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的“淘金热”中,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为“淘金者”提供“铲子”的隐形冠军。当AI算力基建加速铺开、海上风电进入“平价爆发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这些颠覆性变革的背后,一家企业始终以“底层支撑者”的姿态稳居产业链上游:它不生产服务器、不制造风机、不组装电动车,却用一根根玻璃纤维,串联起中国高端制造的“刚需底座”。它就是长海股份(300196),A股市场中罕见的“多赛道卖铲人”。
一、“卖铲人”逻辑再强化:三大赛道的“刚需”从未改变
长海股份的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其产品是下游产业的“基础刚需材料”——玻璃纤维及制品,是PCB、风电、新能源汽车三大黄金赛道的“必需工具”,需求刚性强、替代成本高,且能同时受益于多个赛道的长期红利。
1. PCB产业:AI算力狂飙下的“电子基建刚需”
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算力需求从“爆发期”转向“常态化建设”,国内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超50%(据IDC数据),带动高端PCB(服务器高速板、AI芯片载板)用电子级玻璃纤维布需求回升。电子级玻纤布作为PCB的核心基材,其性能直接决定高频高速信号的传输质量,是AI算力基建的“隐形基石”。
长海股份作为国内电子纱龙头(2025年中报电子纱产能18万吨,市占率18%),技术指标持续领跑:超细纱(≤7μm)占比提升至30%,低介电常数(Dk≤3.8)电子纱已批量供应华为昇腾、浪潮信息等算力核心客户。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电子纱/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5%,毛利率提升至38%(同比+5pct),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核心引擎。
2. 风电行业:海风平价放量,叶片材料需求确定性增长
2025年海上风电正式进入“平价爆发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中标价降至0.3元/度以下(较2020年下降超50%),推动国内新增海风装机量达8GW(同比+35%)。风机大型化(单机容量16MW成主流)、叶片超长化(120米级成标配)趋势下,单套叶片玻纤用量较2020年增加30%(从约50吨增至65吨)。
长海股份的高模量风电纱(模量≥90GPa)及多轴向经编织物已进入明阳智能、东方电气等头部整机厂供应链。2025年中报风电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8%,毛利率提升至35%(同比+4pct),验证了“海风平价”对材料端的刚性需求——风机越大、叶片越长,对高性能玻纤的依赖越强。
3.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渗透加速,玻纤复合材料用量攀升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销量超1100万辆),续航焦虑推动轻量化需求从“可选”变为“必选”。一辆A级电动车的玻纤复合材料用量从2020年的8kg提升至2025年的25kg(同比+212%),高端车型(如蔚来ET9、极氪007)单车用量已超35kg。
长海股份通过与延锋、佛吉亚等全球Tier 1供应商合作,切入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比亚迪汉EV等核心部件供应链(电池包壳体、一体化压铸支架等)。2025年中报汽车轻量化产品营收同比增长40%,毛利率提升至30%(同比+3pct),成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完美契合“新能源车越普及,玻纤轻量化需求越旺盛”的逻辑。
二、2025年中报深度解析:业绩拐点已现,盈利质量跃升
根据同花顺F10最新财务数据,长海股份2025年中报呈现“量利齐升”特征,核心财务指标全面改善,标志着公司正式走出2023年周期底部,重回增长轨道。
1. 业绩增速触底反弹,多赛道共振拉动增长
• 营收与利润: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18%),归母净利润1.737亿元(同比+42.3%);Q2单季营收16.2亿元(环比+10%),净利润0.95亿元(环比+28%),延续了Q1以来的复苏态势。
• 分业务表现:电子纱/布(+35%)、风电纱/织物(+28%)、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40%)三大赛道贡献主要增量,合计营收占比提升至75%(2023年同期65%),产品结构高端化成效显著。
2. 价格回升+成本优化,吨净利重回上升通道
2025年上半年,玻纤行业供需格局改善推动核心产品价格上涨:
• 电子纱:7628型电子纱价格从2024年底的4.5万元/吨上涨至5.2万元/吨(涨幅15.6%),带动电子纱吨净利从2023年的200元提升至400元;
• 风电纱:高模量风电纱价格从4500元/吨上涨至5200元/吨(涨幅15.6%),吨净利回升至300元;
• 汽车复合材料:玻纤增强塑料(FRP)价格从8500元/吨上涨至9200元/吨(涨幅8.2%),吨净利突破200元。
叠加冷修技改(2024年底完成3条产线升级)带来的成本下降(单位生产成本同比降5%),长海股份2025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28.5%(同比+3.2pct),较2023年(23%)大幅提升,盈利质量显著改善。
3. 产能扩张有序,现金流充沛支撑长期成长
2025年上半年,公司“年产15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线”(一期)顺利投产,电子纱总产能达18万吨(全球第三,国内第一);配套的电子布产线(年产能2亿米)将于Q3投产,届时电子纱-布一体化布局将进一步降低成本(预计降本10%)。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2亿元(同比+30%),资产负债率36%(同比下降2pct),财务健康度持续提升,为后续扩产(如2026年计划投产的10万吨风电纱产线)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三、2025年中报股东结构:社保+外资增持,长线资金认可确定性
从同花顺F10“股本股东”页面最新数据看,2025年中报股东结构呈现“机构资金加速布局”特征,社保基金、外资等长线资金持股比例显著提升,传递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强烈信心。
• 社保基金: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持股412.3万股(占流通股1.68%),持仓状态“不变”,显示其对“卖铲人”模式的持续认可;
• 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六零三二组合持股403.8万股(占流通股1.64%),同样“不变”,进一步强化长线资金对公司确定性的背书;
• 其他机构:广东德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德汇全球优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进562万股(占比2.28%),招商量化精选新进329万股(占比1.34%),外资背景的嘉实领先优势混合A持股359.5万股(占比1.46%)保持稳定。
机构资金的集中加仓,核心逻辑在于:长海股份的“多赛道布局”(PCB+风电+汽车)有效对冲了单一行业波动(2025年Q2风电短暂淡季时,PCB和汽车需求支撑了业绩环比增长12%),且当前估值(PE TTM 10倍)显著低于玻纤行业平均(15倍)和新能源赛道龙头(25倍以上),安全边际与成长空间兼具。
结语:2025年,长海股份的“卖铲人”红利才刚刚开始
长海股份2025年中报的“V型反转”,不仅是周期底部的反弹,更是其“多赛道卖铲人”模式的胜利。随着AI算力基建向1.6T光模块演进、海上风电向20MW+机组升级、新能源汽车向“全场景+全轻量化”普及,其对高性能玻纤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当前的业绩回升、价格上涨、机构增持,不过是这一长期逻辑的阶段性验证。对于追求“确定性成长”的投资者而言,长海股份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淘金客”,但一定是最可靠的“卖铲人”——它用一根根玻璃纤维,编织着中国高端制造的底层红利,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质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