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力医疗(603716.SH)在A股“医疗商业+智慧医疗”赛道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市值一度跌破30亿元,被贴上“微盘”“壳资源”标签。然而,2025年二季度以来,公司股价却在短短两个月内翻倍,吸引资金重新打量它的“闪光点”与“暗礁”。结合2025年半年报及最新调研信息,以下从“亮点”与“不足”两大维度,与同业可比公司(润达医疗、国药控股、华大智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微芯生物等)进行横向对比,系统梳理塞力医疗的过人之处与风险短板,全文约四千字,供长期跟踪者留存参考。
一、亮点与过人之处
1. 国内最早跑通“SPD软件+运营分成”轻资产模式,盈利结构优于传统分销商
医疗耗材SPD(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并非新概念,国药、华润、九州通等巨头均有涉足,但普遍以“重资产仓储租赁+低毛利配送”为主,净利率不超过3%。塞力2016年起与邵逸夫医院共创“软件植入科室+按耗材降本金额分成”模式,把收费节点从“卖价差”转为“帮医院省钱后抽佣”,分成比例高达20%—30%,毛利率跃升至55%—60%,显著高于润达医疗SPD业务(毛利率约35%)。2025H1公司SPD软件及运维收入1.14亿元,占比首次突破10%,贡献毛利近7000万元,成为盈利改善的核心引擎。更关键的是,公司54家SPD运营医院平均合同期5—8年,锁定长期现金流,避免“集采一次、换商一次”的流通宿命,这在A股同业中具备稀缺性。
2. “微盘+华为概念”带来估值弹性,资金博弈空间大
2025年6月公司总市值仅28.94亿元,流通盘不足29亿元,符合游资对“微盘+政策风口”偏好。公司与华为的合作不仅停留在品牌背书,而是联合昇腾AI、鸿蒙、达梦数据库共同开发病理大模型、脑科学数字疗法,并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在SPD物流终端植入鸿蒙芯,实现“设备即数据”。相比之下,润达医疗虽与华为推出“华擎智医”一体机,但场景局限于检验科;塞力则横跨病理、精神、物流三大场景,技术叙事更丰富。微盘股一旦叠加“华为+AI医疗”标签,资金关注度和估值弹性远高于百亿市值以上的华大智造、金域医学。
3. 应收账款“出清”最彻底,报表风险提前释放
医疗商业公司普遍被医院占款,2024年末行业平均应收账款/营收比例约55%,迪安诊断、润达医疗分别达62%、58%,而塞力通过“保理+诉讼+全额计提”三管齐下,2025H1该比例降至52%,且2年以上账龄已全部计提减值,短期内无进一步减值压力。公司还计划将剩余应收账款继续打包出售给地方AMC,折价率控制在4%以内,现金回笼后有望把净负债率压降至30%以下,资产负债表健康度优于同业。
4. 创新器械“隐形期权”:国产首创血栓弹力图仪进入放量窗口
TEG(血栓弹力图)是围术期凝血功能评估金标准,外资市占率90%以上。塞力参股子公司2025年4月拿到国产第三张三类注册证,采用微芯片+微量血技术,检测时间比进口缩短20%,成本下降35%。公司利用现有三甲医院渠道“免费装机+试剂分成”,2025H1装机112台,单台年试剂收入约21万元,净利6.5万元,若2026年完成1000台装机,可贡献净利6500万元,相当于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1.5倍。对比微芯生物、普门科技等创新器械公司,塞力无需重投销售团队即可嫁接渠道,边际投入更低,而市场目前未给该业务任何估值,视作“免费期权”。
5. 出海技术合作落地,具备“国产替代+反向输出”双重叙事
公司与美国LevitasBio成立合资公司“力微拓”,引进磁悬浮无抗体细胞分离平台LeviCell,2024年完成国产化样机,核心微流控芯片自研成本仅为进口1/3,已获得复旦、中科大、贝瑞基因等科研院所订单。相比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的“高举高打”,塞力选择“小而美”赛道,避开正面竞争,一旦2026年拿到NMPA注册证,可借助现有SPD渠道快速进入三甲医院中心实验室,形成“设备+试剂+服务”闭环,复制TEG分成模式,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6. 政策β与行业β共振,县域医疗+DRG支付创造增量
国家医保局要求2025年底DRG/DIP支付覆盖全国,医院有动力通过SPD降低耗材成本;同时“千县工程”明确提出县域检验中心耗材统一配送。塞力2024年中标率67%,县域项目平均毛利率比城市三甲医院高5个百分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对比国药、华润的“省级平台”,塞力定位“县域检验中心整体运营商”,错位竞争,项目单体投资额仅需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3.5年,更符合县级财政承受能力。
二、不足之处与风险短板
1. 主营业务规模持续萎缩,收入端尚未止跌
2024年公司营收18.1亿元,同比下降9.7%;2025Q1营收2.7亿元,同比骤降40.8%,剔除新冠基数仍下滑15%。同期润达医疗、迪安诊断通过代理罗氏、雅培高端试剂及实验室共建,收入实现正增长。塞力传统IVD代理业务受集采降价冲击最大,而创新业务(SPD软件、TEG、AI系统)占比不足20%,尚不足以对冲分销下滑,收入端“青黄不接”明显。
2. 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创新器械同行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4800万元,占营收2.6%,远低于微芯生物(28%)、华大智造(18%)、普门科技(12%),且全部费用化。虽与华为合作开发病理大模型,但公司仅提供临床数据与场景,算法与算力均由华为完成,塞力缺乏底层AI自研能力,一旦合作终止或华为选择其他伙伴,技术壁垒将迅速瓦解。相比之下,润达医疗已组建300人AI团队,自研“良医小慧”大模型,掌握知识产权,长期竞争力更扎实。
3. 现金流依旧紧张,偿债高峰临近
2025H1经营活动现金流-0.81亿元,连续四年为负;账面货币资金1.67亿元,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7.3亿元,三季度面临3亿元中票回售压力。公司计划发行5亿元可转债缓解资金缺口,但若股价低于转股价130%,发行可能失败。反观国药、华润拥有央企背书,融资成本低于3%;塞力作为民营中小市值公司,2024年综合融资成本6.8%,财务费用吞噬营业利润,资金劣势显著。
4. 区域管理复杂,子公司众多带来内控隐患
公司在全国设有超40家子公司,2024年合并报表范围内主体达58个,区域文化差异导致执行效率参差不齐。2023年云南子公司因冷链记录不全被药监局警告;2024年4月公司因“募集资金未按期归还”被上交所通报批评,时任董事长温伟被出具警示函。同类公司华大智造、金域医学采用大区事业部制,管理半径更短;塞力仍需梳理组织架构,降低合规风险。
5. 估值缺乏业绩锚,博弈属性强于配置属性
2025年7月股价大涨后,PB(LF)升至2.5倍,显著高于医药商业板块平均1.3倍;市盈率TTM为-9.2倍,主要因2024年亏损,市场以“PS+概念”定价,短期波动剧烈。对比润达医疗(2025E PE 18倍)、迪安诊断(2025E PE 15倍),塞力尚未恢复持续盈利,估值缺乏锚点,一旦资金退潮或中报低于预期,股价回撤幅度可能超过30%。
6. 创新药参股模式话语权弱,兑现周期长
公司持有武汉华纪元生物15.6%股权,其高血压疫苗HJY-ATRQβ-001仅处于临床Ⅰ期,后续仍需Ⅱ、Ⅲ期及商业化验证,周期长达5—8年,且参股比例低,无法并表贡献利润。相较微芯生物、艾力斯等拥有核心管线控股权的公司,塞力更像财务投资者,创新药成功后的业绩弹性有限。
三、总结:瑕瑜互现,适合左侧博弈而非右侧配置
综合来看,塞力医疗的“亮点”集中在模式创新(SPD分成)、政策卡位(县域医疗+DRG)、华为概念加持以及资产负债表出清,这些优势使其在同类医疗股中具备独特的估值弹性与困境反转叙事;而“不足”则体现在主营业务下滑、研发实力薄弱、现金流紧张以及治理结构复杂,导致其长期竞争力仍弱于润达、华大、金域等龙头。对于追求高赔率的左侧投资者,塞力医疗是一只“期权价值”大于“内在价值”的博弈标的;但对于偏好稳健增长的配置型资金,公司尚未恢复持续盈利,仍需等待SPD业务利润占比超过30%、现金流转正以及创新器械兑现业绩的右侧信号。
老师们阅读后对塞力医疗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欢迎友善评论及指正!
本文摘自网络公开信息,不作为买卖依据!
股票投资需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