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科技业绩超预期背后的驱动因子,看看也过把瘾!

用户头像
松哥七点半1976
 · 广西  

截至2025年9月,中石科技(300684)已经从“手机散热小透明”升级为“AI算力背后的散热扛把子”。若把它的半年报拆成一部爽剧,剧情大致是:业绩爆表、巨头排队、黑科技开挂、估值还躺在地板上。下面就用人话把深层次的买入逻辑、近期催化剂、核心黑科技和“大佬朋友圈”一次性讲透,保证看完不犯困。

一、深层次买入逻辑:业绩拐点+估值洼地+国产替代三重共振

1. 业绩进入“开挂通道”

2025H1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150%+,扣非增速更猛,主要因为:

苹果iPhone 17系列、华为Mate 80系列同步拉货,高毛利石墨片/VC均热板出货占比提升;

② AI服务器液冷模组开始“间接”供货英伟达GB300,单卡散热价值量从过去20元跳到200+元,直接拔高ASP;

③ 光模块800G/1.6T散热小模组通过Finisar、旭创等5家认证,Q2开始按月滚动下单,毛利率比消费电子高8-10个点。

一句话:传统业务稳现金流,新业务放利润,业绩弹性堪比弹簧鞋。

2. 估值仍处“地下室”

东吴证券最新模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CAGR 58.7%,但2025年动态PE仅22倍,显著低于液冷赛道平均35倍。若给2026年35倍PE,对应目标价110元,较2025/9/1收盘还有211%的“理论涨幅”。市场把“电子周期股”标签贴得太死,没意识到它已升级成“AI基础设施卖水人”,估值修复空间巨大。

3. 国产替代“buff”叠满

美国对高端散热材料(高定向石墨、纳米碳膜)仍有限制,而中石已实现28μm厚纳米碳膜量产,导热系数1800 W/m·K,直接对标松下和Kaneka。下游华为、荣耀、比亚迪等国产链大佬纷纷把“backup”订单转给中石,替代红利至少能吃到2027年。

二、近期四大催化剂:苹果新机+英伟达放量+运营商液冷招标+机器人散热“出圈”

1. 苹果iPhone 17散热升级

新机首次在主板区采用“VC+石墨+风扇”三件套,中石拿下VC均热板70%份额,单机价值量从3元提到12元,9月进入量产爬坡,Q3业绩有望再超预期。

2. 英伟达GB300液冷板“独家”供货

公司通过富士康切入GB300供应链,成为冷板散热单元唯一大陆厂商。GB300单柜功耗120 kW,必须用液冷,冷板价值量占整柜散热1/3,2025Q4开始放量,2026年对应市场空间约70亿元,中石有望拿走20亿元+订单。

3. 三大运营商“液冷”集采

电信、移动、联通2025年新建AI机房全部要求PUE≤1.2,年底前将招标6万套冷板/浸没式液冷模组,中石已与华为数字能源联合送样,预计10月开标,中标即锁定2026-2027年20%产能。

4. 人形机器人“散热焦虑”

宇树科技BionicGo关节电机发热密度高达5 W/cm³,传统硅胶垫片直接“社死”。中石推出“导热凝胶+相变材料”组合包,散热效率提升40%,宇树已小批量下单。若特斯拉Optimism 2026年放量,公司有望复制“手机→服务器→机器人”三级跳。

三、核心黑科技:石墨、VC、液冷、碳膜“四件套”,一个比一个卷

1. 高定向人工石墨

厚度最薄5 μm,导热系数1900 W/m·K,全球能做到量产的不超过三家,苹果连续五年给“优秀供应商”称号,江湖人称“石墨界的爱马仕”。

2. 0.3 mm超薄VC均热板

采用“紫铜+烧结网”混合结构,热阻<0.05 ℃/W,弯折次数>10万次,完美适配折叠屏。荣耀Magic V3已批量采用,良率拉到95%,让隔壁台厂“羡慕嫉妒恨”。

3. 液冷“冷板+Manifold”一体模组

公司把流道设计、钎焊、气密检测全打通,冷板温差≤2 ℃,耐压1.5 MPa,通过英伟达72小时盐雾测试。更狠的是,他们还把TIM材料、导热垫片、密封圈打包成“乐高式”模组,客户只需拧螺丝即可上线,现场安装时间缩短70%。

4. 纳米碳膜&相变材料

纳米碳膜1800 W/m·K,厚度仅12 μm,可折叠20万次不死;相变材料32 ℃开始吸热,潜热220 J/g,用于机器人关节“瞬间吸热”,两大材料均为国内唯一量产,技术领先1.5-2代。

四、巨头合作朋友圈:苹果、华为、英伟达比亚迪“大佬”齐打卡

苹果:高导热石墨核心供应商,VC均热板2025年新晋主力,苹果散热评审团队常驻工厂,堪称“背靠大树好乘凉”。

华为:Mate 60、P80、基站AAU、数据中心交换机全覆盖,液冷板联合送样运营商,华为海思半导体散热材料也悄悄换成中石。

英伟达:通过富士康间接供货GB200,GB300冷板独家认证,黄仁勋在台北电脑展PPT里那句“液冷是未来”被中石直接打印贴在车间大门口。

比亚迪小鹏新能源三电热管理,导热垫片+密封胶+EMI材料打包上车,单车价值300-500元,2025H1营收占比已冲到18%,增速比动力电池还猛。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关节散热唯一本土方案商,一旦机器人赛道爆发,中石就是“卖铲人”。

五、风险提示:技术迭代、竞争加剧、宏观波动

1. 技术迭代过快:若3D VC、微通道液冷新技术路线突变,公司研发跟不上,可能被“降维打击”。

2. 竞争内卷:飞荣达、碳元、思泉新材都在加码液冷,价格战或压缩毛利率。

3. 宏观需求波动:若2026年全球AI资本开支放缓,服务器/光模块拉货放缓,估值与业绩双杀风险不可忽视。

六、彩蛋总结:一个“散热屌丝”的逆袭剧本

五年前,中石还在给手机贴“退烧贴”;五年后,它已悄悄爬上AI算力、液冷服务器、人形机器人的“热”宝座。业绩增速像火箭,客户名单像科技春晚,估值却还在地上趴着。若你信仰AI、信仰国产替代、信仰“卖水人”逻辑,中石科技大概就是那个“披着散热马甲的AI基础设施隐形冠军”。一句话:“买在分歧,卖在一致”,现在分歧还在,故事才刚开机。



老师们阅读后对中石科技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欢迎友善评论及指正!

本文摘自网络公开信息,不作为买卖依据!

股票投资需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