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背景
国盾量子成立于2015年,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开拓者。2025年完成向中电信量子集团(中国电信全资子公司)的定向增发,正式成为国资央企控股企业,实控人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定位为全球极少数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三大领域均具备规模化能力的企业,依托“央企+前沿院所+科创企业”模式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2、主营业务
公司业务聚焦量子信息技术三大方向:
一、量子通信(占比42.64%)
核心产品:量子密钥分发(QKD)设备、量子安全应用产品(如量子密话、安全U盘)。应用场景:政务、金融、电力、通信等领域保密通信网络建设,主导国内20余座城市量子城域网建设。
二、量子计算(占比46.12%)
核心产品: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如504比特“天衍”)、测控系统及稀释制冷机。
关键技术突破:交付全球最大规模超导量子计算集群(880比特),并实现首台海外整机出口(25比特)。
三、量子精密测量(占比7.06%)
核心产品:冷原子重力仪、单光子成像雷达,应用于地质勘测、低空探测等领域。
3、盈利模式
一、产品销售:量子通信设备、量子计算整机及核心组件为主要收入来源。
二、技术服务:
(1)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运维服务(如中国电信“一网一池”项目);
(2)量子计算云平台服务(如“天衍”平台);
(3)量子安全应用服务(承载超500万“量子密话”用户)。
三、政府与行业客户:依赖政府新基建项目(如量子骨干网)及重点行业(金融、电力)采购。
4、财务分析
根据国盾量子2025年最新半年报,我们分别从营业成本、资本开支和研发费用三个角度出发,对这三方面最新财务变化进行简要分析。
一、营业成本:结构性抬升与边际改善空间
现状:同比+103.59%至0.63亿元,增速高于收入(+74.54%),毛利率降至48.4%(2024H1为55.8%)。
动因:量子计算业务占比提升(收入占比46%),其设备(如稀释制冷机)原材料成本高、量产规模不足,拖累整体毛利率。
行业对比:全球量子计算硬件企业(如Rigetti、IonQ)毛利率普遍为负,国盾毛利率7.4%(量子计算分部)处于行业中游,反映产业化初期特征。
未来趋势:
短期承压:2025年交付的海外25比特整机订单利润率较低(测试验证性质)。
边际改善:核心组件自研,稀释制冷机、氧化钌温度计国产化(半年报P19)将降低外采成本;
规模效应:合肥超算中心等大项目验收后,固定成本摊薄(单台量子计算机成本可降30%+)。
预判:2026年毛利率有望回升至50%-55%,但需警惕美国出口管制导致的芯片采购溢价风险。
二、资本开支:战略储备期的高强度投入
现状:定向增发募资17.52亿元全数补充流动资金,但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亿元(同比转负)。
主因: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增8.3亿元(结构性存款);在建工程投入增长27%(量子科技园、单光子雷达产线扩建)。
行业逻辑:量子产业处于基建投入期,参照欧美国家量子投资规划(欧盟《量子欧洲战略》追加80亿欧元),资本开支高企是行业共性。
未来趋势:
短期方向:
资金向研发倾斜(涉密项目占比超50%),军用技术转化是重点;
量子通信“一网一池”二期工程,将带动城域网设备采购放量。
长期平衡:2026年后若量子计算云服务订阅收入占比提升(当前<5%),资本开支强度或降至营收的30%以下。
三、研发费用:从“技术攻坚”向“应用转化”倾斜
现状:研发费用率45.46%(-13.85pct),但资本化率升至8.23%(+0.37pct)。
结构变化:
量子通信:小型化QKD芯片、星地对接技术(12000km通信试验)投入收尾;
量子计算:千比特测控系统、自研稀释制冷机进入工程样机阶段;
量子测量:单光子雷达定型投产,研发重心转向降低成本。
政策驱动:政府补助占研发投入31.8%,符合国家“十四五”量子专项扶持方向。
未来趋势:
短期:资本化率或升至10%-15%(5个涉密项目进入开发阶段);
长期:2026年起研发重心从硬件转向算法层(如金融、气象的量子计算应用),费用率或降至30%-35%。
根据以上三部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核心结论:1、营业成本:2025年为毛利率低点,2026年受益组件自研+规模效应,毛利率进入上升通道;2、资本开支:2025-2026年仍是投入高峰期,2027年云服务占比若超20%,现金流压力将缓解;3、研发费用:资本化率提升释放短期利润,但需跟踪军用技术转化效率(如单光子雷达订单)。
5、总结与展望
国盾量子的核心优势:
一、技术领先性:QKD通信距离(>200公里)、量子计算比特数(504比特)国际领先;
二、央企资源协同:中电信入主强化市场拓展,推动量子通信与经典网络融合;
三、国产化突破:超导量子计算核心组件(稀释制冷机、测控系统)实现自主可控。
面临的潜在风险:
一、盈利压力:净利润持续亏损,依赖政府补助(占利润减亏额的73.7%);
二、产业化进度:量子计算/测量下游需求尚未规模化,收入占比仍低(合计<54%);
三、政策依赖性:量子新基建推进速度影响短期业绩。
未来展望:公司战略聚焦“一体两翼”(量子通信为主体,计算/测量为两翼),央企赋能有望加速技术在电力、金融等高价值场景落地。2025年量子计算业务爆发式增长及海外订单突破,或成为中长期盈利拐点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