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亚迪在2023年选择“慢下来”,可能账面利润会漂亮很多,但整个新能源汽车格局也许会被改写。
深圳一家比亚迪4S店的销售小李常指着一张已经褪色的2023款秦PLUS DM-i海报说:“如果不降价,一台车至少能多赚5000。”但现实是,2025款秦PLUS DM-i卖到9.98万,还配上了对外放电和快充。这背后,是比亚迪“利润可以慢点来,市场必须先拿下”的战略。
这种思路,直接体现在研发车间的灯火通明。工程师团队曾为DM-i 5.0系统连续熬夜63天,只为把油耗压到3.8升以内,把续航提升到1245公里。为了那0.4%的热效率提升,他们尝试了17种活塞环材料,废掉了数十台发动机。这种“苛刻”,换来的是用户口碑——车主说“比高铁还省”,但背后是无数实验的代价。
比亚迪的“狠劲”,最典型的就是降价。2024年夏天,汉EV突然官降2.8万元,竞争对手当晚就炸锅。有人甚至守在比亚迪工厂门口,看到生产线三班倒,物流车排满高速口。分析师算过,比亚迪掌握电池、电机自产,成本比外购低15%,这才让它敢打价格战。新款海豹07续航700公里,比同级特斯拉便宜4万,上市首月销量破3.2万台。有人说,如果比亚迪不带头降价,现在的卡罗拉依然十五万起步,合资品牌还能继续“躺着赚钱”。正是比亚迪打破了这个局面,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科技平权。
管理层会议里,有人提议“先稳两年,把利润做上去”,王传福直接甩出全球销量表:“特斯拉在扩产,大众在转型,咱一停,市场就不是咱的。”于是,200亿砸向合肥新工厂,自动化率拉到95%,产能翻倍。股东担心过于冒进,他只说:“汽车行业没有中间路,要么龙头,要么淘汰。”
事实证明,这一打法撼动了市场。合资品牌的经理私下抱怨:“客户进店先问‘能不能对外放电’,‘续航多少公里’,谁还管标志是什么?”2024年,比亚迪全球卖出380万辆车,比第二名多120万,其中80%价格低于15万——薄利多销撑起了全球销量冠军。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降价的同时不断增加技术和配置,这才带动了国内自主产业链的全面爆发。电池、芯片、智能座舱等环节大规模国产化,否则市场和利润依旧牢牢掌握在外资手里。
比亚迪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不藏技术。智能驾驶NOA系统直接下放到10万级车型,累计路测超1200万公里,成本被压到三分之一。现在,车主能语音让车自己找车位,连小区保安都知道“比亚迪车能自己停”。
这种“激进”还不止在车上。2025年,比亚迪在河南郑州建成全球首个全地形赛车场,赛道涵盖沙地、泥地、岩地、涉水路等多种复杂场景,专为新能源车测试而建。这里不仅展示比亚迪的四驱电控技术和电池防护能力,还成为行业的标杆。有车迷说:“这是汽车版的迪士尼乐园,但更硬核。”通过这个场地,比亚迪想告诉世界,中国新能源车不只在城市好开,在极端环境也能自信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10-20万元新能源市场,自主品牌占比72%,比2023年高出28个百分点。比亚迪的战略让全球市场震动,如今每天有1.2万辆新车驶向全球50多个国家。
有人说比亚迪牺牲利润换市场,是“饮鸩止渴”;有人说只有“激进”才能换来行业地位。
$比亚迪(SZ00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