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过去了,年报的“黑天鹅杀”基本结束。
风平浪静或者风起云涌之下,隐藏着多少刀光剑影我们不得而知,时间永是流逝,投资人看的只是结果。
以司尔特为例,4月26日公司宣布无法在4月30日前披露年报,如此重大的黑天鹅,当即迎来两个一字板跌停。
然而,4月29日晚上,公司突然把年报做出来了,赶在法定时间要求的最后期限公告了。如此惊天逆转,4月29日还在一字板跌停的司尔特,4月30日立即涨停开盘,收盘仍上涨6.24%。
4月29日司尔特在跌停板上的换手率是1.25%,成交量是5123万元,当天能逃出的股东可能正在庆幸,谁知道第二天风云突变?
这种黑天鹅与反黑天鹅,根本无法预测、无法判断。
这份年报,其实出的也是踉踉跄跄。司尔特的两位独立董事吴玉光、朱克亮宣布对相关议案投弃权票并无法保证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年报的从无到有,其间有多少博弈,远不是几份公告能显示出来的。
每年4月底的最后几天,经常会出现这样出乎意料的精彩剧情。
作为一个长年研究ST股的老玩家,这些年我踩了不少雷,踩怕了,踩疲了。为了放松情绪,我常常会在4月末释放一些仓位,等惊涛骇浪之后再回来。
对沪深交易所而言,4月30日的公告,绝大多数在4月29日当天即可发出(日期标注“4月30日”),司尔特即为一例。按这个惯例,4月29日达到市场黑天鹅风险的最高峰,4月30日风险开始减少,5月6日基本消除。
“风险开始减少”并不意味着“无风险”,我在操作上的判断标准是——涨就开始接回,跌则继续等候。
于是我在4月30日,将小青、Daring、小泥鳅等ST又吃回来了一部分。
许多小伙伴问我:“为什么你喜欢下跌卖股,而在上涨之后再买回来?每次看你都是低价清仓后再高价买回?”
是的,俺就喜欢这样做,追涨杀跌,不亦乐乎。
我的交易体系中,交易首重对个股基本面的分析,在这一前提下,“追涨杀跌”是褒义词,代表着对趋势的认同,顺势而为。
“杀跌”,卖出的是风险;“追涨”,买进的是势能。
为什么要“杀跌”?
因为怕踩中了我们不知道的、市场并没有公开、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隐雷。尤其是ST股票,假如你看好一只ST股票,但它在4月30日“年终大考”前总是下跌,要不要先出来观望一阵(无论是止盈还是割肉)?
我的习惯就是这样。减仓清仓后如果它继续下跌,那我就继续观望或继续卖卖卖;如果它开始上涨,我再买回来也不迟。损失的无非就是低买高卖中的差价罢了,但如果能逃避一两次毁灭性风险,是很划算的。
以*ST人乐为例。
2024年10月10日,股价站上60日均线,开始建仓,并在上涨过程中多次加仓。
2024年12月31日*ST人乐自7.15元开始下跌。在5日、10均线形成死叉、跌破30日均线后,趋势已有改变的迹象,从今年1月10日起,我逐步减仓。但3月3日它突然一字板涨停站上60日均线、3月4日继续上涨,短期形态又变好,于是我又开始加仓。
1月10日的减仓,是“杀跌”,用“卖”去防风险;3月4日的加仓,是“追涨”,用“买”去追机会。
但市场的走势有时与自己的预期并不相符。3月4日之后,*ST人乐又开始下跌,跌破60日均线后,再也没有站上来。
于是,在我的交易体系里,不得不又开始“杀跌”了。它不断地跌,我只能枯燥地不断地卖。
折腾来折腾去,经常“高买低卖”,交易记录很粗鄙,只赚了一点点辛苦钱。但是,这种“粗鄙”的交易方式,使我在它突然黑天鹅退市之前,得以逃生。
每个人的投资经历和生活阅历不同,会有不同偏好的交易模式,不必去计较别人怎么做,找到自己喜欢的模式就好了。我很喜欢“追涨杀跌”,看好的标的只要它们低位敢涨,我就敢买。
嗯,Darling表现的还不错~
郑重声明:本人极菜,经常亏损,所有分析都纯属个人胡说八道,绝不可作为任何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