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故事逐渐失去耐心的今天,阿里健康的股价低迷背后,反映的远不止是短期业绩压力,而是其向AI健康科技平台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尽管坐拥阿里系庞大生态资源,阿里健康却陷入“捧着金碗讨饭”的尴尬境地。
2025年财报显示,阿里健康13.2%的营收增速显著落后于京东健康24.5%的表现,这一差距背后是商业模式的根本差异。核心问题在于,公司85%的收入仍然依赖医药电商,所谓的AI转型更多是技术点缀而非商业模式重构。
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深层原因:
阿里健康市场份额(从35%降至29%),正是因为阿里健康缺乏真正的差异化竞争力
医药电商本质上仍是流量生意,当技术未能构建足够深的护城河,价格战便成为唯一选择
阿里达摩院在医疗AI领域的技术成就值得肯定,但这些成果更像是分散的“技术盆景”,未能形成可规模化的商业生态。
数据孤岛问题:
胰腺癌筛查AI(DAMO PANDA)虽获FDA认证,但仅服务有限人群,缺乏持续的健康数据反馈机制
急诊辅助诊断模型在特定医院试点成功,却无法接入阿里健康的核心用户群
各AI应用场景相互割裂,形成数据孤岛,无法构建统一的数据资产池
技术与业务脱节:
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收入同比下降7.6%,表明技术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商业成果
AI研发由达摩院主导,与阿里健康的业务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缺乏医疗专业人才和深度医疗机构合作,AI模型缺乏临床迭代环境
阿里健康最大的优势是背靠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但这一优势反而成为其最大短板——资源丰富但协同失效。
未被充分利用的核心资产:
体检中心资源:阿里系控股的爱康国宾等体检中心拥有最核心的临床级健康数据,但这些数据与阿里健康平台处于割裂状态
支付场景优势:支付宝的支付数据与健康需求未能有效打通
云技术能力:阿里云的技术支撑未能有效转化为健康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
对比竞争对手的整合优势:
京东健康通过自建供应链,自然获得连续的健康数据流。平安好医生依托保险业务,构建“健康管理-保险支付”的强粘性闭环阿里健康却停留在“流量交易”层面,无法形成持续的数据生态。
这三家都还是碎片式健康数据、健康服务,距离客户想要的健康服务相去甚远。
阿里健康要真正突破“卖药电商”的魔咒,必须进行深度的战略重构,关键在于打通内部资源,构建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
将爱康国宾等体检资产深度整合进阿里健康,是实现突破的最直接路径:
构建连续健康画像
融合电商购药数据(行为数据)与体检临床数据(结果数据)
从“一次交易”升级为“全程管理”,实现从风险预警到健康改善的闭环
打造差异化服务体验
线上风险评估 → 线下专项筛查 → 专业方案干预 → 持续效果追踪
建立中高端用户的健康管理粘性,摆脱价格战陷阱
借鉴平安“保险+服务”模式,但与阿里特色结合
通过蚂蚁集团开发创新健康保险产品,用支付方激励驱动用户数据共享
建立用户健康数据账户,实现数据的资产化运营
内部阻力是最大障碍:
各业务板块利益分配复杂,需要集团层面强力推动
从“轻资产”平台向“重服务”模式转型的管理挑战
数据合规与用户隐私保护的技术门槛
阿里健康当前的发展的困境,反映的是市场对其转型决心的质疑。公司不缺技术、不缺数据、不缺资金,缺的是打破内部壁垒的勇气和重构商业模式的决心。
如果能够真正落实体检资产整合战略,将分散的“技术盆景”培育成完整的“健康森林”,阿里健康完全有能力实现回到30元到100元。否则,只能继续困在“卖药电商”的魔咒中,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这场转型已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阿里健康需要的不是更多AI技术,而是一场彻底的战略重构和资源整合。这才是其重回增长轨道、赢得市场信心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