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捷安康-B(02617)$ 是一家按18A规则IPO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有若干研发管线,跟其他18A生科企业相似,似乎并无特殊之处。
该公司2025年6月13日开始招股,6月20日公布发行结果,发行价13.15港元,发行1528万股,首发募资总额2.01亿港元,净额则是1.61亿港元,总额跟净额之间差出接近4000万港元,中介机构还真是小黑店啊,接近20%的首发募资被中介机构拿走了!
IPO后的总股本是3.97亿股,按发行价计算的市值约为52.2亿港元,但实际流通市值只有2.01亿港元。
6月23日,该股上市,上市首日涨幅78.71%,收盘价23.50港元,此时总市值93.3亿港元,但实际流通市值只有3.6亿港元。上市第5天,收盘价达到27.75港元,此时总市值110.2亿港元,但实际流通市值只有4.2亿港元。假设庄家在这五天里买到80%的流通盘实现控盘,大概只需要2.9~3.4亿港元,请大家记得这个数字范围。截图是上市首日的走势。
8月22日,该股顺利进入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由于总市值已超过50亿港元,因此也就顺利进入了港股通,9月8日起生效,并且也会在同一天进入恒生医疗保健、恒生创新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这些指数是有沪深交易所的ETF跟踪的。
9月8日时,该股正式纳入恒生医疗保健、恒生创新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我们可以测算一下对应的ETF需要买多少股票。
由此可见,恒生系的这些指数虽然纳入了它,但权重是按自由流通市值来的,所以需要配置的金额很少,只有0.05亿元,跟这些ETF的133亿元的总规模比,占比非常小,几乎可忽略不计。
我们再看看它的9月8日的分时图,可以看出当天它涨了20%,表现很强,成交金额达1.96亿港元,由于这些ETF只需买0.05亿元人民币,交易起来应该很轻松;哪怕追高买,金额大概也就是从0.05亿元升至0.06亿元而已,不算什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9月8日收盘价计算,它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301亿港元,实际流通市值却只有11.6亿港元。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国证指数公司将其纳入到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了,但是,具体哪天纳入、纳入后权重多少?在指数公司网站上,是完全查不到的。在新闻公告列表里,找不到;在指数页面的成分股列表里,也找不到。有人说指数的成分股列表是8月末的,没更新,但公告也同样没有啊,投资者又如何知晓它纳入指数了呢?
因此,在投资者不知不觉间,该股已经被纳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了。几乎只有极其资深的ETF投资者、或做ETF业务的从业人员,并且还得是这些人里面投资或拟投资该指数ETF的投资者,可能才会从ETF申赎清单的细微变化上,察觉到它已于9月15日被纳入该指数:因为9月12日的申赎清单里没有它,而9月15日则有它。那么,在这里可以做一下调研:有哪些朋友是9月15日就知道它被纳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请回复一下;不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复一下。我们可以做下统计。
那么,药捷安康占权重多少呢?指数公司网站不给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申赎清单推测。就用这个ETF的9月15日的申赎清单算吧,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该股的估算权重是2.62%,那么,对应的ETF需买入多少股票呢?
也即,到了9月15日时,这些ETF们需立即买入多达9.44亿元人民币的股票(约合10.3亿港元),才能满足按指数权重配置的需求。
而9月12日时,药捷安康收盘价是192.50港元,虽然总市值高达764亿港元,但实际流通市值仅有29.4亿港元,也即,即便按9月12日收盘价买入,这些ETF会一下子买入占实际流通盘的35%的股票!
于是,9月15日该股就彻底疯了,在9月12日已经暴涨77%的基础上,当天又暴涨124%,收盘价高达415港元,总市值达1648亿港元,实际流通市值达63.4亿港元。还记得之前测算的庄家控盘大概花费的金额么?2.9~3.4亿港元,那么,到9月15日时,它们随便卖一点股票,就完全收回了成本;如果当天清仓的话,10倍的利润大概是有的。
当然了,到9月16日,它又嗨了大半天,一度市值逼近$百济神州(06160)$ ,超越什么信达康方之流一大截,然后就是断头铡。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最精彩的故事,大概在前一天就讲完了。
从这个精彩的故事里,投资者能学到什么、又吸取什么教训呢?真的不知道,可能什么都没有……因为这对投资者的信息搜集能力的要求实在高到了苛求的程度,不仅超越了一般投资者的能力,甚至超越了从业人员、甚至资深从业人员的能力。从业人员大概都只知道ETF的概念,不知道ETF申赎清单怎么查、怎么用;而哪怕知道怎么查、怎么用的资深人士,很可能也不会关注到它,因为整个市场有1200多个ETF,太多了,人的精力有限,真的很难关注到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因此,也只有在事后,我们才能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看看这个精彩的故事,而这必然成为未来江湖上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