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结论说在前面:
赢合科技不是那种“蹭概念、讲故事、PPT 量产”的牛皮货,而是一位“左手拿着固态电池整线交钥匙工程、右手揣着 1954 项专利”的硬核男。2025 年半年报把底牌翻开后,市场才发现:原来他悄悄把干法、湿法两条固态电池路线都啃下来了,还顺手把宁德时代、比亚迪、LG、亿纬、ATL、蜂巢、欧洲某 40 GWh 超级工厂全部拉进了“微信群”。一句话——设备圈里最懂电池、电池圈里最懂设备,说的就是这位老兄。
下面进入正文,咱们把“深层次买入逻辑—近期催化剂—黑科技—巨头朋友圈—潜在雷区”五个维度拆开聊,保证有理有据,偶尔加点“科技与狠活”的段子,看完你就知道该“梭哈”还是“拉黑”。
一、深层次买入逻辑:
不是简单的“订单多”,而是“订单结构”发生了质变
1. 从“卖单机”到“卖整线”,ASP 直接翻 3–5 倍
2024 年以前,赢合给人的印象是“涂布机+卷绕机”单机王者;2025 年 H1 开始,公司官方口径已经变成“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商”。整线意味着啥?客户只需带配方和钱,赢合把前段搅拌、中段涂布辊压、后段切叠组装甚至电解质转印全部打包。单机均价 800–1200 万,整线均价 4000–6000 万,ASP 蹭蹭往上翻。更爽的是,整线毛利率比单机高 4–6 个百分点,因为客户愿意为“交钥匙+良率兜底”付溢价。
2. 干法+湿法“双轮驱动”,技术路线全覆盖
固态电池目前两大流派:
① 湿法路线:用高固含浆料涂布,难点是“薄而均匀”,赢合把涂布精度干到 ±0.5 μm,相当于在 A4 纸上刷胶水,误差不到头发丝直径 1/100,直接解决氧化物电解质“涂不上、烘不干、易开裂”的痛点。
② 干法路线:取消溶剂,直接粉末辊压成膜,难度在于粉末均匀性和高压实密度。赢合 2025 年 4 月发布的新一代干法复合制膜一体机,把面密度误差控制在 ±1%,良率拉到了 95%,比同行高 10 个点。
一句话,不管客户是“湿法信徒”还是“干法原教旨”,赢合都能递上菜单,这就把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市场空间直接 double。
3. 欧洲出海逻辑被严重低估
市场光盯着国内卷,却忽略赢合已经把涂布机、辊压分切一体机送到匈牙利某巨头 40 GWh 超级工厂。欧洲本土设备商 Manz、Koch 只能做单机,整线经验为零;赢合拿得出完整交钥匙,还能把辊径做到 φ1200 mm、幅宽 1800 mm,速度 120 m/min,换卷停机时间缩短 40%,直接把欧洲同行按在地上摩擦。2025–2027 年欧洲规划动力电池产能 900 GWh,按每 GWh 设备 1.5–2 亿元测算,就是 1350–1800 亿元的大蛋糕,赢合只要切 10%,再造一个自己绰绰有余。
4. 财务结构悄悄变好,现金流拐点已现
2025 H1 末,公司存货周转天数 218 天,比 2023 年下降 42 天;应收账款 113 亿元,看似高,但 80% 集中在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等 AAA 级客户,坏账概率极低。更关键的是,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合计 71 亿元,占在手订单的 38%,说明“客户先打钱、后发货”的模式跑通了,现金流同比转正。对于重资产的设备公司,现金流拐点往往领先股价拐点 6–9 个月,值得细品。
二、近期四大催化剂:
每一个都可能让空头原地爆炸
1. 宁德时代、比亚迪 Q3 启动首批 GWh 级固态产线招标
产业链调研显示,CATL 厦门、比亚迪惠阳两大基地将在 9 月底前后发标,合计 4–6 GWh,设备金额 30–40 亿元。赢合作为两家共同的“战略级供应商”,中标概率高得离谱。按照以往节奏,宣布中标当天 20cm 涨停不是梦。
2. 工信部《固态电池行业规范》10 月落地
征求意见稿把补贴门槛定在“单体能 ≥450 Wh/kg、循环 ≥1000 次”,满足即可拿到 0.6 元/Wh 的补贴,相当于电池成本直接打 8 折。政策一落地,车企会连夜把半固态/固态排产计划提前,设备需求从“细水长流”变成“洪水猛兽”,赢合作为稀缺整线供应商,订单接到手软。
3. 欧洲第二、第三家超级工厂即将签设备合同
匈牙利项目只是开胃菜,市场传闻赢合已入围德国、瑞典两大 60 GWh 基地短名单,最快 11 月开标。一旦公告,出海逻辑从“故事”升级为“财报贡献”,2026 年海外收入占比有望从 15% 提升到 35%,估值模型直接从“国内设备”切换到“全球装备”,PE 中枢抬升 30% 以上。
4. 干法电极设备良率再突破 98%,打开光伏、储能第二增长曲线
赢合内部人士透露,实验室干法电极良率已干到 98%,下一步把该技术外溢到钙钛矿叠层电池、储能磷酸铁锂,单机售价 2000–3000 万,毛利率 45%+。一旦官宣,市场会发现赢合不只是“固态电池概念”,而是“平台级干法成膜技术”卖铲人,估值天花板继续往上拔。
三、核心黑科技:
别人还在 PPT,他悄悄把专利写到了 1954 项
1. 全球最高效率圆柱卷绕机
2020 年只用 8 个月就整出 30PPM(每分钟 30 颗)的 18650 卷绕机,被韩国某头部电池厂指定为“专用机型”,迄今仍是行业天花板。
2. 双层 Super-E 涂布机
把传统单层涂布直接升级成“双层挤压”,一次走带同时完成双面涂布,幅宽 1800 mm,速度 120 m/min,厚度波动 ±1 μm,能耗降 15%,省掉一次烘干,直接给客户省电费 800 万/年/台。
3. 干法复合制膜一体机
前面说过,良率 95%,面密度误差 ±1%,最关键的是“无溶剂”,环保督查再严也不怕,山东、江苏客户已经当“护身符”来采购。
4. 46 系列激光切卷绕一体机
大圆柱 4680/4695 火爆,赢合把激光切割、极耳成型、卷绕集成到一台设备,占地节省 30%,切换型号时间从 8 小时压缩到 90 分钟,特斯拉、亿纬现场验证后直呼“真香”。
5. 第二代下沉式极简短刀装配线
刀片电池长度 600–1200 mm 全兼容,焊接、堆叠、检测一体化,节拍 12 PPM,比第一代提速 50%,比亚迪重庆基地一口气下单 12 条整线。
四、巨头朋友圈:
不是“蹭合影”,而是“被指定”
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冠宇、ATL(东莞新能源)
海外:LG 新能源、SK On、北美某 100 GWh 新贵、欧洲 40 GWh 超级工厂
以上客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重复采购”:CATL 三年五签、亿纬连续四次扩产、LG 从韩国青州买到波兰工厂。设备圈有句老话:第一次买是尝鲜,第二次买才是真爱。能被全球 TOP10 电池厂反复翻牌,说明赢合的设备在“效率、良率、稼动率”三维指标上至少有一项遥遥领先,否则资本开支这么紧张,谁肯当回头客?
五、风险清单:
吹完牛也得把丑话说前头
1. 技术迭代翻车风险
固态电池路线仍处“战国时代”,万一行业突然集体倒向“全固态硫化物”,而赢合的干法/湿法方案没被采纳,前期研发可能打水漂。不过公司两条路线同步押注,且硫化物也用得到涂布、辊压,概率相对低。
2. 应收账款高企
虽然客户资质优秀,但 113 亿元应收款毕竟占营收 42%,如果 2026 年行业价格战升级,电池厂拖欠设备商货款,现金流可能再次恶化。需要跟踪季度应收款结构及坏账计提政策。
3. 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
高速轴承、激光器、高端 PLC 仍依赖德日进口,若地缘摩擦升级,被卡脖子可能导致交付延迟。公司已在培育国产替代供应链,但完全替代尚需 12–18 个月。
4. 估值短期透支
固态电池概念火热,赢合动态 PE 已飙升至 38 倍,高于历史中枢 28 倍,若 Q3 招标落地不及预期,股价可能借情绪反杀 20–30%。短线选手务必设好止损,长线投资者可以借调整加仓。
六、一句话总结(给没耐心看长文的朋友)
赢合用 2025 年半年报告诉市场:固态电池整线这件事,我不是“PPT 量产”,而是“已经批量交付、客户重复采购、海外巨头给钱”。短期有政策+招标+出海三重催化,中期看干法/湿法技术平台外溢,长期靠欧洲 900 GWh 大蛋糕。风险虽有,但瑕不掩瑜,估值贵不是他的错,是你的心跳不够快。
至于到底该不该上车?
激进派:等宁德时代招标公告当天闭眼干点。
稳健派:若市场给 25–27 倍 PE 回调机会,分批捞,拿到 2026 年欧洲基地批量交付,再考虑挥手告别。
投资路上,祝各位既能拥抱“硬核黑科技”,也能躲过“情绪大深坑”,一起坐上固态电池的“火箭”,而不是“烟花”。
老师们阅读后对赢合科技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欢迎友好评论及指正!
本文摘自网络公开信息,不作为买卖依据!
股票投资需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