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想说爱你不容易 25年中报点评3

用户头像
steve94583
 · 上海  

持跟踪上海医药已经10多年啦,持股断断续续也有7-8年啦,且也是我唯一一家既持有A股,也持有H股的公司。其公司的报表也是我为数不多年年必看的报表之一。

2025年上半年,上药的业绩如何?我就来掰扯一下

如果从每股收益来看,公司上半年每股收益为1.2元,较24年0.79元,增长0.41元,增长51.9%,业绩相当好,但是如果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元/股)为0.57元,较24年0.73元,下滑0.16元,下滑21.9%。

25年上药做了什么操作,可以产生0.57元非经常性损益差异呢?主要是对和黄药业会计核算由合营企业权益法核算变更为按子公司核算而产生一次性特殊收益所致,公司于2025 年4 月25 日完成收购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10%股权的交割手续(收购价为10亿元)公司合计持有和黄药业股权比例从50%变更至60%,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公司对其会计核算由合营企业的权益法核算变更为按子公司核算。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合计产生了16.76亿投资收益,扣除上述事项等一次性特殊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仅为27.82 亿元。

很多小伙伴会问,公司只花了10亿元买了自己参股的公司10%的股份,咋一下子产生了将近17亿元的收益,有这等好事?

这个不得不提一下,会计记录的一些原则。自从2001年安然事件发生后,会计记录的原则就从原来原始成本法(按照当时的交易入账),逐步改成了公允价值法(按照报告期的实际价格)。由于公司从和黄制药(00013hk)持有上海和黄药业10%股权后,持股比例上升至60%,成为控股股东,可以合并报表。公司购买的价格可以作为最新的公允价格,这个价格更能反映收购公司的价值,公司原来持有50%的部分用原始成本计价就不合理啦。而这部分价差就作为利润入账啦。

小伙伴会想,这样的好事岂不是多多益善。任何交易都是有得有失的,这个利润增加是以商誉的增加为代价的。上海医药25年中期的商誉高达128.4亿元,较24年年底111.5亿元,增加17亿元,其增量的部分即为上海和黄股权增值的部分。1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的部分将商誉的结算方案改为每期进行减值的测试。这部分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以及对行业的判断,(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上海医药的审计报告关键事项段都会提及商誉的减值)而且一旦减值成立,其杀伤力会异常巨大。每年年报季,出现暴雷的公司,绝大多数拜他所赐。

关于这家上海和黄药业公司,也是一家有故事的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由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是上海首家中药合资企业,前身为1958年由雷允上、胡庆余、童涵春、蔡同德四家百年药店合并而成的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公司为中国中药协会、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旗下拥有74个产品,涵盖丸剂、片剂、注射剂等12大类剂型,"上药"牌注册商标及麝香保心丸、胆宁片、正气片、生脉注射液等系列现代中药产品。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好产品。

而合资方和记黄埔(中国)则是大名鼎鼎的李超人旗下的和黄医药,小伙伴或许要问?李超人拥有这样一个生金蛋的鸡,为啥要卖呢,上海医药为啥要买呢?

先说一下卖方,和黄医药的战略有所转变,即由原来中药和创新药齐头并进,逐渐all in创新药。同时,中药在这几年的医改中,其价格并没有向西药一样出现暴跌,价格还算比较稳定,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创新药的大力支持,李超人估计是中药的价格可能会迎来一波下降潮,所以趁着all in 创新药来实现变现。同时,平滑了创新药业绩不稳定的问题,从25年中报来看,其没有这笔4.77亿美元的收益,公司将仅能维持微利。而且和黄医药在这波创新药大涨行情中,表现平平。

而买方来说,上海医药花10亿元能活动6000万的投资收益,市盈率为15倍。价格确实也不贵,且上海和黄也是知根知底,不是和黄医药要转型创新药,这块资产也不一定会卖。同时成为和黄医药的控股股东后,也可以和旗下多个中药品牌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上药中药业务的可持续增长。(从中报披露的研发数据来看,有多个中药新药在研),

对于上海医药来工业部门说,2025年仍然是一个艰难转型之年,25年中期扣除上述交易后,其工业部门的收益将有正转负(工业部门的利润11.5亿元),这还是在研发费用减少1.5亿元情况下产生的。工业分部如何研发出更多新药,或者去寻找孵化更多小的创新类公司,并通过其巨大的商业体量来帮助其快速成长,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