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纶行业目前确实存在明显的恶性竞争(“内卷”)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产能严重过剩与价格战
产能扩张失控:2024年全球氨纶产能达175万吨,中国占75%以上(约135万吨),但国内表观需求量仅101万吨,产能过剩率超34%
。
价格持续下跌:2024年氨纶价格延续单边下行,屡创新低;主要原料PTMEG价格同比暴跌29%,但成本下降未能支撑盈利,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
企业普遍亏损:多数企业因低价竞争陷入亏损,外资企业如韩国泰光、晓星因无法盈利,被迫关停中国生产线(如泰光常熟工厂连续三年亏损)
。
🔄 2. 低端同质化竞争加剧
产品同质化严重:普通氨纶技术门槛低,企业依赖规模扩张抢占市场,导致低端产品陷入“价格战”
。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在头部企业(如华峰化学、新乡化纤)通过垂直整合降低15%-20% 成本的优势下,中小企业因缺乏规模效应被迫退出或转型细分领域
。
🌍 3. 外资撤退与行业洗牌
外资收缩产能:韩国泰光关停常熟产线,晓星逐步关停嘉兴老旧产能(2023-2026年计划关停12条线),主因中国本土企业低价挤压利润
。
政策加速淘汰:中国《化纤行业碳达峰方案》规定,2025年起对单吨碳排放超3.2吨的氨纶征收200元/吨碳税,老旧高能耗装置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
🧩 4. 政策定性“恶性竞争”与行业自律尝试
政策明确定性: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要求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
行业自律条件初现:部分机构认为氨纶行业具备“反内卷”潜力,因产能增速放缓(2025年新增产能减少)、集中度提升(CR5达61%),龙头企业或通过协同减产改善供需
。
🆚 5. 结构性差异:高端市场暂避内卷
低端市场恶性竞争的同时,高端差异化产品成为“反内卷”突破口:
领域代表产品竞争状态技术/政策支持
低端市场 普通氨纶 恶性竞争(价格战主导) 无优势,面临碳税淘汰
高端市场 生物基氨纶、医用氨纶 良性竞争(技术溢价) 低碳政策扶持,溢价20%-25%
头部企业(如华峰化学、泰和新材)通过布局生物基氨纶(碳足迹降30%-40%)、医疗用氨纶等高端产品,避开价格战,并受益于欧盟碳税政策。
💎 结论:整体恶性竞争,但分化显现
氨纶行业低端市场确属恶性竞争,表现为产能过剩、价格战、外资撤退;但高端差异化领域因技术壁垒和政策支持,正逐步脱离内卷陷阱。未来行业能否整体脱困,取决于两点:
1⃣ 政策执行力度:落后产能淘汰与碳税征收进度
;
2⃣ 头部企业战略:高端化转型(如生物基氨纶)与海外产能布局(如越南基地降低成本)
。
📌 简言之,行业阵痛中酝酿结构性机会,但低端红海市场的恶性竞争短期内难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