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什么?年内多位董秘被立案、留置

用户头像
董秘一家人
 · 北京  

三个月内,三家公司董秘接连出事——留置、立案、调查通知书,成了这个夏天最刺眼的董办警示灯。

先是7月2日,瑞康医药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董秘兼副总裁李喆被监察委留置了。这位86年的硕士小哥,履历挺光鲜——加拿大永明金融帝国商业银行国金证券投行项目经理,2019年跳槽到瑞康医药,2023年坐上董秘宝座,年薪40万,却在2024年精准清仓40万股员工持股,套现至少120万元,紧接着就被带走。

再往前倒腾,4月8日中孚信息也发了类似公告,公司董事、董秘孙强被留置调查。这位78年的硕士,从2002年就在公司干,一路做到董秘,还身兼N家子公司董事,年薪93.36万,手里攥着407万股,按如今的股价算值5700万。公司轻描淡写:“与公司无关”。

更巧的是,6月9日瑞丰高材董秘赵子阳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涉嫌内幕交易。这位87年的本科学历董秘,从2009年就在公司干证券事务代表,一步步熬到董秘,年薪41.61万。公司同样火速切割:“纯属个人行为”。

短短三个月,三位董秘,俩被留置,一个被立案。董秘椅,何时成了火山口?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董秘倒下,各家公司公告口径却惊人一致:“与公司无关”、“经营一切正常”。仿佛这些董秘是独立于公司运行的“绝缘体”。

但董秘真的能“独善其身”吗?当过董秘的朋友恐怕都清楚,董秘随时身处风暴眼,多重高压如影随形。

首先是合规高压线,信息披露、内幕管控如履薄冰,一字之差,监管利剑瞬间落下;其次是实控人操控阴影,当老板授意踩线操作,董秘是说“不”的勇士,还是妥协的“背锅侠”?第三是利益诱惑陷阱,动辄数百万的持股,精准减持的时机,内幕交易的高收益,每一步都是人性的试炼场。

而董秘也从来不是“局外人”。向来他们知晓公司最敏感的神经,掌握资本最渴求的密码。当“信息守门人”自身成为风险源,公司那句“无关”的辩解,在监管者和市场眼中,恐怕比纸还薄。

怎么办?风控必须前置。正如李喆减持套现120万,孙强手握5700多万市值股票,赵子阳涉嫌内幕交易——这些数字背后,都是诱惑。年薪几十万,操作猛如虎,一旦在合规线上踩错一步,就是“天堂到地狱”的距离。

尤其现在监管越来越严,信披合规、内幕交易防控、高管行为规范,哪一项都容不得马虎。董秘既是公司的“门面”,又是信息披露的“把关人”,个人行为和公司形象绑得死死的。案例里这几位,归根到底,都是在“合规”这根弦上松了劲。

所以啊,董秘的椅子,从来不是安稳的“高管座”。它既是公司治理的枢纽,也是风险爆发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