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迟了2个多月,本来6月中旬就在看,结果看到一半,就转去看了制冷剂,然后又被一个小公司吸引,两周前才又回过头来。。。
本文讲讲为什么这个公司值得关注。
理解满帮存在的原因,可以先理解下在满帮出现之前,货车司机是怎么找到货的。这点在IPO文件里有详细的描述:
从业务上来说,满帮可以理解为物流领域的滴滴打车。从商业模式上说,双边网络平台几个字足矣。但是这几天关于网络效应的迷思太多,再多讲两句。
首先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是不同的,虽然有人会把网络效应归为规模效应的一种,但是这样简化不会带来任何价值。网络效应是防御性最强的商业模式,没有之一。这是基于数学和自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最喜欢买有网络效应的公司。
简单说,网络效应是指越多使用越有价值。虽然网络效应有很多种,但是在实战里面,记住两类就好了,一类是直接网络效应,一类是双边网络效应。
典型的是微信、电话网络、铁路系统等等。它的关键特征是,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和任何一个节点链接并产生价值,网络的价值随联网人数呈指数级(2^N)增加(即Reed定律)。
这也是为什么直接网络效应要比后面要讲的双边网络效应强得多,在双边网络里,同侧的节点是不会相互连接产生价值的,一个司机不会因为另一个司机加入感到开心,一个买家也不会因为另一个买家加入得到什么好处。
也正是因为网络的价值随联网人数呈指数级(2^N)增加,大网络和小网络的价值是天差地别的,2^100是2^80的100万倍!!!虽然他们只差了20个人。所以直接网络效应通常是垄断的,不存在老二,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会被国有化。
这是更加广泛存在的一种网络效应。它的关键特征是存在两类不同的用户:供应侧和需求侧用户。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加入网络,并为对方提供互补性的价值。
双边网络效应里,有3个关键要素直接决定了网络的价值:是否多栖、供给是否同质、网络生效范围。
是否多栖:说的是需求侧或者供给侧的用户是否能很轻易的迁移到另一个平台。网约车司机可以随时去另一个平台接单,但是iOS的开发者要把APP迁移到Andriod有很大的成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股票交易所,但是商品交易所的合约无法转移到另一个平台,这也是为什么芝商所的商业模式比一般的股票交易所好。
供给是否同质:Airbnb的房子不是同质的,但是网约车的供给是完全同质的,乘客在意的是到达目的地本身,一个司机和另一个司机没有本质区别。供给同质的网络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供给达到一定的密度之后,网络的价值不会随着节点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直接网络效应不同),更多的供给不会带来更多价值。比如当一个城市的司机数量可以把接驾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的时候,更多的司机就不会给乘客侧带来更多的价值了。
正是因为这种供给同质化,这种渐进性的双边网络最脆弱的时候,就是供给过剩的时候,溢出的供给成为新玩家的切入点。
成都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成都是司机供给最充裕的城市,多到交通运输部门也多次提示,市场运力已趋于饱和,建议有意从事网约车行业的企业和人员应审慎评估经营与从业风险,避免盲目进入。过剩司机导致2个问题:司机吃不饱,会努力寻找更多平台,需要多平台接单。新平台只需要补贴乘客侧就好了,平台费用压力小很多。这一切导致成都足足有137家网约车平台!而滴滴也丢了成都网约车第一名的位置了。
国外也是一样的,滴滴之所以能在巴西顺利起来,也是因为当时的司机供给太充足了。滴滴通常只会在司机供给充足的国家和季节发起攻势。反过来,如果你去上海这种供给极度紧张的城市,你就是撒再多的钱也很难起来。
网络生效范围:这个很好理解,全国性的网络(跨城货运平台)>城市网络(打车平台)>区域性的网络(外卖平台)。生效范围越广,网络效应越强,商业模式越好。
再总结一下,是否多栖、网络生效范围、供给是否同质(顺序分先后)是影响一个双边平台网络效应强弱,商业模式好不好最重要的因素。
今天讲的满帮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双边网络平台,它在城际货运平台的份额是70%以上,第二名好像是福佑卡车,没怎么听说过。货拉拉、快狗打车主要是同城货运,竞争有限。
这么一个近乎垄断的全国性双边网络,如果你看一眼它的财务数据(2024年毛利率55%,经营利润率22%),会感到困惑,虽然也是不错的数据,但这似乎匹配不上它的名头。确实,如果满帮是这么一个数据的话,我会怀疑它到底是不是一个近乎垄断的全国性双边网络。
这里就要讲到满帮的两个转型,从而引出满帮的真实数据是怎么样的。
满帮的业务分为货运匹配服务(包含货运经纪、货运列表、交易佣金)和增值服务。货运经纪的业务是:满帮分别和货主、司机签合同,赚取中间的差价,同时也承担给货主开发票的义务。货运列表就是收取货主的会员费,让货主可以发更多订单。交易佣金就是,货主和司机签合同,满帮从司机那里抽成。
这几种业务里面,货运经纪业务一度占总收入的73%(2019年),但是这个业务满帮基本不赚钱。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业务非常畸形,满帮中间的差价收不了多少,但是给货主开的增值税成本非常高,如果不是各个地方政府给满帮增值税返还的话,这个业务实际是亏钱的。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货运经纪收入47亿(占总收入的50%),但是增值税成本就56亿!附加税和其他税务10.4亿,加起来税的成本就66.4亿,完全入不敷出,得亏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25.5亿,这才勉强挤出5.3亿的毛利,这还没有去除一些公共的未分摊成本,如果加上去的话,实际的毛利也就3.14亿,在2024年的整体61.4毛利里占比仅5%。
为什么这个业务还存在呢,因为货主,特别是一些大公司,确实有开增值税发票的诉求,但是司机作为合同主体的话是开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开票需求和补贴政策催生出了很多开票平台。对于满帮来说,这部分用户有争取的价值,另一方面这种强介入的交易模式,用户体验更好,满帮通常会引导新用户使用,来获得更好的用户留存。
但是现在这个业务已经难以为继了。一方面国务院不允许地方政府搞这些增值税返还的事情了,各地的补贴在收缩。另一方面,交通运输部今年颁布了政策,不再允许货运平台作为合同主体了,要求回归到平台的定位。这个业务实际上已经不合规了,2025年7月因某子公司以“满帮”名义开具运输发票,被认定为 “变相承运”,满帮被罚款 230万元。
这个政策(除了不允许开票,还有一些合规事项)正在加速中小平台的推出,光是数据合规成本超5000万/年就会淘汰85%玩家,满帮的市占会进一步提高。
满帮一方面来提高服务费来抵消增值税补贴下降,一方面发票改由地方合作物流公司(如浙江满运供应链)开具。满帮预期这个业务从今年Q3开始收入会下降。
我的看法很简单,这个业务很畸形,会逐渐萎缩,估值的时候直接按照归零处理就行了。
如果排除掉这个业务(完全不影响盈利能力),满帮实际上是一个毛利率89%、经营利润率52%的顶级双边平台。
在2022年,满帮平台的订单成交率只有22%。我一度怀疑我看错了数据,因为滴滴的成交率一般在70%以上,22%是什么概念?平台基本上就是个接单平台,真实交易都发生在线下了,业务称切单。
为什么呢?因为满帮最开始的用户群,都是一帮中介。比如那些线下的物流园区,他们原来是在线下公告板子上写订单,现在发到线上去。他们一般发单量很大,会买满帮的1688元的高级套餐,但是非常挑剔,会多平台发单比价或者切单,也会线下找人,导致成交率很低。
所以对于满帮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中小用户(满帮称为直客),他们的完单率更高,更依赖平台。满帮最近几年一直在大规模获取中小商家,并设计相应的产品(比如688元、188元的会员套餐),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结构。直客订单占比一路走高,到2025Q2,直客订单的占比已经突破了53%,也带动平台整体成交率来到40.7%的历史高位。这个趋势还在进行,无论是直客订单占比还是成交率,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两个战略转变,正在推动整个平台的价值发生质变。
讲完定心的部分,再来定量看看。首先看下面这张图,满帮所在的道路运输市场在2020年的市场规模是6.2万亿,2025年应该大于7.2万亿了。满帮虽然也在尝试做城内的业务,但是主要收入都是城际业务。我也不期待能在城内业务(货拉拉63%的市占)上有多大的进展。所以这里我们主要看城际业务。
城际运输市场规模是5万亿(2020年),2025年大概5.6万亿。满帮2025年的GTV大概4800亿,城际运输的市占按照50%算,整个城际运输市场的线上化率=4800/0.5/56000=17%(vs 网约车的渗透率41%),满帮在招股书中曾说“预计到2025年(数字货运平台GTV)将达到整个道路运输市场的18%”,相差不多。在成本驱动下,这个渗透率还有数倍的增长空间。
那么这种市场空间有没有体现在公司的增长上呢?来看下公司增长情况。公司的收入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订单规模、订单货币化率、单均货币化金额。其中订单规模和MAU、完单率相关。
疫情之后,增速飙升,目前增速维持在23%左右,大概2年翻了一倍。从2023年开始满帮不再公布GTV了,订单均价从2020到2023分别是2,424元/单、2,044元/单、2,192元/单,有些波动但是不大,所以GTV的增长可以近视理解为订单规模的增长。
订单规模的这种增长是什么驱动的?主要和MAU、完单率相关。可以看到MAU在持续增长,大概2年涨了80%;成交率从20%出头到40%,大概2年翻了一倍
这里的订单货币化率指的是货主会员费和司机抽成,这里并不包含金融服务和委托订单的收入。货币化率从2023年Q1的69.3%上升到了2025Q2的86.7%,两年提升了25%。单均货币化金额从20.4元提升到了25.2元,两年提升了23.5%。
take rate(单均变现金额/单均价)从2023年Q1的1.02%提升到2025Q2的1.26%,两年提升了23.5%,这里假设单均价是2000元。
所以从2023Q1到2025Q2,毛利+130%,背后的驱动是:
—订单+100%,由MAU(+81%,175万→316万)、完单率(+45%,28%→40.7%)驱动。
—货币化率+25%,69.3%→86.7%
—单均变现金额+24%,20.4→25.2
然后在规模效应的驱动下,运营利润+590%,1.66亿(2023Q1)→12亿(2025Q1)。
这就是满帮过去2年增长的故事,由用户规模/订单规模、变现、规模效应组成。
再来展望下未来,增速按过去几年不做激进假设,四费和税率都按照保守估计。
1.订单增速维持20%+。假设满帮可以维持目前的用户增速和订单增速(考虑到目前行业的渗透率还很低),在20%+的水平上增长3年,【这个假设不激进】。
2.订单货币化率进一步提高到95%。现在正在从城市豁免改为按照订单豁免,可以理解为货币化的精细度提高了,按我的经验,做到86.7%→95%【这个假设不激进】
3.变现率进一步提到2.5%。管理层打算从1.3%提升到2.5%,也就是每单变现50元的水平。【这个变现率并不高】,因为传统司机线下找单的成本是:50公里+的空驶+二手商10%~15%的抽成+数天的等单时间。
4.假设增值服务维持28%的增速。在3年内维持最近两年28%左右的增速,3年后大概37亿收入。【这个不是很确定,但是影响不大】。
5.四费保持不变。最近几年四费(销售、管理、研发、应收贷款拨备)是下降趋势的,这里按照2025年的34亿的水平维持不变。【这里即使有些上涨也不太影响结论】。
假设这些事3年内做完,预计会员费+抽成的收入可以增长275%左右,大概206亿/年,加上增值服务的37亿,总计243亿/年。除货运经纪外收入的毛利率是89%,合计216亿毛利,减去四费34亿,营业利润是182亿,按照18%的税率(目前满帮的税率很低13%,这里激进一点按照正常水平算),净利润149亿,如果加上每年10亿的利息收入是157亿净利润。
整个公路货运大盘还在5%+的增速上,满帮作为市占最大的几乎唯一的第三方线上平台,3年后增速继续领先大盘应该问题不大。也就是说3年之后满帮维持10%的增速概率较高,按照现金流折现给15~20倍PE不算激进。算下来2355~3140亿的市值,相比当前的973亿有1~2倍的空间。
看今年我预计(税率都按18%来算)不含利息利润有43.5亿,包括利息有51.7亿。目前(市值-净现金)/净利润(不含利息)=18倍,市值/净利润(含利息)=18.3倍,都差不多。估值合理偏便宜。
从2023年开始持续回购,2023-2025年累计回购3,070万份ADS,总股本减少 4.1%。
2024年开始分红,并从2025年开始启动半年分红。2025年3月董事会决议通过《股东回报规划》,首次明确:“自2025年起,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的30%。”。
最近几年的股东回报合计:1.24亿美金(2023年)、1.9亿美金(2024年)、2.29亿美金(2025预计),按今年大概是1.68%。总体上,股东回报不错,且在越变越好。
评价管理层,首先资产负债表还是比较干净的,主要是现金和长短期投资(占总资产的74%),长期投资主要是定期存款。商誉有一些,主要是当初运满满和货车帮合并成了满帮,2021年之后没有过收购行为。
其次看财报,披露翔实,思路很清晰,做的事很扎实,我在看财报和电话会议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在滴滴写周报的感觉,很熟悉很亲切。
总结一下,满帮是一个商业模式A+级,股东回报B级的企业。现价买入有不错的回报。
简单讲下我的评价标准,商业模式A+级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的能力圈里,S级商业模式只有腾讯、meta、泡泡玛特,茅台也是但我不懂,再次一级就是A+级了。股东回报如果在30%左右是B级,50%以上是A级,80%以上是S级。等我看完足够多的公司,会专门写一篇讲我的投资理念和商业模式的文章,也就是《我的投资体系②-10年估值法》的上一篇,之前有人问为什么找不到①,是因为还没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