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日期:2025年10月4日
摘要: 2025年第三季度,A股市场机构调研活动显著升温,Wind数据显示调研总量环比提升。调研动向清晰指向以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应用软件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本报告认为,这股调研热潮并非短期行为,而是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深度响应,预示着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产业变革已进入规模化、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未来投资主线将围绕算力基建、技术突破与商业应用三大维度展开。
2025年第三季度的机构调研活动呈现出“总量大、方向明”的鲜明特征。
调研规模与热点公司: 第三季度,近3000家A股公司获机构调研。其中,近200家公司接待了超过100家机构的调研,显示机构选股偏好高度集中。汇川技术作为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龙头,以超400家的调研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市场对智能制造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极高关注。此外,榜单中的迈威生物-U等公司,则代表了机构在生物科技等前沿创新领域的布局。
行业分布凸显国家战略导向: 从行业分布看,机构调研密集度最高的领域毫无悬念地落在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件(被动元件、PCB等)、应用软件、工业母机等板块。这一分布与中央强调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方向高度吻合。机构投资者正通过密集的实地调研,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和科技自主可控的关键领域,寻找具备技术壁垒和成长潜力的龙头企业。
主力机构动向: 从调研主体看,国内头部券商如中信证券(调研超千次)、大型保险资管(如平安养老、国寿养老等)以及外资机构(如高盛)均活跃于一线。内外资机构在“硬科技”主线上的共识增强,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支撑。
机构的调研问题往往直指行业发展的核心矛盾与未来方向。以代表性公司为例:
汇川技术被问及“未来研发投入重点”。公司表示将持续将营收的8%-10%投入研发,重点方向包括:工业软件(PLC、CNC)、数字化平台(弥补国内短板)、海外市场产品开发以及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这清晰地勾勒出中国高端制造业从“硬件出海”向“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升级,并前瞻性卡位下一代机器人平台的路径。
集成电路领域,机构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能扩张,更多地转向了先进制程的突破、chiplet(芯粒)等先进封装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汽车电子、AI加速芯片等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这表明产业链在外部环境制约下,正朝着更精细化、更注重内生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
基于三季度调研动向,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具格局的未来投资框架。AI已从主题炒作进入产业实质投入期,其带来的机遇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算力基础层(“挖矿者”的卖水人)
这是当前确定性最高、资本开支最明确的环节。中信证券、中泰证券等机构研报均指出,全球及国内AI算力扩张趋势明确。投资机会不仅存在于AI芯片,更广泛分布于服务器、光模块、交换机、数据中心(IDC) 等整个算力基础设施产业链。随着模型参数指数级增长,对高速、低功耗网络设备和高效散热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持续爆发。
第二级:技术突破层(“新工具”的创造者)
这是“硬科技”的核心,是推动产业进步的根本。机构密集调研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正是在寻找能够突破“卡脖子”环节、或在新一代技术中建立优势的公司。展望未来,投资焦点应包括:
先进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如第三代半导体、EUV光刻机相关技术。
高端电子元件:如应用于高速通信、汽车电子的高端MLCC、连接器。
核心工业软件:如汇川重点投入的PLC、CAD/CAE等,这是工业智能化的“大脑”。
第三级:商业应用层(“赋能者”与“变革者”)
当算力与工具备齐,AI的价值将最终体现在赋能千行百业。机构对应用软件的关注,预示了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
AI+管理/办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SaaS软件。
AI+智驾:从L2+向更高阶自动驾驶演进带来的软硬件机会。
AI+生物医药:如迈威生物关注的siRNA等前沿技术,AI将极大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AI+金融科技:智能投顾、风险管理等应用。
综合三季度机构调研动向与产业趋势,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主线坚守,顺势而为: 科技成长仍是未来一段时间最具吸引力的赛道。应重点配置机构共识度高、与AI产业浪潮及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相关的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应用软件、高端制造等领域。
链式布局,梯次配置: 采取“算力基建为盾,技术创新为矛,商业应用为策”的链式布局思维。当前阶段,算力基建板块业绩能见度高,可作为底仓配置;同时,积极布局在关键技术上可能实现突破的龙头公司,以分享长期成长红利。
关注政策催化: 预计四季度至明年,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开局,在科技自立自强、数字经济等领域将有更多具体政策出台,这将成为板块上行的重要催化剂。
结论: 2025年第三季度的机构调研图谱,是一张清晰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投资地图。它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追逐模式创新回归到崇尚技术创新。在AI引领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那些在硬科技领域深耕不辍、持续投入研发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最闪耀的明星。投资者应提升格局,沿着机构调研的足迹,深度挖掘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资产。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市场信息整理,所有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