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底以来 HIVE 的短线涨幅明显高于 MARA,核心原因是“预期差”——市场对两家公司的短期催化剂定价不同,叠加资金结构差异,导致弹性悬殊:
1. 产量环比暴增,形成“业绩断层”
HIVE 公布 8 月挖 247 BTC,环比 +22%,日产量首次站上 8 枚,创其单月纪录;公司随即宣布巴拉圭 Yguazú 二期提前达产,算力峰值突破 18 EH/s。市场原本预期 Q4 才会放量,结果提前兑现,直接触发量化与短线资金抢筹。
相比之下,MARA 公布的 8 月产量仅 705 BTC,环比基本持平,缺乏增量惊喜,资金选择“兑现”而非“追涨”。
2. “小而美”弹性 vs “大象”难起舞
HIVE 流通盘小、做空比例高(约 15%),在 BTC 冲新高+产量超预期的双重催化下,空头被迫回补形成逼空;10 月 7 日一天就拉了 25%,市值仍只有 6 亿美元。
MARA 市值已超 70 亿美元,机构持仓密集,弹性天然受限,同一交易日仅涨 9%,符合“大市值 beta”特征。
3. AI 叙事落地速度不同
HIVE 在最新路演中给出明确时间表:11 月起把 5 MW 浸没式冷却舱改作 HPC/AI 推理,已签 2 年期 GPU 租赁意向,单价 0.11 $/kWh,比挖矿高 3×,市场将其视为“纯挖”转“AI 混合”最快落地的标的。
MARA 虽也提出“AI 能源编排”,但目前只有白皮书与欧洲人事任命,尚未披露可量化的合同或收入,资金更愿意押注“已兑现”而非“讲故事”。
4. 估值修复空间差异
6 月底 HIVE 曾跌到 1.8× EV/EBITDA,而 MARA 一直维持在 8× 以上;在 BTC 价格突破区间后,资金优先回补估值“洼地”,HIVE 的修复弹性自然更大。
5. 资金轮动与事件驱动
10 月初北美多家矿企被纳入“AI 基础设施”交易主题,券商开始加覆盖“小市值+绿电”组合,HIVE、BITF 等成为短线资金新宠;而 MARA 被摩根大通下调目标价至 20 $,形成对冲机构“高低切换”的卖压。
综合来看,HIVE 涨幅远超 MARA 并非基本面逆转,而是“产量超预期+小盘逼空+AI 落地快+估值洼地”四重共振,导致短线资金集中涌入;MARA 因体量庞大、增量信息平淡,在本轮主题轮动中充当“稳定器”而非“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