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达股份凭借核心主业的龙头优势、新能源赛道的深度布局、机器人领域的跨界突破及财务数据的持续优化,构建了多维度的增长动能,为股价后期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业龙头地位稳固,混动赛道打开增长空间
作为国内曲轴行业领军企业,公司核心业务的规模优势与技术壁垒持续强化,成为业绩增长的稳定底盘。
在产品竞争力方面,公司深耕曲轴领域三十年,其发动机曲轴锻件属于工业六基核心基础零部件范畴,近三年在国内插混发动机曲轴锻件市场占据龙头地位 。依托精锻技术积累,公司在高性能轻量化曲轴锻件领域优势显著,产品不仅适配传统燃油车,更能满足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需求,完美契合“燃油车+混动车+纯电车3:3:4”的市场格局预判 。
在客户与订单层面,公司已形成优质稳定的客户矩阵,长期为奔驰、沃尔沃、比亚迪、吉利、理想等国内外知名车企提供直接或间接配套服务 。随着下游混动车型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公司主业迎来量价齐升契机,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因乘用车曲轴(尤其是混合动力曲轴)需求增加而同比增长46.97%,核心业务增长动能强劲 。
产能扩张更将夯实增长基础,全资子公司实施的“年新增5万吨高精密锻件项目”,新增6300吨热模锻压力机等先进设备,可精准匹配混动曲轴市场的增量需求,项目达产后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供应地位,抢占自主品牌供应链自主化升级的市场红利 。
二、新能源与机器人双线布局,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公司主动拥抱产业变革,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与机器人赛道的前瞻性布局,正逐步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抬高成长天花板。
新能源领域的延伸布局成效初显,公司已构建起新能源电驱齿轮等产品体系,并规划在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超精密齿轮项目”,深度切入新能源汽车核心传动环节。这一布局与下游客户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的新能源转型节奏同频共振,借助现有配套合作基础,有望快速实现新能源业务的规模化突破。同时,商用车市场新能源化浪潮为公司传统业务带来增量,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销量暴涨184%,渗透率近30%,公司相关适配产品将充分受益于这一趋势。
机器人赛道的跨界破局更具想象空间,公司通过收购长坂(扬州)机器人35%股权并合资设立控股公司,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依托现有齿轮、锻件技术积累,公司已启动丝杠、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研发,与现有业务形成技术互补,并通过桂林、扬州生产基地联动推进规模化量产。下游比亚迪、奇瑞等车企同步拓展机器人业务,更为公司带来潜在订单导入机会,机器人业务有望成为未来核心增长极。
三、政策与行业共振,外部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公司业务布局与国家产业政策高度契合,叠加行业景气度回升,形成了有利的外部增长环境。
政策层面,国家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产业支持力度显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升至国家战略,强调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基础夯实 。公司高精密锻件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新能源与机器人布局均契合“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国家战略导向,有望持续获得政策红利支持 。
行业层面,汽车产业呈现双重利好:一是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攀升至61%,供应链自主化需求迫切,为国内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替代空间;二是混合动力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叠加机器人产业进入商业化前夜,形成了多赛道需求共振的有利格局 。
四、财务数据全面改善,盈利质量持续优化
2025年一季度财务数据印证了公司基本面的显著改善,为股价上涨提供了直接的业绩支撑。
盈利端实现爆发式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6.06%,扣非净利润同比增幅更高达112.01%,基本每股收益翻倍至0.10元/股,核心原因在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带动毛利金额大幅增加,彰显盈利的真实性与可持续性 。现金流状况同步优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增339.03%,反映出公司主业的“造血”能力显著增强,为产能扩张与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
费用管控与研发投入更显发展智慧,在销售费用微降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撑新能源齿轮与机器人部件的技术突破,这种“节流+增智”的运营策略,既保障了短期盈利,更夯实了长期发展基础 。
综上,福达股份已构建“主业稳增长+新赛道破局+政策红利加持”的基本面闭环,核心业务的盈利兑现与新业务的成长潜力形成共振,为股价后期上涨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