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价格波动与大豆供应形势正直接影响着饲料行业的生产成本与配方策略,而梅花生物与阜丰集团作为国内饲料氨基酸生产的双巨头,在这一背景下的市场策略与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近年来,随着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的推广和饲料配方的优化,合成氨基酸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梅花生物和阜丰集团作为中国饲料氨基酸行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大豆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豆粕市场,进而对氨基酸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最新市场数据,分析这两家企业的竞争格局及大豆市场的影响因素。
01 梅花生物,合成生物学驱动的全球龙头
梅花生物是全球领先的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规模化生产氨基酸的企业。其赖氨酸、苏氨酸产能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味精产能位列全球第二。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80亿元,虽然同比略降2.87%,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8亿元,同比增长19.96%。这体现了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结构优化方面的成效。
公司正在建设中的吉林赖氨酸项目预计于2025年四季度投产试车,这将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
2025年,梅花生物国际化战略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完成了对日本协和发酵旗下食品、医药氨基酸及HMO业务与资产的跨境并购。
此举使公司新增了30多个专利家族的核心知识产权及多种氨基酸新品类和新菌种,产业链成功向下游高附加值医药级氨基酸市场延伸。
02 阜丰集团,传统发酵领域的稳健巨头
相较于梅花生物,阜丰集团在业务模式和生命周期阶段上都有所不同。作为全球第一大味精和谷氨酸生产商,阜丰集团在传统发酵行业具有显著优势。
阜丰集团的主业体量很大,需要投入研发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味精、黄原胶、苏氨酸、赖氨酸等产品上。与梅花生物相比,阜丰集团处于发展的“中年期”,新产能在总产能中占比极低,折旧摊薄到每吨产品就很低,具有成本优势。
2024年,阜丰集团在缬氨酸等小品种氨基酸上也有布局,但随着华恒生物技术突破后引领了一波扩产潮,缬氨酸价格从23000元附近下降。
03 大豆市场供应格局与价格波动
中国大豆市场对进口依赖度较高。2025年1—6月累计我国进口大豆4937.19万吨,同比增1.8%。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巴西(占进口总量的64.5%)、美国(占32.7%)、加拿大(占1.8%)。2025年7月,国内大豆价格持平,国际价格小幅下跌。国内市场新季大豆上市前,国内大豆供应以国储和地储拍卖成交的陈豆为主。
国际市场上,美豆处于关键生长期,价格受天气炒作等影响震荡运行。7月份,美国墨西哥湾大豆出口离岸均价每吨410.98美元,环比跌1.3%,同比跌4.6%。
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与国产大豆价差持平。7月份,进口大豆到岸税后成本每斤1.92元,比山东国产大豆入厂价低0.42元。
04 豆粕市场供需与区域流通
近几个月国内大豆到港处于高峰期,国内大豆供应较为充足。全国油厂维持高开机率积极压榨,但豆粕库存压力并非均匀分布。
2025年8月调研数据显示,华东油厂豆粕库存整体呈现可控态势,约40-50万吨,低于去年同期70-80万吨的高位水平。
华东地区的豆粕甚至因价格优势外发东北。自6月以来,华东油厂发往东北的豆粕发货量高达60-70万吨,两地价差约200元/吨,海运成本约50元/吨,利润可观。
下游饲料企业备货充足,中小饲料企业豆粕库存天数约15天,大型企业可达30-35天。豆粕添加比例方面较为稳定,其中禽料约15%、猪料约10%、水产料约15-20%、仔猪约20%。
05 全球大豆增产与市场预期
据美国农业部(USDA)2025年7月预测,2025/2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4.28亿吨,比上年度增568万吨,增幅1.3%。
全球大豆消费4.25亿吨,比上年度增1613万吨,增幅3.9%。全球大豆贸易量1.88亿吨,比上年度增690万吨,增幅3.8%。
期末库存1.26亿吨,比上年度增95万吨。大豆库存消费比29.7%,比上年度下降0.9个百分点。
对于后期市场走势,业内人士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保持稳定,而国际大豆价格则将受天气炒作影响震荡运行。10-1月基差持谨慎态度,主要基于8-10月份的充足到港量。
06 氨基酸市场景气与豆粕替代趋势
氨基酸市场景气度有望改善。伴随行业内头部企业定价权增强、行业供需格局有所改善下,旺季氨基酸价格有望进一步提高。
在下游养殖从散养到集养、科学饲料配方比例提高、豆粕减量替代拉动下,苏氨酸、赖氨酸需求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2025年在豆粕性价比较高的凸显下,其他蛋白原料替代较少,菜粕替代几乎停滞。豆菜粕价差维持在300-700元/吨,几乎无替代性价比。
饲料企业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来降低豆粕用量的技术已经成熟,大型养殖企业如温氏集团通过该技术已将饲料中豆粕占比降至10%以下。
随着2025年第四季度临近,大豆到港量可能减少。
市场预计若美豆进口延迟或巴西贴水上涨,四季度豆粕现货价格可能阶段性上涨。
总的来说,添加合成氨基酸是应对豆粕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的最关键技术手段,它通过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直接降低了对豆粕的绝对需求总量,增强了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
07 对豆粕供应量的具体影响
这种技术对豆粕供应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影响层面 具体表现
直接减少需求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在满足动物相同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饲料中豆粕的添加比例可以显著降低。大型养殖企业(如温氏、牧原)已普遍将猪饲料中的豆粕用量从过去的17%以上降至10%以下,甚至最低可达4.29%。这意味着生产同样多的肉蛋奶,所需的豆粕总量大幅减少。
2、缓解供应压力,当国际大豆价格高涨或供应紧张(如南美干旱、贸易摩擦)导致豆粕价格飙升时,饲料企业可以更灵活地使用“低蛋白日粮”技术,进一步下调豆粕比例,改用其他杂粕(菜籽粕、棉籽粕)并额外添加合成氨基酸来平衡营养。这降低了对豆粕的即时需求,从而缓解了市场的供应恐慌和价格压力。 |
08、数据支撑
行业标准变化: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的《育肥猪配合饲料》标准中,育肥猪后期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下限从2008版的14%下调到了2018版的12.5%,2022年的豆粕减量替代方案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这一变化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合成氨基酸的添加。
总量估算:据行业报告测算,如果全国养殖业普遍将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降低2-3个百分点,那么全国每年就能减少约700万到1000万吨的豆粕消费量。
换算成大豆:每生产1吨豆粕大约需要1.3吨大豆。减少1000万吨豆粕需求,就意味着减少了约1300万吨大豆的进口需求。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每年大豆进口总量(约9000-1亿吨)的13%以上,对全球大豆贸易格局都有显著影响。
添加合成氨基酸对豆粕供应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1. 减量依赖:它是目前减少豆粕用量最有效、最成熟的技术手段,直接降低了畜牧业对豆粕的绝对依赖。
2. 保障安全:它增强了中国饲料粮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减少了对国际大豆市场的过度依赖。
3. 降低成本与环保:它帮助养殖业降低了饲料成本,并显著减少了氮排放,对环境更友好。
未来的趋势:随着更多小品种氨基酸(如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发酵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无豆粕日粮” 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如牧原的实践),豆粕的添加比例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这意味着合成氨基酸将继续深刻影响甚至重塑豆粕市场的供需格局。
源自管我财指引,关注饲料添加行业,所有数据来自AI,如有具体数据要求请移至年报提供的数据,新关注行业,仅为缕清思路。$梅花生物(SH600873)$ $阜丰集团(0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