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突破 12 万,其中 10 万粉丝,是从去年国庆到今年国庆这一年间,承蒙大家厚爱陆续关注而来。这份信任与支持,我始终铭记于心,必须专门写一篇总结来回馈十万粉丝。
在 IT 行业,我始终保持着专业与专注。凭借几十年的行业积累,每一轮 AI 硬件行情启动前,我基本能跟上市场节拍,这既是经验沉淀的自信,也是行业红利的馈赠。
但必须客观说,A 股的 IT 行业有个鲜明特点:以产业链下游代工业务为主,兼具明显的周期属性 —— 既受需求周期影响,也随技术迭代波动,行业变化速度快。所以我从不愿把视野局限在单一领域。
正因为此,我的关注范围会更广泛些。不过有个原则始终不变:除了 IT 这个熟悉领域,对不了解的产业,我会先坦诚 “不懂”,不做模糊的判断。研究这类板块时,我会用更普适的宏观逻辑、更偏向底仓配置的思路去学习,同时把技术层面的不确定性当作风险来管理 —— 反映在交易上,就是会更加谨慎。
举一个实际案例:废塑料循环利用领域的惠城环保,我介入时间较晚,直到今年 7 月 11 日才关注。选择这个时间点,核心是之前担心的几个关键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 后续行业逻辑、公司发展路径都能清晰判断,这时才果断跟进,不纠结、不犹豫,避免因 “患得患失” 错过机会。
这一年里,我研究了不少产业与标的,投资路上有得有失,借一周年的机会,和大家聊聊个股背后的几个核心观察。
定价是一个复杂系统,人人都是 “盲人摸象”
二级市场的核心功能是给资产定价,但这个系统变量太多、太复杂 —— 政策、资金、情绪、产业节奏、甚至国际环境都会影响结果,没人能掌握全部信息,本质上都是 “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所以,任何人的 “看好” 或 “看空” 都有局限性,这很正常。
拿我对光模块的判断举例:我不看好它三年后的长期发展逻辑,但当下市场仍在根据这两年的高景气度做线性推演,给相关标的很高的估值溢价。有人说我 “眼皮底下踏空了光模块龙头”,这话其实点出了一个关键 —— 哪怕是长期跟踪产业的人,个人认知与市场共识差别巨大,大 V 的判断同样有局限性,这很正常。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朋友会迷糊:既然定价这么复杂,人人都有局限,那该怎么判断方向?我自己的方法是找 “锚定物”—— 也就是那些真正能决定产业发展走向的 “意见领袖”,他们的动作和选择,往往是产业趋势的 “信号灯”。
比如在 CPO 领域,我之所以坚信罗博特科的光电半导体设备业务是未来方向,核心锚定物是英伟达:它不仅坚定站台 CPO/OIO 技术,还持续推出商用产品,更通过多个渠道反复传递 CPO 的产业价值。作为全球 AI 算力的总舵主,英伟达的技术选择和战略布局,基本能代表行业的前进方向,这比单纯的市场情绪更有说服力。
再看惠城环保的 CPDCC 技术,我的锚定物是一系列全球级机构与企业:联合国环境署、国内权威部门、广东省政府,还有沙特阿美、中石化、美孚这些石化巨头,以及安姆科、可口可乐、欧莱雅等消费龙头,都在关注或支持这项技术。当横跨政策、产业、消费的多领域 “重量级玩家” 都为其站台时,足以说明这项技术的商业价值和落地潜力,我也因此坚信它能成功走向世界。
说到底,面对复杂的定价系统,我们没必要追求 “全知全能”,找到能代表产业本质的 “锚定物”,跟着真正懂行、有话语权的主体走,反而能更清晰地看清方向 —— 这既是我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方法,也是未来会继续坚持的研究逻辑。
无心插柳柳成荫
A 股的鲜明特点是 “炒热点”—— 市场总在塑造、交易、轮动热点,我偶尔也会凑个热闹:碰到看似有逻辑的标的,扎进去写几篇 “豆腐块” 分析。比如 AIDC 概念爆发时聊过海兰信,DeepSeek 带动 AI 应用热时看过信息发展。
但热度过后,发现自己不好这一口,就不再跟踪;甚至有些标的因当初研究不够严谨,经不起检验,担心误导大家,还会删掉旧文。有意思的是,市场常 “无心插柳”—— 那些没被我挂在嘴边持续聊的标的,反而走得不错。
不过我始终坚守能力圈:不羡慕短期热点收益,不后悔错过非核心机会。如果这些 “凑热闹” 的分享碰巧帮到了大家,算是机缘;要是干扰了大家的判断,也真心说声对不起。
市场往往滞后反馈
我聊某个产业或标的时,常 “头头是道” 却 “只打雷不下雨”—— 行情迟迟不来。这不是个例,而是市场常态:
罗博特科:去年 6 月我在它市值 60 亿时开始全面分析,直到 3 个月后的 9 月底开始,才从 60 亿一路涨到 240 亿。博瑞医药:去年 8 月就多次提及,时隔 8 个月,直到今年 4 月才正式启动,股价很快冲到 122 元。
市场对产业逻辑的反馈,往往需要时间消化 —— 从 “看懂” 到 “相信”,再到 “用资金投票”,中间隔着认知差与情绪周期。在A股做价值投资,是“苦行僧”,90%的时间都是折磨与等待,真正的行情,就那么两周。耐心等待逻辑兑现,也是投资里很重要的一课。
不过这种 “时间差”,对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确实难把握:刚听懂逻辑时进场,等了很久没动静容易慌;等行情启动时再追,又可能错过最佳时机。也正因如此,围绕 “为什么还不涨”“是不是判断错了” 的争论甚至误解,从来没断过。
我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只要不触碰恶意抹黑、人身攻击的底线,对粉丝们一些偏激的观点,我会多些宽容。毕竟大家的分歧,更多是对 “节奏” 的认知不同,是对市场反馈速度的预期差异,不是人品或动机问题 —— 投资本就没有绝对的 “标准答案”,多些理解,反而能让交流更平和。
闷得而蜜是个理工直男,来雪球的目的很单纯 —— 聊时代的红利,共同进步。没有猩球、没有公众号、没有私聊群,不收费、不卖课。只想在这里和大家坦诚交流,完善和弥补我的修行。
股市里的任何标的,我都没有主观恶意,只要能涨、能让大家赚钱,我都乐见其成。
雪球上的大v,大体分三类:1、佛系:谈理想、谈人生;2、谈交易:今天买啥明天卖啥,他们往往具有大街上算命先生那种八面玲珑的本事。3、聊产业聊技术,市场竞争、技术路线瞬息万变,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也市场出没,聊产业趋势,比聊交易,难太多了,我选择了这条“苦行僧”路线。
我不谈交易,更爱聊产业逻辑,产业趋势和二级市场定价本就是两套逻辑体系,怎么让二者精准匹配,我没这个能力,也没十足信心。我的产业判断和市场短期走势有时还会背道而驰。这种 “不合时宜”,难免让一些粉丝不满,有时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制造矛盾。说实话,我这 “认死理聊产业” 的脾气改不了,也只能靠加大屏蔽力度来过滤杂音 —— 道不同,就不必强聊了。
我性格偏耿直,之前碰到标的涨到高位、存在潜在风险时,总想着把风险点直白说透,却没顾及到场内朋友的感受,难免让人不舒服。后来慢慢想明白,投资分享不止要 “真实”,还要 “贴心”—— 得顾及大家的接受度。所以往后我会调整方式:多聊大家关心的积极面、价值点;如果确实需要提醒风险,也会换更委婉的角度,尽量不让我的 “坦诚” 变成对别人的 “冒犯”。
有些原则我不会变,比如 “扫黑除恶” 这件事。我发现,真正领先的企业往往要面对两个难题:一是其核心逻辑难被市场理解,二是容易遭人眼红。A 股里有种势力,习惯赚快钱、忽悠钱,不相信中国能有原创技术,见哪家企业脱颖而出,就把它当成 “异类”,动辄抹黑攻击。他们的目的从来不是 “证伪” 企业价值,而是维护自己短期套利的利益模式。我看得很清楚:企业越领先,越容易被盯上,但这恰恰说明这些标的摸到了真正的价值核心。像罗博特科、惠城环保这种全球领先的好标的,面对那些不怀好意的 “假粉丝”,我会一直跟他们 “斗法”,不会让恶意杂音掩盖企业的真实价值。
随着粉丝突破十万,我也有了新的困扰:人群变复杂了,成分也多了,十万粉丝反倒成了 “沉重包袱”,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我时常反问自己:这么多粉丝关注,对我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做任何变现,唯一的 “收获”,可能就是发了文章后,跟帖和点赞多一些,能稍微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而已。
这一年内,在雪球认识了好多知心朋友,大家聊得来,不仅能在产业逻辑上碰撞出高价值的观点,启发我的思考;他们还会在我忽略风险时,及时提醒我潜在问题;还有好些朋友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正是这些朋友的存在,让我有了在雪球持续分享的动力 —— 毕竟,比起十万粉丝的 “热闹”,这种彼此信任、互相启发的 “交心”,才是我在这个平台最珍贵的收获。
最后和大家说下接下来的调整:
1、我发的每篇帖子,都会加上明确的风险警示和责任说明,把边界讲清楚,把v粉之间的责任关系讲清楚;
2、继续加大屏蔽力度,过滤掉恶意交流和无关杂音,让真正想聊产业、聊逻辑的朋友能有更高效的交流环境。
站在一周年的节点,更想和大家聊聊未来一年的投资规划 —— 核心就一个:紧跟趋势、聚焦价值,把精力放在真正有长期潜力的方向上。
1. 只盯 “遥遥领先” 的企业
要么能引领产业变革,要么有世界级竞争力 —— 就像但斌所说,“只买那些改变世界,或者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比如:罗博特科(全球光电集成先进封测龙头)、惠城环保(废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全球唯一)、博瑞医药(糖尿病领域 Best in Class 管线)、寒武纪(国产算力龙头)、宁德时代与阳光电源(各自领域 “世界一哥”),都是 “引领产业格局” 的代表。
2. 锚定 “10 倍潜力” 的门槛
深度研究的标的,必须具备 10 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 这不是贪心,而是对研究价值的要求。更关键的是,这个增长逻辑得 “简单清晰”:不需要靠复杂假设、偶然事件支撑,只用产业趋势、公司竞争力就能推导成立,确定性要足够强,才能放心长期跟踪。
3、各有定位、相互支撑
绿色循环经济是主体:把它定义为 “基本盘资产”,以惠城环保为核心,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为重要支撑 —— 这几家都是有全球定价权的自主企业,既能靠国内市场稳基本盘,也能借外循环扩空间,兼顾发展与安全,是长期持有的 “压舱石”。
AI是推手:AI 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很明确:现在不投入,未来就没机会 “上桌”。我始终把 AI 资产定义为 “高收益 + 高风险”—— 既不盲目追热,也不刻意回避,保持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方面跟踪核心技术突破(如算力、应用),另一方面做好风险防控,不赌单一标的。
四个 “新” 时代:这是细分领域的 “潜力池”,每一个都对应真实需求:
新装备:解决 “自主可控” 问题,突破卡脖子环节,主要围绕半导体设备;
新材料:为 AI 硬件、高端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半导体材料;
新消费:跟着消费升级趋势走,抓品质化、个性化需求;
创新药:聚焦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如慢性病、罕见病),找有核心管线的企业。
未来一年,还是老规矩:不搞复杂操作,不追短期热点,只在这些方向里找 “遥遥领先” 且有 “10 倍潜力” 的标的,稳稳走。
和大家相处一年,想必大家也看清了 —— 闷得而蜜不是什么 “完美大 V”,状态其实挺不稳定的:有时候能一针见血;有时候也会犯迷糊;经常高谈阔论看好的票,就是不涨;持续看空的标的,反而屡创新高。这些都是我最真实的反应,没有半点掩饰。
大家平时喊我 “闷大师”,我心里门儿清,这就是个戏称,所以也常拿这个自嘲 —— 真要是 “大师”,哪会有这么多判断失误?我就是个爱聊产业、敢说真话的理工男,有对的地方,也有明显的短板,没必要装得 “全知全能”。
所以,必须跟大家强调一句:千万别把我聊的内容当成 “金科玉律”。投资路上没有 “标准答案”,更没有 “稳赚不赔的指引”。我能做的是分享思考,而大家要做的,是为自己的钱包负责。
提供高值信息、独特见解、好机会的粉丝越来越多,但最近群里偏激帖、抹黑声更多了,真心交流的空间少了。我将严把质量关、加大屏蔽力度 —— 互相不待见何必凑?滤掉浑水,留同频同向者聊价值,才是好群该有的样,这个责任我得担起来。
最后,再次向所有关注闷得而蜜的朋友道声感谢。恰逢国庆,祝大家节日快乐,也愿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都能把握机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