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股份→【开场白:一份“冻”住眼球的三季报预告】
2025 年前三季度,中泰股份用一份“炸裂”的业绩预告把资本市场的下巴惊掉:归母净利 3.25~3.55 亿元,同比+71%~87%;单 Q3 就赚了 1.9~2.2 亿元,同比最高翻 2.3 倍,直接把去年整个下半年的利润打包秒杀。业绩跳涨背后,公司把“深冷黑科技”从实验室搬到了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美光的晶圆厂,又把液氧过冷器塞进了民营火箭的燃料罐,甚至让氦制冷机在韩国核聚变研究院的“人造太阳”里嗡嗡作响。一句话:别人还在卷价格,中泰已经卷到“温度极限”——零下 269℃。
【财报肌肉秀:利润不是变魔术,是订单爆米花】
先聊财报里的“肌肉”。前三季度 3.5 亿元利润,可不是靠“财务魔法”,而是订单排产节奏踩对了鼓点:去年末在手订单 25 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 18 亿元,海外占比首次突破 45%。深冷设备交货周期 8~12 个月,正好在 Q3 进入集中确认期,收入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往外蹦。更妙的是,海外客户普遍接受欧元、美元结算,毛利率比国内高 4~6 个百分点,汇兑还顺手送了一点“红包”。于是我们看到,公司净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13% 抬升到 19%,ROE 直奔 15% 而去,经营性现金流同比+120%,账上现金 11 亿元,负债率仅 38%——一句话:兜里有钱,心里不慌,产能全开,还能继续“浪”。
【催化剂一:韩国氪氙工厂 10 月投料——躺着收“稀有气体税”】
再看“近期催化剂”,四个字:排队点火。韩国氪氙工厂 10 月正式投料。公司与浦项制铁合资的“浦项中泰空气解决方案”项目,设计产能氪气 4.2 万 Nm³/年、氙气 3,800 Nm³/年,可满足韩国半导体市场 50% 以上的稀有气体需求。三星、SK 海力士已提前锁定 70% 产能,投产后中泰股份将首次以“气体运营商”身份进入国际 Fab 厂供应链,单吨净利保守估计 80 万元,年化新增利润 1.5~2 亿元,相当于 2024 年全年利润的 60%。
【催化剂二:唐山氪氙扩产——国产替代“锁价锁量”】
唐山高纯氪氙装置 12 月扩产 50%。国内半导体厂正把稀有气体列为“战略物资”,公司顺势把产能从 2 万 Nm³ 拉到 3 万 Nm³,已与长江存储、中芯南方签订三年长协,锁价锁量,毛利比卖设备还高 10 个点。
【催化剂三:商业航天过冷器——给火箭“加 200 公斤运力”】
商业航天“液氧过冷器”批量交付。星际荣耀、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六家民营火箭公司的新一代液氧煤油/液氧甲烷火箭,将在 2026 年密集首飞。公司独家供应的“过冷器”可把液氧温度再降 15℃,提高密度 8%,变相给火箭多加 200 公斤运力。一套过冷器售价 600 万元,毛利率 45%,明年排产 15 套,订单已排到 2027 年。
【催化剂四:核聚变氦制冷机——拿到“人造太阳”入场券】
核聚变“氦制冷机”通过韩国 KSTAR 装置 10 000 次循环测试,无故障运行 8 000 小时,拿到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内配套“入场券”。未来 5 年国内新建聚变实验装置 8 座,每座需 2~3 套大型氦制冷机,单价 1.2 亿元,公司技术唯一国产替代,市占率目标 50%,想象空间自己掰手指算。
【黑科技拆解:把“冷”做成千层饼】
说到“核心黑科技”,中泰股份其实只干了一件事:把“冷”做到极致,然后用“冷”撬开高端制造的大门。深冷技术的物理极限是 4K(零下 269℃),公司把板翅式换热器做成“千层饼”:1 米见方的铝块里藏着上千层 0.2 mm 的通道,高低温流体在里头“擦肩而过”却永不相见,换热效率 98%,压降<5 kPa,比国外巨头 Chart、法液空低 30%。这套“千层饼”已拿下 32 项发明专利,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内市占率 60%,全球第三。
【极限场景一:半导体电子气——3 nm 芯片的“颗粒守门员”】
半导体电子气:芯片厂用的高纯氮、高纯氩必须“零下 180℃在线纯化”,否则一颗 0.1 μm 的颗粒就能让 3 nm 芯片全军覆没。中泰的板翅式换热器把纯化系统压降到国外产品的一半,出口韩国单价 1 200 万元,是国产替代唯一通过 SEMI S2 认证的设备。
【极限场景二:氢液化——终结液氢 100% 进口】
氢液化:氢气要到零下 253℃才能液化,换热器必须抗氢脆、抗渗透。公司与中科院、浙大联合开发的“氢液化板翅式换热器”通过 70 MPa 氢循环疲劳测试,成为国内唯一具备 10 吨/天大型氢液化装置核心部机供货能力的企业。山东“齐鲁氢谷”一期 5 吨/天液氢工厂已确定采用中泰方案,2026 年投产后将终结国内液氢 100% 进口的历史。
【极限场景三:稀有气体精制——把氪氙“抠”到 6N】
稀有气体精制:氪氙的沸点相差仅 5℃,要把它们从空气中“抠”出来,需要 12 级深冷精馏塔,温差控制精度±0.1℃。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精馏+常温吸附”耦合工艺,把氪氙纯度拉到 6N(99.9999%),杂质含量<1 ppb,直接满足 EUV 光刻气标准,拿到英特尔、台积电双重认证。
【巨头合作路线:先卖设备,再卖气体,最后锁 20 年】
巨头合作方面,中泰股份走的是“先设备后气体、先合资后绑定”的渐进路线,既吃“硬件利润”又锁“长期饭票”。半导体赛道:设备端已给英特尔、三星、美光、台积电交付 86 套板翅式换热器,平均单价 800 万元,毛利率 35%;气体端与韩国浦项制铁成立合资公司,浦项出钱出地,中泰出技术出管理,股权 49:51,锁定 20 年独家销售权,等于把“现金奶牛”牵回家。
【航天&核聚变&氢能:把研发费用“外包”给客户】
航天赛道:与星际荣耀、天兵科技分别成立“联合试验室”,共同开发液氧甲烷过冷器、液氧液甲烷换热器,技术成果双方共享,产品优先供应合作方,三年内排他。既绑定客户,又把研发费用摊薄 40%,一箭双雕。核聚变赛道: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签订“氦制冷机长期合作协议”,每完成一个型号研制,中科院给 2 000 万元科研经费,并优先采购中泰设备。ITER 国内配套 8 套大型氦制冷机,中泰已拿到 4 套意向订单,单套 1.2 亿元,毛利 45%,预计 2026 年起陆续交付。氢能赛道:与浙能集团、巨化股份共建“浙江氢液化工程中心”,三方出资 5 亿元,中泰占 40%,目标三年内在舟山建成 30 吨/天液氢工厂,配套 10 座液氢加氢站,打造全国最大液氢“制-储-运-加”示范群。
【护城河:零下 269℃的“冷平台”】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中泰股份的“护城河”不是单点技术,而是“深冷平台化”:从换热器→成套装置→气体运营→下游应用,一层层外扩,每扩一圈,客户切换成本就高一分。别人想抄?先得把 0.2 mm 的“千层饼”焊 10 000 次不泄漏,再把零下 269℃的工况模拟 8 000 小时不出故障,最后还得拿到英特尔、三星、台积电三座“大山”的联合认证——光认证周期就 18 个月,黄花菜都凉了。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需求节奏、预算剪刀】
当然,风险也要提示:韩国氪氙项目若因地缘政治推迟投料,明年利润增量可能打折;氢液化需求若慢于预期,30 吨/天装置产能利用率不足,折旧会侵蚀利润;核聚变装置国产化预算若被削减,氦制冷机订单可能低于预期。但放眼 A 股,能把“冷”做成平台、把“气体”做成现金、把“航天+半导体+核聚变+氢能”四大高景气赛道一次性打包,还能给出 2025 年 PE 不到 20 倍的,掰着指头也找不到第二家。
【收尾:先冷一步,让对手“瑟瑟发抖”】
所以,中泰股份这份三季报不是终点,更像一场“深冷宇宙”的开幕彩蛋:利润翻倍只是热身,等韩国氪氙工厂 10 月点火、液氢示范站 12 月加注、民营火箭 2026 年冲天、核聚变氦制冷机 2027 年交付,公司大概率会再给市场一次次“温度惊喜”。毕竟,在零下 269℃的世界里,中泰已经先冷一步,接下来就该轮到竞争对手“瑟瑟发抖”了。
老师们阅读后对中泰股份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欢迎友善评论及指正!
本文摘自网络公开信息,不作为买卖依据!
股票投资需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