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毛利率超 50%,“新坐标”凭什么?

用户头像
至简韬略
 · 山东  

一提到制造业,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毛利薄如纸,赚的都是辛苦钱”?

比如造家电的、做五金的,毛利率能到 20% 都算顶流了!

但最近我扒到个“制造业异类”——新坐标,25 年上半年毛利率直接干到 53.9%,Q2 还涨到 54.1%,比不少创新药公司还能赚!

要知道,能在制造业做到 50%+ 毛利的,都是狠角色:

比如芯片界的台积电(靠光刻机壁垒)、

服装界的申洲国际(靠代工技术)、

药明康德(靠医药研发产能),

新坐标靠的居然是“捏金属零件” 的冷锻技术!

今天就带大家扒透:

这家做精密冷锻件的公司,凭啥在低毛利的制造业里杀出血路?

先看数据:制造业“印钞机” 实锤!

毛利率碾压同行,费用还能压

咱先上硬数据,感受下新坐标的“赚钱能力” 有多离谱:

·毛利端:25 年上半年毛利率 53.9%,同比还涨了 1.4 个百分点;

Q2 更猛,毛利率 54.1%,同比涨 0.8 个百分点,环比也涨 0.5 个百分点。

要知道,普通汽车零部件公司毛利率也就 20%-30%,

它直接翻倍还多,跟卖奢侈品似的!

·费用端:Q2 销售费用率才 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明不用靠疯狂推销),

管理费用率 9.7%(环比还降了 1.3 个点),研发费用率 4.2%(环比降 0.5 个点),

整体期间费率 14.8%,比去年同期低 1 个点,比今年 Q1 低 1.8 个点。

这就相当于:别人卖 100 块赚 20 块,还得花 15 块搞销售管理;

新坐标卖 100 块赚 54 块,只花 14 块管公司,净利润直接甩同行几条街!

能做到这事儿,核心就一个:

它有别人学不会的“技术护城河”—— 冷锻工艺。

拆解护城河:冷锻技术有多牛?

“捏零件” 比别人精、比别人省

很多人不知道“冷锻” 是啥,咱用大白话讲:

就是不用高温烧金属,直接用机器给金属坯料“施压捏形”,

把一块铁疙瘩直接“捏” 成精度超高的零件,

比如汽车里的电磁阀芯、丝杠螺母这些。

这技术看着简单,实则难到逆天,壁垒主要在三点:

1. 精度要求 “头发丝级别”

冷锻件的公差能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 1/5(头发丝直径约 0.05 毫米)。

就拿汽车电磁阀来说,芯子差一点点,就可能导致油耗升高、排放不达标,车企根本不敢用差的。

新坐标的冷锻件能做到“零返工”,车企想换供应商都不敢 ——

换了就可能出质量问题。

2. 全产业链都要 “自己扛”

冷锻不是只搞加工就行,

从金属材料配方(得选能扛住高压不裂的料)、

模具设计(模具精度比零件还高,得自己开模),

到成型设备(国内没几家能造合格的冷锻机),全得自己搞定。

比如模具,别人的模具用 3 个月就坏了,新坐标的能用 6 个月,

光这一点就省了一半成本,毛利率能不高吗?

3. 跨界能力 “拉满”

新坐标本来是做汽车冷锻件的,

现在居然把技术用到了“人形机器人” 上 —— 这才是最绝的!

要知道,人形机器人的“手脚”(线性执行器)和 “手指”(灵巧手),

都得靠“丝杠” 传动,

而微型丝杠的加工,是行业公认的“坑”。

新增长曲线:抢人形机器人“蛋糕”!

专利技术解决行业痛点

最近新坐标公开了两个超牛的专利,直接瞄准人形机器人的丝杠难题,

这可是未来的千亿赛道!

咱先搞懂:为啥丝杠是机器人的“命门”?

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要抓东西、腿部要走路,

都得靠丝杠把旋转运动转成直线运动,而且丝杠必须“小、精、稳”——

直径可能只有几毫米,精度还得高,传统工艺根本搞不定。

比如行业常用的“深孔加工”,

给细长得像牙签的螺母钻内螺纹,就像“在吸管里刻花纹”,

效率低还容易断刀,成本高到离谱。

新坐标的专利,直接把这事儿“降维打击” 了:

专利1:卷制成型螺母,把 “深孔加工” 变 “摊平做”

它的方法超聪明:先在一块金属平板上加工螺纹(相当于在桌子上刻花纹,多方便),然后把平板卷成圆筒,再用卡扣自锁、激光焊接固定。这一下解决了两个大问题:

·效率:从“钻深孔” 变 “平板加工”,速度至少提 3 倍;

·精度:平板上刻螺纹比深孔里刻,误差小一半,机器人动作更精准;

·成本:不用买昂贵的深孔加工设备,成本直接降 20%。

专利2:迷你保持架,让丝杠能 “变瘦”

丝杠里的“保持架” 是用来固定滚柱的,

传统保持架像“鼠笼”,占空间大,导致丝杠没法做小。

新坐标把保持架改成“圆环状”,贴在螺母内侧,还加了弹性收缩口,

既省空间又便宜,直接支持丝杠“微型化”——

这对机器人灵巧手太重要了,毕竟手指就那么细,丝杠太大根本装不下!

现在新坐标不只是“纸上谈兵”,

25 年半年报里已经说了,拿到了汽车热管理系统阀座、阀芯柱的新项目,

而且丝杠业务已经在跟机器人厂商对接。

相当于“主业(汽车冷锻)稳赚,副业(机器人丝杠)要爆”,

成长路径清清楚楚!

最后灵魂拷问来了:

你觉得这家“冷锻专家” 转型机器人供应商,能复制在汽车领域的成功吗?

要是你有 10 万,会押注它的汽车业务还是丝杠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