆满。根据 4C offshore,2026 年起中国以外的海缆市场将全面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公司光通信等业务已在欧洲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望与海缆业务形成联动,公司出海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

亨通光电主要业务包括光通信、智能电网、海缆海工等,2024 年实现总营收 599.8亿元,其中海外营收 113.2 亿元,占比 19%。2020 年 9 月,公司承建的葡萄牙海上半潜漂浮式风力发电输出系统建设维护总包工程成功交付,成为全球第一个半潜式浮动海上风电场输电总包工程。公司已通过西欧漂浮式海风全面打开欧洲市场,且 PEACE 项目为公司的国际交付打下了坚实基础。随欧洲海风再加速,公司欧洲订单有望进一步增加。

明阳电气主营业务包括箱式变电站、变压器、开关柜等电气设备,与明阳智能同属明阳集团。公司在海上风电电气设备方面技术领先,2025 年 4 月,公司自主研发的 110kV 海上风电机舱上置油浸式变压器成功获得权威型式试验报告及振动试验报告,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公司积极实施“间接出海+全球化布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布局海外市场,根据 2025 年 6 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已经开始与欧洲一线风机厂对接。公司有望借助集团出海优势,协同明阳智能,共同加速欧洲市场布局。

日月股份国内风电铸件龙头,2024 年实现总营收 47.0 亿元,其中海外营收7.4 亿元,占比 16%。截至 2024 年末,公司铸造产能超 70 万吨、精加工产能超 42 万吨,其中“年产 18 万吨海装关键铸件项目”、“年产 12 万吨海装核心铸件精加工项目”等项目均面向大兆瓦海风风机。此外,子公司日星铸业坐落在宁波市象山县临港工业区,同样具有优良的码头和出口条件。目前,公司大型铸件全球市占率约 25%,已在芬兰、丹麦、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建立起销售网络。在欧洲海风机组大型化趋势下,公司海外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