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传感器技术创新与产业突破
1 核心产品进展
◦ 首创三合一传感器:集成压力、温度、湿度监测功能,全球首创,已获极氪采用,比亚迪、大众、奥迪等车企正在对接。
◦ 扭矩传感器:采用汽车级高压玻璃微溶封装工艺,成本降至传统方案(如洛丽塔)的1/10(原数千元降至约500元),体积缩小至1/3。宝马、理想、广汽计划引入。
◦ 六维力传感器:用于机器人关节力检测,解决20余个历史技术难题,结合车规级工艺实现降本。
2 汽车产业链赋能机器人
◦ 降本逻辑:复用汽车供应链(如西南主机厂年产能300万台),通过规模化量产摊薄成本。
▪ 例:机器人传感器单价从4000元降至1000元,汽车供应链是核心支撑。
◦ 技术迁移优势:汽车工业对可靠性要求更高(如-60℃至100℃环境),车规级技术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
3 电子皮肤与柔性技术
◦ 开发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应用于机器人触觉感知,但当前量产仍依赖手工贴装,需突破工业化瓶颈。
4 ______
二、商业合作与产业布局
1
▪ 分工:
2 市场拓展策略
▪ 汽车领域:
▪ 空悬系统传感器(单车价值600-1000元)渗透率从高端车(>100万)下沉至20万车型(如领跑)。
▪ 新客户:极氪X9/X90、沃尔沃、理想等,认证周期约1年。
▪ 机器人领域:聚焦关节扭矩传感(20个点位)和电子皮肤,与特种机器人厂商合作。
3 产业孵化逻辑
▪ 避免红海竞争:专注创新赛道(如空悬传感器、定转子包胶),不做热管理等成熟低毛利市场。
▪ ______
三、机器人应用场景与挑战
1 特种机器人率先落地
▪ 核心场景:电力检修、锅炉巡检、粮仓作业(翻粮防霉)、地下管网清洗、钢铁厂高危区域。
▪ 商业逻辑:替代人力完成"脏累险"工作(如招工难、安全事故风险)。
▪ 代表企业:
▪ 粮仓机器人(中储粮合作):解决扬尘问题,翻粮效率提升。
▪ 电力巡检机器人:单台售价70-80万,年利润达数千万。
▪ 人形机器人挑战
▪ 成本瓶颈:电机和传感器占成本50%以上,需依赖汽车供应链降本(例:特斯拉目标价从20万→5万→2万美元)。
▪ 技术路线争议:轮式/足式形态需按场景区分,特种场景无需强求人形。
▪ 无人物流车突破
▪ 成本从5万降至2.8万(如顺丰试点),政府支持网点运营(启动资金约600万)。深圳推动"无人城市",结合低空经济配送。
▪ ______
四、行业洞察与趋势
1 传感器竞争格局
▪ 外资主导:森萨塔(氮氧传感器)、大陆占据前装市场,国产替代需突破工艺稳定性(如氮氧传感器单价800-1000元)。
▪ 一级市场逻辑:重视订单确定性(非技术概念),避免二级市场炒作陷阱。
2 中国制造升级路径
贸易→代工→低端创新→高端突破(如创新药海外授权反转)。传感器领域需从工艺创新切入(非纯技术)。
3 地缘政治影响
▪ 油价波动加速新能源应用(如无人物流车)。
4 ______
五、企业动态与风险提示
▪ 风险点:技术团队被挖角(例:宁波某司团队被百万年薪挖走半数),需股权绑定核心人员。
5 核心结论:机器人产业爆发需解决 "成本"(复用汽车链)与 "场景"(特种优先)两大痛点,传感器技术创新(三合一集成、车规工艺降本)与产业资源整合是关键突破口。
$百达精工(SH603331)$ $崧盛股份(SZ301002)$ $宁波华翔(SZ0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