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主要做一级市场的破产重整投资。正是过往的工作经验给了我很多经验和教训,也聘请了众多国内一流的顶尖专业机构合作,帮助我们分析项目的风险和价值。所以过往的履历也好,个人的风格也好,更多的是用破产一级市场的思维在做二级市场股票的投资,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且非常明显。
首先说利,最大的利在于心里清楚公司未来的价值是多少?
用一级市场的思维也就是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将自己看作是产业投资人,这家公司是否有价值,自己是产业投资人是否愿意去投资。我们判断的维度说复杂可以做几百页ppt,可我觉得大道至简,我个人总结下来就就四句话,“用得上、买得起、拿得到、管得住”。
对产业投资人来说,上市公司的壳价值可能是过往大家最关注的,但是近年来一级未来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纯粹的壳已经很难了(无法装资产,随便一装就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而不装资产又面临着财务退市的指标。所以未来的重整,本来有部分价值加上整合协同是个大趋势。我们从投资人的角度出来,判断公司现有的价值,以及整合后的资产负债,结合未来轻装上阵后的主营估值、协同价值以及未来计划注入资产的估值,很容易判断出这家公司未来的价值是多少,知道价值很重要,毕竟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股市作为一个每天都交易的有价证劵,短期内可能和价值大幅偏离,更多受供需关系以及市场需求影响,但长期以来一定会回归价值,做一级市场投资,最大的好处便是“知道价值是多少”。
然后说弊端,弊端也很明显,往往容易忽略市场的情绪,买不到导致错过。这里面的问题也很清楚,我之前讲过一个估值锚定物,我采取的估值锚定物就是财务投资人价格的130%以内,可以适当买入。未来这个模式更加适用,毕竟财务投资人的真实价格和公告的价格一般来说有所差异,往往都是更高,原因在于一部分解决关联占用等程序前的资金往往分摊到财务投资人身上。用这个估值锚,问题是很多股票跌不到这个价格以内,偶尔跌下来 ,很快就回去了。
比如去年我投资傲农,逻辑也跟大家分享过,财务投资人价格2.5元,股价3.1元,毫不犹豫建仓了,预期价格到6元,今年9月初,股价超过6元我就减仓退出了。今年4月底,投资st东易,也是这个逻辑,财务投资人价格3元,二级市场3.8元,感觉是在送钱,果断建仓,现在也有不少收益了,预期退出价格8元。
虽然这个逻辑有利有弊,但内心踏实,今年看着各种科技股漫天飞,动辄几倍的涨幅,确实令人艳羡。但投资始终谨记两句话,一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子内,不懂的不碰,价值低估回归这个逻辑我是懂的,科技股确实不太懂;二是任何资产泡沫都是涨出来的,而机会都是跌出来的,也曾经想着要研究下科技股,把半导体和芯片相关领域都研究了一遍,发现确实看不太懂,一来发现很多伪科技蹭概念的制造型企业都享受了高科技的泡沫估值,二来发现很多英伟达产业链上附加价值较低产业的估值都远超过了英伟达,这让人不解,令我恐惧,想想还是算了。
最后,简要汇报一下最近的几笔操作,仅做记录,不做投资推荐。
1、买入ST美谷$*ST美谷(SZ000615)$ ,这个票3月份就持有,初始成本3元左右,近期还是3.2元左右,估计快出受理公告了,这个价格比财务投资人的价格2.4元高出约30%左右,是个不错的买点,本身的医美有一定的价值,九州通的整合协同作用预计能够带来更好的增量效应,这只票持有到明年9月,价格看到6元以上,预计投资收益为90%左右;
2、买入ST长药$*ST长药(SZ300391)$ ,这个票3月份就持有,当初某港股上市公司作为产投之一,一旦中标应该有巨大的机会,但最后发现投资人龚虹嘉,远不达预期,5月8日公布产投时清仓了,那一波盈利有40%多,如今发现价格又跌回了3.7,不免心理痒痒,再次出手了。逻辑也很简单,产业投资人的价格是2.42元,同时十堰市郧阳区去年为保壳投入的2亿多肯定也是投资人出资解决,如果产业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平均分摊,那他们的成本约为3元,如果只是财务投资人承担,那实际成本差不多3.5元,现在市价3.7简直是送钱。
3、小仓位买入红太阳$红太阳(SZ000525)$ ,这个逻辑也简单,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才买10万股。主要是@初学12 提醒我,红太阳财务投资人的价格是5.2元,现在股价6.2元,比财投价格高20%,离解禁期还有两个多月。客观来说,这个机会已经不算太好了,最好是买入本年度重整的股票,买入退出期年度的存在较大风险。但这个机会值得小仓位博一下,毕竟临近解禁期,财务投资人想要挣钱,这群人又是产业投资人的同盟军,公司怎么都会配合出点回购或其他类型的利好稳住甚至拉抬股价,可以配置小部分仓位博一下。
买ST股票可以说是安全边际比较高的投资,由于股价和市值都很低了,涨幅上不封顶,下跌幅度有限,既可能装资产,也可能并购重组,还有可能破产重整,都是机会。但想在这个领域淘金,还是得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磨好自己的金刚钻。
最后,祝各位投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