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电科技几个驱动逻辑,看一看!

用户头像
松哥七点半1976
 · 广西  

长电科技→2025年的半导体江湖,有人忙着“卷”先进制程,有人却悄悄把“后道”玩出了花。没错,说的就是那位在芯片产业链“干脏活累活”却越干越上瘾的——长电科技。半年报一出,营收186亿,同比增长20%,但净利润却下滑24%,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这到底是“业绩暴雷”还是“黎明前的黑暗”?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它的深层次买入逻辑、近期催化剂、黑科技、巨头朋友圈,以及那些让人“心头一紧”的风险点。

一、买入逻辑:不是“封测厂”,是“芯片界的顺丰

很多人以为长电科技就是个“给芯片打包发货”的,其实它现在干的是芯片界的顺丰+乐高拼装大师——不仅要把芯片安全送到,还得把不同功能的芯片“拼”成一个超级系统。这个活,技术含量一点不比前道低。

1. 订单不是“预期”,是“兑现”+“排队”

2025年上半年,长电营收18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运算电子业务(AI芯片)同比增长72%,汽车电子增长34%,工业医疗增长38%。注意,这不是“讲故事”,这是订单兑现。而且,公司合同负债和预收款持续增长,说明未来几个季度的活已经排满了。

2. 毛利率短期承压,但“结构性反转”已现

净利润下滑24%,看似“暴雷”,实则是新工厂投产+研发费用激增的“阵痛期”。江阴、上海、韩国三大新基地正处于“产品导入期”,良率爬坡+折旧摊销拖累了利润。但先进封装订单的毛利率普遍高于传统封装10-15个百分点,一旦量产爬坡完成,利润弹性将远超营收增速。

3. 估值还在“地下室”

当前动态PE约30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市销率仅0.8倍,远低于全球封测龙头日月光(1.5倍)。换句话说,市场还没把它当“先进封装龙头”定价,而是当“传统代工厂”估值。

二、近期催化剂:不是“讲故事”,是“故事正在发生”

1. AI芯片“堆料”时代,先进封装成“刚需”

英伟达AMD、华为昇腾的AI芯片,晶体管数量已逼近物理极限,只能靠“堆芯粒”提升算力。而长电的XDFOI技术,正是把多个芯粒“拼”成一个超级芯片的关键。2025年Q3,英伟达H20的Chiplet版本将进入量产,长电是国内唯一具备2.5D/3D全栈能力的封测厂,订单排产已到2026年。

2. 汽车电子“第二曲线”加速

长电的汽车电子业务2025年上半年增长34%,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碳化硅(SiC)功率模块均由长电封测。上海汽车电子基地将于2025年Q4投产,主打车规级FCBGA封装,预计新增年收入30亿元,毛利率35%+。

3. 存储巨头“抱大腿”

2024年,长电收购晟碟半导体(原西部数据封测厂),一跃成为全球存储封测前三。晟碟的32层闪存堆叠+25um超薄芯片技术,让长电在NAND Flash封测领域直接对标三星、海力士。2025年Q4,苹果iPhone 17的1TB存储芯片,将由晟碟基地封测,单机价值量提升3倍。

三、核心黑科技:不是“堆料”,是“堆标准”

1. XDFOI:Chiplet的“乐高大师”

长电自研的XDFOI(极高密度多维异构集成)技术,可实现2.5D/3D封装+芯粒互联,互联密度提升10倍,信号损耗降低50%。简单说,别人还在用“胶带”粘芯片,长电已经用“激光焊接”了。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华为昇腾910C、英伟达H20等AI芯片,月产能突破1万片12寸晶圆。

2. 玻璃基板封装:打破“ABF载板”卡脖子

传统2.5D封装依赖ABF载板,而日本味之奇几乎垄断全球90%产能。长电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全球首发玻璃基板封装,良率突破98%,成本降低30%。2025年Q3,华为昇腾910C将首次采用玻璃基板封装,国产化率提升至90%。

3. CPO光电共封装:硅光芯片的“终极方案”

随着AI芯片功耗逼近1000W/卡,传统电互连已无法满足需求。长电的CPO(光电共封装)技术,将硅光芯片与AI芯片封装在一起,信号传输损耗降低90%。2025年Q4,谷歌TPU v6、英伟达Rubin平台将首次采用CPO封装,长电是亚洲唯一通过验证的封测厂。

四、巨头朋友圈:不是“抱大腿”,是“互相抱”

1. 英伟达:Chiplet版H20,长电独家封测

2025年,美国放宽对华AI芯片限制,英伟达推出Chiplet版H20,算力提升40%,功耗降低30%。长电凭借XDFOI技术,成为国内唯一通过英伟达认证的封测厂,月产能5000片12寸晶圆,单机价值量提升5倍。

2. 华为昇腾:玻璃基板+CPO双技术加持

华为昇腾910C采用长电玻璃基板+CPO封装,国产化率超90%。长电江阴基地已建设专属产线,月产能3000片12寸晶圆,预计2026年贡献收入50亿元。

3. 苹果特斯拉:存储+车规双轮驱动

- 苹果:iPhone 17的1TB存储芯片,由晟碟基地封测,单机价值量提升3倍;

- 特斯拉:Model Y的碳化硅(SiC)功率模块,由长电上海基地封测,单车价值量2000元。

五、风险点:不是“泼冷水”,是“打预防针”

1. 新工厂良率爬坡:短期利润承压

江阴、上海、韩国三大新基地正处于产品导入期,良率仅70%,折旧+研发费用激增,导致净利润短期承压。若2026年良率无法提升至90%,利润弹性将大打折扣。

2. 应收账款激增:账上利润,兜里没钱

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达328%净利润,客户包括英伟达、华为、苹果等巨头,账期普遍6个月以上。若2026年行业景气度下滑,坏账风险将暴露。

3. 地缘政治:美国制裁“达摩克利斯之剑”

虽然长电未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但先进封装设备(如EVG键合机)仍依赖欧美进口。若2026年美国进一步收紧对华半导体限制,设备断供风险将制约产能扩张。

六、结语:不是“讲故事”,是“讲确定性”

长电科技已经从“封测代工厂”升级为Chiplet时代的“乐高大师”,它的估值逻辑不再是“封一颗芯片赚多少钱”,而是“每一次AI训练、每一次自动驾驶、每一次存储升级,都要从我这里过”。

所以,买长电,不是买“故事”,是买“确定性”。但确定性≠无风险,上车前记得系好安全带,因为Chiplet这趟车,开得比你想的快,颠簸也比你想的多。


老师们阅读后对长电科技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欢迎友善评论及指正!

本文摘自网络公开信息,不作为买卖依据!

股票投资需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