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也转载给各位参考:
核心观点:
1.中国啤酒行业CR5市占率超90%,背后是五大啤酒巨头对市场的垄断,也是终端掌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促销手段...的竞争
2.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讲:你选择以一款产品与雪花、青岛等巨头硬碰硬,亦或者与同行“内卷”,还是选择差异化定位,这个选择题似乎并不难回答。
3.从金六福的“福文化”营销,到珍酒李渡的港股上市,他始终扮演着“风口创造者”的角色,一次又一次地向市场证明了自己打造新品牌的能力。对于珍酒李渡而言,啤酒+白酒的双主业模式,让珍酒李渡的估值逻辑从白酒周期股转向综合酒业集团。
以下是正文:
毫无悬念,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和他的“牛市”精酿再次引发了行业的讨论与关注。与当年他创业“川酒王”、推出“金六福”,乃至后来推动华泽上市、投资珍酒,吴向东似乎总在做“反常规”的事情。
这一次,当传统啤酒巨头仍在5元价格带里贴身肉搏时,吴向东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瓶88元的“牛市”精酿,而是披露了自己对于市场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布局,为行业打开了另一重想象空间:提供了一个“避开红海、直取高端”的经典样本。
吴向东到底为什么要卖“牛市”呢?“牛市”会卖好吗?吴向东又为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凭什么卖88元/瓶?
“牛市”精酿凭什么卖,88元/瓶?
这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对于“牛市”而言,要想低成本根本不是问题。近年来,随着精酿啤酒的市场扩容,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黑龙江等地诞生了大量的啤酒企业,其中不乏产能较大的贴牌企业。
这也意味着,对于“牛市”来讲,如果想降低成本根本不是问题。在酒业时报看来,“牛市”高端精酿的定位,旨在根本上避开了竞争“牛市”的传统啤酒市场。券商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啤酒行业CR5市占率已超90%。
90%的背后,是五大啤酒巨头对于市场的垄断,而啤酒领域的竞争则更加激烈,终端掌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促销手段...之先进和激烈,远非落后的白酒行业所能比较。
不仅仅是传统啤酒市场,精酿啤酒市场近年来因投资者的大量进入,也进入高度“内卷”时代,不少精酿开到了小区门口。基于此,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讲:你选择以一款产品与雪花、青岛等巨头硬碰硬,亦或者与同行“内卷”,还是选择差异化定位,这个选择题似乎并不难回答。
显然,吴向东看到了更大的蓝海——“牛市”88元的定价,直接将目标锁定在高端商务、礼品及品质自饮场景,巧妙避开了与华润、青啤等巨头的正面冲突,又不会与大量的地方“精酿”内卷竞争。
实际上,这一策略并非孤例。
早在2017年,吴向东便通过金东集团投资黑龙江辛巴赫精酿,后者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12%,销售额达1.9亿元。辛巴赫的成功验证了高端啤酒的消费潜力,也为“牛市”的推出提供了数据背书。正如吴向东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啤酒,而是一种悦人悦己的生活方式”。
与这一观点相佐证,近年来国产啤酒中低端产品销售出现下滑,中高端啤酒成为行业增长极,而有着广泛“品质更好”认知的精酿啤酒更是增长迅速。自2023年以来,包括雪花啤酒、青岛啤酒,都在推出超高端啤酒,发力高端市场。
据了解,为了打造“牛市”,团队耗时三年,足迹遍布全球: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两棱大麦芽奠定醇厚基底,德国与比利时的百年酵母激发复杂果香,美国雅基玛山谷啤酒花带来清爽苦感,甚至水源也取自莫干山天然弱碱性软水。工艺上,法国橡木风味熟成、艾尔顶部发酵、惰性离心澄清等精酿技术层层叠加,最终成就了一杯“低脂肪、低嘌呤”的健康高端啤酒。
显然,如此高昂的成本,能够支撑“牛市”精酿的价格。吴向东推出“牛市”精酿,瞄准的是蓝海市场。
“进口”原粮的逻辑
“牛市”精酿上市之后,一度因原料进口问题引发讨论。
其实,原料本土化和进口原料的使用并不相悖。
首先,原料本土化是行业趋势。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之一,近90%的啤麦依赖进口。在实践中,从雪花、青岛到百威,近年来无不是巨量投资,加码大麦、啤酒花等原料基地建设。
对于这些大企业来讲,国产原料意味着更可控的成本价格、更稳定的品质,同时基于自身创新与供应链管理,对于啤酒产品创新同样有巨大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原料本土化对于规模化企业,或者对整个产业意义重大。
其次,进口原粮使用同样有着现实意义。从市场来看,由于啤酒属于“舶来品”,国内大麦、啤酒花等种植、培育技术与数量,尚低于欧美领先的国家,也正是因此,国产大麦的价格实际上比进口并没有太多的价格优势。
一如苹果手机全球设计、制造,市场经济证明: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精选每种原粮的最佳原料,一定能造就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牛市”精酿的逻辑正在于此:精选全球最佳的原粮与技术,酿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这也与吴向东一直以来的“底层逻辑”一致:品质是穿越周期的唯一通行证。
从金六福到一坛好酒,从大珍到“珍酒·1912美食研究所”,吴向东所打造的产品,首先追求的一定是品质,甚至为了品质而不计成本。接近吴向东的人士也曾向酒业时报表示,“吴老板推出的新品,首先一定是他自己反复饮用,既是他个人喜欢的产品,又是经过行业专家、市场验证过的产品,面如此,酒也如此”。
品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凡回顾中国酒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就会发现,品质一定是领军者的通行证,但凡销量好的品牌,无不是品质领先。在传统啤酒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若想实现突破,必须另辟蹊径,“牛市”首发即蹊径。
消费者会买单吗?
“牛市”精酿88元/瓶,375毫升,换算下来是普通啤酒的十几倍。
在很多人看来,按照常规餐饮,人均几瓶啤酒的消费量来看,“牛市”精酿并不具有消费性价比——假若10人聚餐,人均5瓶“牛市”精酿(换算成传统啤酒约3.75瓶),仅啤酒的钱就要4400元,约等于2瓶茅台,4瓶五粮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瓶矿泉水:一瓶依云Evian、VOSS芙丝、斐泉FIJI Water的价格是几十乃至几百元,而一瓶农夫山泉、昆仑山的价格是几元、十几元,消费量最大的是1元乃至最低的产品。
不同定价,瞄准的是不同的消费人群,根本上是瞄准的不同消费习惯和场景。
当前,国产啤酒多数消费场景在于聚饮:即多个人,为了欢聚而喝得开心,这也是啤酒消费量大的原因。相较之下,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基于“悦己”,不再追求量,而是质:熟悉欧美啤酒市场的行业人士都知道,当地啤酒消费往往是一瓶啤酒喝一下午,更多的是在于分享和聊天。
这也意味着,“牛市”精酿所面向的消费人群更多是“悦己型”消费,而不是传统大众消费。当然,“牛市”与大珍、李渡等产品形成互补矩阵,既缓解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也强化了品牌黏性仔癀“茅台伴侣”、动辄千元的“雪茄+岩茶”酒局开胃组合,充分说明高端消费的巨大。
显然,吴向东已经为“牛市”精酿打造了特色的品鉴仪式感。发布会上,吴向东曾介绍了“牛市”精酿的品饮方法:3℃冰杯饮用法,强调酒液在口腔中2-3秒的香气爆发体验,将啤酒从“解渴”升级为“品鉴”。
不一样的品饮体验,让“牛市”具备了超越啤酒品类的价值符号。
渠道商会买单吗?
众所周知,当前的酒类市场面临着种种困境。
“牛市”精酿值得渠道商关注么?对于经销商而言,“牛市”的出现恰逢其时。在白酒库存高企的当下,高端啤酒以其差异化定价和品类稀缺性,成为渠道利润的新支点。
在当前的酒业市场环境下,经销商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动销不畅、价格倒挂等问题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他们急需一款具有竞争力的新品来打破困局。显然,“牛市” 啤酒具有多方面的吸引力。
首先,其高端定位和差异化定价,与市场上的主流啤酒产品形成了明显区隔,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消费体验的中高端消费者。从产品命名到品牌定位,“牛市” 都自带话题性和情感共鸣点,将 “好运文化” 融入其中,满足了消费者在情感层面的需求,这为经销商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助于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牛市” 啤酒与珍酒李渡旗下的其他产品,如大珍等,形成了良好的产品互补。白酒和啤酒虽然属于不同品类,但在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度。通过整合产品线,经销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选择,满足一站式采购需求,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购买频次。
对于珍酒李渡的经销商而言,“牛市”与大珍、李渡等产品形成互补矩阵,既缓解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也强化了品牌黏性。对于珍酒李渡而言,啤酒+白酒的双主业模式,让珍酒李渡的估值逻辑从白酒周期股转向综合酒业集团。
未来的图景
回望吴向东的创业史,从金六福的“福文化”营销,到珍酒李渡的港股上市,他始终扮演着“风口创造者”的角色,一次又一次地向市场证明了自己打造新品牌的能力。
“牛市”的推出,不过是其品牌孵化能力的又一次验证——早在2019年,他便通过辛巴赫试水精酿赛道,如今更以“牛市”为支点,提出“酿造资深酒友喜爱的白酒和啤酒”的二十年战略。正如行业观察家所言:“当别人还在追赶风口时,吴向东早已在制造下一个风口”。
吴向东在创造新风口,也意味着 精酿啤酒行业迎来新逻辑和新机会。
作为吴向东亲自抓的“一号工程”:当前,珍酒李渡正持续加码“万商联盟”模式,股权奖励机制广泛吸引经销商参与。“牛市”精酿背靠珍酒李渡、背靠吴向东,将优先招募具备团购资源的白酒经销商,实现客户网络复用。
“牛市”已来,这不仅是一瓶啤酒的故事,更是一个酒业巨头跨越周期的战略宣言。在吴向东的棋盘上,从白酒到啤酒,从品质到文化,每一步都在重构中国酒业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