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循环经济是我"六边形投资组合"里的重要一角,平时聊得少,但总有朋友问,今天简单说说我的投资脉络。
这个板块是我持仓周期最长的方向之一,算下来已经超过 15 年。2011 年就开始投碧水源,直到 2016 年它还是创业板的"一哥"。 2019 年下半年,开始重点关注宁德时代,之后围绕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做了不少研究,那几年收获确实比较多。
去年在雪球搞"寻宝",挖出"四大金刚",其中惠城环保就是循环经济,我建了点底仓一直拿着。最近这方面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密集,让我重新重视起来,越看越觉得它的逻辑够硬。借着这个机会,我把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核心逻辑分享如下。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长先后五十多次谈及循环经济,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发展作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当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公众对生态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绿色循环经济通过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的闭环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从源头减少消耗与排放,既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长在考察格林美高新技术公司时曾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不可或缺,绿色循环经济正契合这一趋势,将绿色转型理念贯穿始终,在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维度上综合评判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和发展动能变革。
这种发展模式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顺应全球绿色转型趋势,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步入后房地产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转型课题。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传统依赖土地财政和规模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而基建投资的边际效应也持续递减,单纯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收窄。
绿色产业培育,创造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例,其对经济转型的多方位促进作用尤为显著。2023 年锂电产业总产值突破 1.2 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和消费市场。技术创新层面,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加速突破,推动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技术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从就业拉动看,锂电产业带动上下游超 500 万人就业,涵盖研发、制造、运维等多个领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高质量岗位。在产业链升级方面,锂电产业与新能源汽车、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发展风电、光伏、锂电新能源,使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电网装备等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站在世界的浪潮之巅。
绿色循环经济正重塑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它不仅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传统资源的依赖,还能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可持续转型,为我国经济在后房地产时代的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传统化石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处于高位(80%),能源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突破 25%,未来有望突破50%。
惠城环保的塑料循环利用技术投产成功,如果我国每年抛弃的6000万吨废塑料全部循环利用,则相当于1.5-2.5亿吨原油,替代20%进口量。如果将过去40年埋在地下的十几亿吨废塑料挖出来再循环利用,则基本上解决石油进口问题,完全可以做战略储备。
可再生、绿色、循环利用,解决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唯一途径。
四、全球信任危机下,寥寥共同话题(人类命运公共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意识形态对立加剧,全球信任危机日益凸显,国际合作的基础受到严重冲击。然而,在诸多分歧与矛盾中,绿色循环经济却成为少有的能凝聚全球共识的共同话题,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一丝确定性。
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超越了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需要全球各国携手合作。绿色循环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理念,正是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的核心路径,自然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追求。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 G20 峰会,从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绿色循环经济始终是高频提及的关键词,是各国能够坐下来协商对话、达成合作的重要纽带。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 5 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正式会谈,共同签署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及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内容。双方一致认为,塑料污染是塑料废物在环境中的不当泄漏造成的,决心在尊重各国国情和主权的基础上,加大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力度,并同各方一道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以应对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海洋污染)。这一举措彰显了中俄两国在全球绿色循环经济关键领域 —— 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坚定决心,为全球合作治理塑料污染注入一剂强心针。
绿色循环经济作为全球信任危机下少有的共同话题,其价值不仅在于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在于为各国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凝聚了合作的力量。在未来,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绿色循环经济将继续扮演全球共识的 “稳定器” 角色,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在 “十五五” 规划的宏大蓝图中,绿色循环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专家学者争相建言献策,“国师”的建议很具体,操作性强。
1、塑料循环利用
按照惠城环保公布的数据,废塑料循环利用的净利润 = 0.5万元/吨。全国一年有6000万吨废塑料,按照20%的渗透率1200万吨,可以创造600亿的净利润。借用雪球一位粉丝的地图更形象(数据不保真,估计是粉丝自己整理的,大家权当参考,当示意图看。不过公司正式披露至少有五个省份的约600万吨已经落地)。
按照联合国环境署公布的数据,全球废塑料的产生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然成为一个棘手的全球性难题。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 5 亿吨,其中高达 4 亿吨沦为废弃物。而到 2040 年塑料总量预计将增长 50%,达到8亿吨。
假设按照20%的全球化渗透率循环再生,就是1亿吨,产生至少5000亿的净利润。妥妥的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大产业。
惠城环保历经 8 年科研攻关,独创 “一步法” 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攻克六大核心技术难题,构建全球唯一全链条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体系,该技术无需复杂分选混合废塑料,就能直接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产品收率达 92% 以上,且全过程无氯污染、能耗极低,显著提升废塑料处理效率与产物附加值,在全球废塑料化学回收领域优势显著 。
2、锂资源再生利用
2023 年,国内回收退役动力电池 62.3 万吨,预计 202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20 万吨,到 2030 年更是飙升至 600 万吨 。放眼全球,德勤与美国化学文摘社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1 至 2030 年间,动力电池报废量将以 43% 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到 2030 年将达到 1483 吉瓦时 / 年 。若按此趋势推算至 2035 年,废旧锂电池预计总规模将达到一个极为庞大的量级,有望满足相当比例的锂资源新增需求。
新能源电池的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80%。通过回收废再利用,到2040年基本解决国外进口的依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30 年全球退役电池回收量预计达 831GWh,市场空间超千亿元;SNE Research 预测 2030 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 3780 亿元,2040 年突破 1.2 万亿元。
其中,宁德时代的子公司邦普循环专注于电池回收产业,其独创的 DRT 定向循环技术实现废旧电池自动化拆解与全组分回收,锂回收率高达 93.8% ,远超行业平均,镍、钴、锰回收率达 99.6%。赣锋锂业、格林美也建立了完整的回收再利用产业链。
3、废弃油脂及生物基材料的循环利用
我国作为餐饮大国,每年产生的地沟油、煎炸废油等废弃油脂超过 1000 万吨。数据显示,每吨废弃油脂经加工可生产约 0.9 吨生物柴油,相比传统柴油,生物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50% 以上。我国生物柴油年产量已突破 300 万吨,其中大部分原料来自废弃油脂,不仅消化了大量 “地沟油”,还为交通领域提供了清洁燃料,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在政策支持下,多地建立了废弃油脂收运处置体系,形成 “收集 — 运输 — 加工 — 应用” 的闭环模式,2023 年我国废弃油脂综合利用率已提升至 75%,较 2018 年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
目前全球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已超 1000 亿美元,国内废弃油脂及生物基材料的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将突破1000亿大关。A上市公司有两小巨人:卓越新能+嘉澳环保。
最后强调一点,绿色循环经济受到政策倾斜保护,给这些产业创造高确定性市场、高安全边际利润空间。比如欧盟等美西方要求气柴油消费、塑料消费、锂电池等,至少20%来自绿色循环再生,否则被课以高额税收。绿色再生资源转化技术强的企业,通过绿色溢价,获得超额利润。
$惠城环保(SZ300779)$ $宁德时代(SZ300750)$ $赣锋锂业(SZ002460)$
免责说明: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投资风格不同、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差异,导致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另外,股票市场的本质是 “概率游戏”,没有 100% 确定的推荐;投资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收益与风险均由投资者自身承担。雪球平台是 “信息分享” 或 “逻辑提供”,而非 “决策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