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将分享对不同公司定性定量分析,希望各位雪友积极交流。以下言论仅个人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1.1消费者角度的差异化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看巧克力的消费需求,
初级阶段:生理需求——巧克力的日常消费需求
巧克力的日常消费需求,常见为即食需求(在货架或者网上看到,冲动下单),在人的吃的场景里定位是零食。
从生理需求的角度描述,人始终有吃零食的需求,但吃多了会腻。因此,人均消费量有上限。
价增方面,巧克力作为食品在通胀的篮子里,对日常消费者而言没有提价仍继续购买的黏性,因此提价可以覆盖通胀,但难以持续高于通胀。
巧克力在生理上具有成瘾性。巧克力是(白糖+可可)的组合,成瘾性主要来自可可这一成分,糖的加入降低对可可苦味的抗拒,也叠加人的嗜甜偏好。
中级阶段:社交需求——巧克力的节日消费需求
巧克力的社交消费需求,常见为节日的礼物需求,以完成社交活动和表达对他人的情感和尊重。
满足社交需求的品类,往往有社交共识序列,哪个牌子高、哪个牌子低是相对清晰的。和这一社交共识序列对应的,在序列高位的品牌可以在定价上给溢价,价格高于满足生理需求的自用品。
巧克力作为圣诞、情人节和复活节的礼物广泛交换,因此季节性和节日性需求很大。在这类消费决策里,个人口味(难吃或者不难吃)没那么重要,但送礼在社交圈内要遵循共识。
节日糖果消费:四大糖果销售旺季(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和冬季假期)在 2024 年占糖果总销售额的 62%。人们购买巧克力和糖果的主要原因包括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品牌、送礼以及特殊场合。
1.2 生产者角度的差异化
1.2.1赚的容易
定量ROIC高不高?
好时ROIC长期在20%以上,高于同期其他行业、同业其他公司的ROIC水平。
当前的高ROIC可以持续吗?定性看,好时的巧克力糖果生意目前的量不掉、价不低于通胀,但扩张难,在有效分配多余资金的前提下,可以维持当前的高ROIC。
有没有提价权,提价不影响销量?
从报表的量价来看,公司在疫情前2014-2020年复合量增1.34%,价增1.05%。价增没有高于通胀,没有强提价权。
毛利率及净利率的对比看,好时的盈利能力优于同行
1.2.2赚得久?
行业、个体会不会消失?
不会。巧克力行业的大小公司均有百年老店,持续性久;个体而言,好时公司成立于1894年,也是百年老店。从消费者需求看,巧克力、糖果乃至零食的需求仍然存在。
行业、个体会不会被替代?
在日常巧克力/糖果的需求上,存量的产品和品牌变化快,但好时的日常巧克力消费需求维持2%的销售额增长。 在节日巧克力/糖果的需求上,在美国用好时的巧克力送礼仍是传统。
个体有没有第N增长曲线?
没有明显爆发的第二曲线。好时公司在进入21世纪后先后尝试国际化和扩展咸味零食这两个扩展路径,从过去20年的成绩看,地理扩张和第二增长曲线有潜力,但速度较慢。
2019/2024年,北美咸味零食和国际业务的营收占比合计为14.7%/18.6%,营业利润占比合计为4.6%/9.5%,5年维度有拓展,但速度较慢。
渗透率的提升空间?
渗透率提升空间小,定义业务市场为巧克力,而2024年巧克力占美国糖果销售额的 51.9%,渗透率不可能翻倍。 扩展市场定义到糖果或零食,渗透率存在空间,但改变市场定义和第二增长曲线更接近。
好时公司2024年北美糖果营收91.19亿美元/北美糖果市场零售额540亿美元。
有没有政策性风险?
从好时的历史诉讼案件看,没有重大的政策危机,诉讼危机类型主要为食品质量风险。食品质量诉讼上有2006年牛奶巧克力配方调整与沙门氏菌事件、2022年铅与镉含量诉讼。从销量和销售额来看,未对公司整体产品生产和销售造成长期重大影响。
1.2.3赚得多?
市场规模:身处百亿美元的巧克力行业,可扩展到千亿美元的零食行业。
全球巧克力2024年市场规模1279亿美元,全球巧克力年消费量预计为 750万吨。
美国巧克力市场2023年的零售销售额超过245亿美元,同比增长6.3% 。
行业渗透率:巧克力在糖果市场的渗透率下降
2018年巧克力占美国所有糖果销售额的 59%。而到了2024年,巧克力占美国所有糖果销售额的51.9%。
公司市占率:静态看双寡头之一,动态看份额缓慢提升
在美国巧克力市场,2017年,好时公司的市占率为31.5%,和箭牌玛氏(市占率27.10%)构成双寡头格局。
2024年,公司在美国巧克力市场的市占率达到33.5%,和玛氏箭牌公司在美国巧克力市场份额接近。
结论:从上述的市场规模、行业渗透率、公司市占率3层递进维度来看,巧克力行业和好时公司的量增空间长期维持在个位数。
需求侧:沉淀品牌资产
好时的品牌资产,来自于口味和视觉记忆的沉淀,由消费者的习惯和喜爱度驱动。 好时公司旗下的经典巧克力产品有口味记忆,巧克力品牌在日常即食和节日送礼的消费决策上有长期辨识度。 但这一文化习惯局限在欧美文化中,在其他地区和种群里不存在巧克力的节日消费,因此节日消费需求难以进行地理扩张和跨种族消费者扩张。
规模优势
好时公司作为北美市场中市场份额第一的巧克力品牌商,在生产设施和分销渠道上相比其他中小巧克力厂商有规模优势。
结论:好时的品牌资产建立在百年的巧克力糖果生意上,规模优势则体现北美市场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上,护城河较强,经营稳定持久。
好时公司的控股股东穿透是Milton Hershey School,由学校信托的董事会管理和决策。通过普通股+B类股的同股不同权架构,好时公司的控股股东Milton Hershey School有78%的投票权。
公司的管理层从内部晋升,整体运作机制稳健。好时公司的CEO在百年历史上只有12位CEO,20世纪的CEO在任时间平均为12.25年,管理层稳定性显著。进入21世纪后,好时公司至今共有4位CEO,而最近三位CEO均从内部晋升,从公司的业务负责人逐步晋升至公司CEO。结合目前公司的管理团队履历看,标准的企业高管晋升流程仍在好时公司的管理团队中运行,即进入公司负责业务条线-业务条线轮动-分管大业务板块-晋升CEO。
结论:从股东结构和管理层来看,好时是典型的美国制度化运作的大企业,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人属性明显,公司经营稳健。
量增小,地理和跨文化扩张难。
巴菲特曾评价喜诗糖果的生意扩张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可能想过十几种扩张的点子。过去我们其实花了很多精力,因为当时它几乎是我们除了保险以外唯一的业务。正如我刚才说的,我们尝试过十来种方法,有些甚至不止试一次。每当有了新经理,他们也试了。但说实话,没有一种真正奏效。 这门生意在一个非常小的利基市场中极为优秀。盒装巧克力是一种大家都喜欢收到或送出的礼物。 但真的自己走出去买来吃的人其实很少……它非常偏向“礼品型”产品。 而且它也很难在全球扩张……我们曾非常多次地尝试拓展地理市场。如果成功,那确实非常棒——因为只要成功,收益非常惊人。但它就是“传不动”。 我们试过一切方法,因为这门生意在成功时数学模型实在太美好了。但整体而言,我们这门业务所在的巧克力消费市场其实并不怎么增长。”
作为同行的好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巧克力品牌在欧美市场符合消费者的口味,也有节日文化的消费场景,而且单个品牌在特定区域有深厚社交品牌认知。但当巧克力品牌试图扩张到其他地理市场时,难度极高,不同地区送礼使用的巧克力品牌也会有难以扭转的差异。
在经济周期中受通胀的阶段性侵蚀影响,表现为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率下降。
当下好时及其同行正面临这样的周期性挑战——原材料可可价格的大幅上涨。这样的周期性风险也为往常稳健的公司创造了可能的投资机会。
好时的商业模式梳理到此结束,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探讨好时的估值,欢迎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