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破烂的投机性

用户头像
Liuffett
 · 江西  

这段时间吹施洛斯吹得有点多。

换个角度继续吹。

格雷厄姆、施洛斯和早期巴菲特,他们的投资策略是寻找烟蒂股——在地上捡起没烧完的香烟,拿起来抽一口,低成本也能享受生活。

打个更贴近生活的比喻就是,这房子确实烂,又旧又脏又高还没电梯,蟑螂老鼠蚊子苍蝇一个不少,附近居民大多是低端的外来务工人群,对面女租户每天开门放十几个不同男人进屋,楼下麻将声一贯响到凌晨两点,楼上小孩天天蹦跳吵闹、夫妻激情对骂。

但房子只卖20万。

我觉得值50万,毕竟一百平方米还临近市中心,每个月房租都能收2000块出头(计算时先无视)。

那就赶紧买下来,花几年慢慢卖,大概率能以40万的价倒手。

理论上来讲,这种捡破烂策略具有明显的投机性。

一旦20万买下,我们会很希望能在5年内以40万的价卖出去。

1年卖出,年化收益就是100%,不指望;

3年卖出,年化收益就是26%,需要点运气;

5年卖出,年化收益就是15%,是我的追求;

7年卖出,年化收益才10%,很一般了;

10年卖出,年化收益只有7%,这是不可接受的低回报率。

因为捡破烂买入的资产本身不咋地,所以获取高收益的核心是能否尽快以预期价格倒手。

投机和投资的差异,正在于投机迫切地渴求别人接盘,投资没那么迫切。

所以捡破烂的投机性较强。

虽然没急到纯粹投机时指望几分钟几天几个月就卖掉的程度,但确实会希望尽快出手,不太急躁的心理期限不超过五年。

买入优质股则是另一回事:企业每年增长个10%多点,不管卖不卖,这10%多的增长是真实发生了的,不会因为持有过久而收益率下降。

于是20pe买下好公司,过3年过5年过7年再以20pe卖掉,收益率都一样的高。

以至于可以说,最好的公司是买入后就不用卖出的公司,先持有个十几二十年再说。

但现实和理论恰好相反。

实际操作中,捡破烂的投机性往往低于买入优质公司。

在捡破烂的体系里,你最少会买入十几二十只一眼可见的便宜股,既不容易犯错,也对每只股票都没什么特别的预期。

然后大部分股票会在3年内多少产生价值回归,5年基本都能起来,若是批量没涨可说是几十年一遇的超级倒霉行情,这辈子也未必遇见第二次。

但合理价买入好公司就不同了:你会重仓在少数几只股票上,并指望它们常年提供百分十几的内生增长,还得要求pe不超过20最好不超过15否则会嫌贵不敢买。

指望没硬伤的0.3pb股在五年内涨到0.6pb更不需要运气,还是指望20pe的股票5年以及更长时间维持15%的利润增长更不需要运气?

对高手来说或许是后者,只是对绝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肯定是前者容易得多。

然后,0.3pb的企业亏钱都不见得是雷,20pe的企业从增长15%变成10%都可能导致接盘侠减少而股价暴跌。

所以现实操作中,捡破烂的投机性反倒显得不强,整体来看非常稳当——不怎么依赖“预测未来”,转而依靠“评估现在”。同时做到高度分散,避免看错遭遇重创。

正如巴菲特所说,跨栏时专心于寻找1英尺的矮栏杆,比努力去跨越7英尺的高栏杆更容易。

对于巴神本人,投资是矮栏杆,投机是高栏杆。对于普通投资者,施式投资是矮栏杆,巴式投资是高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