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好看的财报千篇一律,有趣的公司万里挑一

用户头像
竹蜻蜓车本论
 · 广东  

前几天在家门口的商业广场,看到一家零跑的门店。突然想起来,我居然还没有读过零跑的年报。

打开零跑2024年年报,第一印象是,精简。全篇看下来,没有情绪、只有陈述。

在解释零跑年报之前,我想先说一个概念,就是什么叫做谨慎的会计政策?会计并不能凭空创造利润,但企业可以选择在规则范围内,将利润体现在当期还是后期。倾向于体现在后期的会计政策,我们叫做谨慎。

有一说一,零跑的会计政策很谨慎。

首先,亏损没有确认递延资产。同样是亏损企业,蔚来和小鹏都做了确认。这个最常规地会计报表美化方式,零跑没有用。对应的结果就是亏损的时候,亏损显得更大,相同金额的利润会在以后年度体现。

其次,研发支出都进了损益表,之前我们讨论技术类资产时就说,研发支出当期费用化,是最谨慎的会计处理方式。

25年上半年,蔚来和小鹏还在盈利线下挣扎,零跑的半年报居然盈利了,虽然只有区区4000万,但考虑到它谨慎的会计政策,这个盈利挤干了水分,算得上货真价实。

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就要提到零跑2023年引入的战略投资人Stellantis。这算得上一场双向奔赴的合作。对零跑来说,借助Stellantis的力量,2024年出海,第一个季度就卖了13000台,主要还在欧洲市场。对比当初苦哈哈的比亚迪,零跑轻松多了。2022年比亚迪在德国第一年也就卖了200台。真的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今年1-7月零跑的成绩依然出色,Stellantis7月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的研发,9月宣布零跑欧洲本土化工厂落地西班牙。这之前,Stellantis还利用波兰、马来西亚的工厂生产零跑汽车,一幅电动化梭哈零跑的样子。

现在看Stellantis43.8港元的入股价格,比当时零跑日常30多的股价高,但比IPO发行价48元低。算是新旧股东,各让一步。可喜的是新股东增资后不到两年,零跑半年报就盈利了,资本市场表现也十分亮眼。

今年以来,看零跑的宣传和采访,四个字:意气风发。Stellantis不遗余力地为零跑宣传、站台,俨然把零跑当成了子品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蔚小理的出海没能像零跑这样,顺风顺水?是他们不想吗?还是他们的车不如零跑?又或是找不到合作方?

答案,可能在股权结构里,或者说,是控制权结构。

蔚、小、理三家都用“不同投票权”制度,保障了创始人的控制权。蔚来经过多轮融资,李斌仍有36.7%的投票权,何小鹏和李想更是绝对控制的69%。

零跑,是4个自然人股东,用“一致行动安排”,以“单一最大股东集团”的形式,实现相对控制权24.48%。第二大股东就是Stellantis,2024年末持股比例是21.26%。两大股东集团同股同权,原股东平等让渡投票权,新股东投入足够的资源铺路搭桥。商业世界,先谈利益,再谈付出。

让零跑与别家不同的原因,可能和零跑本来就比较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关。第一大股东集团的控制权,建立在“一致行动安排”的基础上,这类协议的控制权,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正因如此,零跑的原始大股东们,不执着投票权,与其纠结现在的三瓜俩枣儿,不如,想办法做大蛋糕。

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的基因,好坏优劣都是双刃剑。这些年,在美股港股,我们看到大量新创企业使用了“不同投票权”制度。在制度层面上保护了企业创始人的控制权。作用是什么?

苹果为例,乔布斯因为被剥夺了控制权离开亲手创立的苹果,后来又在股东赋予足够的控制权后,带领苹果走上巅峰。但乔布斯的控制权,无法保护在他之后的苹果,坚持他曾经恪守的创新精神。

另一边,制度只是保护创始人,但如果创始人变了呢?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其实早已面目模糊。

所以,百年老店是真难,难在它至少要传三代,而且是三代人坚守相似的企业理念。

制度要保护创始人,也要保护创始人缔造的产品和文化精神。因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是企业独特的产品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怎样的公司治理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商界精英们在实践中探索,方案可以是多样的、丰富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但绝不会是单一选项的。

所以,我对零跑的兴趣,不是盈利多少,也不是增长几何?而是它区别于当下流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是“不同投票权”不好,而是不拒绝然任何不同方案的探索,哪怕看似走了回头路。作为吃瓜群众的感受就是,好看的财报千篇一律,有趣的公司万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