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ta FY25Q2业绩会纪要

用户头像
美貌富婆爱上我
 · 上海  

转发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Arista FY25Q2收入22.05亿美元(YoY+40.5%),超市场预期。AI网络部署推动增长,后端目标7.5亿美元进展顺利。全年收入指引上调至25%,AI收入预计超15亿美元。竞争环境稳定,差异化优势显著。云与AI融合及企业园区需求强劲。Velo业务互补性强,拓展MSP模式。纵向扩展市场增量显著,以太网迁移趋势明确。主权AI潜力大但尚未贡献业绩。Jericho4平台技术领先,支撑分布式AI发展。

Q2FY25要点:

经营活动:

AI 中心由横向扩展的前端网络和纵向扩展的后端网络组成。

纵向扩展的后端网络由高带宽、低延迟的互连构成,这些互连将单个机架内的多个加速器紧密连接,形成一个具有工作负载并行性的统一计算系统。目前,该系统主要采用 NVlink 作为计算附加 I/O,但公司预计未来几年将转向以太网或 UALink 等开放标准。

横向扩展后端网络是专用的主干网络,用于跨机架互连 XPU,旨在实现高带宽和低延迟,从而高效地并行处理海量训练模型。InfiniBand 正在根据 2025 年 6 月发布的超级以太网联盟规范快速迁移到以太网。横向扩展前端将后端集群连接到外部云、计算资源、存储、广域网和数据中心互连,以处理数据提取、AI 编排以及叶脊网络拓扑中的云流量。

公司设定的7.5亿美元后端AI网络目标正在顺利推进,并将从三年前2022年几乎为0的收入规模增长到今年2025年的量产部署,后端AI对Arista来说意味着增量收入和增量市场份额。

财务表现:

收入:22.05亿美元(YoY+40.5%,QoQ+10%),指引区间为21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1.05亿美元;

GAAP毛利率65.2%(YoY+0.3pct,QoQ+1.5pcts);

Non-GAAP毛利率65.6%(YoY+0.2pct,QoQ+1.5pcts);

GAAP净利润8.89亿美元(YoY+34%,QoQ+9.3%);

Non-GAAP净利润9.24亿美元(YoY+37%,QoQ+11.8%),市场预期为8.31亿美元。

收入构成——按业务:

产品:营收18.77亿美元(YoY+32%,QoQ+10.9%),毛利率62%;

服务:营收3.28亿美元(YoY+23%,QoQ+5.0%),毛利率82%。

Q3FY25业绩展望:

收入预计为22.5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1.21亿美元;

Non-GAAP毛利率为64%;

Non-GAAP经营利润率为47%。

2025年的年增长率从17%提高到25%;其中,预计到2025年,AI网络总收入将超过15亿美元

Q&A Q:如何看待当前竞争环境及公司差异化优势? A:公司所处的行业一直充满竞争,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存在如CISCO或其他特定网络供应商等竞争对手。

公司始终承认NVIDIA在InfiniBand及与GPU捆绑方面的参与,并也认可白盒设备的共存。从公司角度来看,竞争环境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仍是以往的态势,只是近期外界讨论声量有所增加。

公司理解部分客户在不同年份或季度的表现波动,这是市场对公司在Meta份额有比较多讨论的原因。但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和差异化,无论是在平台性能还是功能层面,均保持强劲优势。此外,公司在客户关系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

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没有变化,创新也未停滞,公司将通过实际表现回应外界的质疑。

公司提到云业务表现出色,是否部分源于前端升级速度超出预期,还是后端需求强于预期? A:公司认为当前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部署正在趋于平衡,此前市场曾担心云支出有所放缓,更多关注点转向GPU集群规模。如今情况已发生变化,AI部署带来的流量模式与传统云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流量多样性、分布、精度、持续时间、大小和强度等,这些变化对前端云也产生了压力。

因此,公司未来将更关注云与AI融合后的整体拓扑结构,而非仅限于本地GPU连接。此外,AI集群建设成本高昂,企业通常会充分利用其资源,拓展至其他云环境。因此,近期增长中,除Velo外,云与AI以及企业园区业务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Q:Velo与公司传统的直销模式如何适配?是否计划通过Velo加强与MSP的合作?能否进一步说明?

A:公司与Velo在两个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一方面,它填补了企业园区产品组合中分布式分支的空白,使公司能够通过传统的Arista渠道引入Velo的技术。这为公司提供了向现有园区客户交叉销售SD-WAN的机会。

另一方面,Velo拥有强大的MSP(管理服务提供商)模式,公司正在积极拥抱这一模式,不仅为了延续Velo的成功,更是为了将这一模式应用于整个Arista产品组合,借助Velo的知识产权提升合作伙伴的业务运营能力,并将MSP模式推广至Arista的所有产品线。

Q:请说明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的区别,以及在扩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流量模式是否更可预测、更容易管理?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这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差异化机会,还是为白盒设备提供更多空间?

A:扩展是一种新的、独特的需求,随着人们构建越来越多的AI机架时变得尤为重要。当客户构建AI机架并希望在有限的功率下提升单个机架或集群的吞吐量和性能时,通常需要一种非常简单的互连方式。过去这种互连通常是PCIe Express或CXL,而现在越来越多采用NVIDIA的vLink技术,可以将XPU插槽中的系统板整合到IO中。这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而更像是后端到后端的IO连接。

公司认为scale up networks将是一个增量新市场,目前该市场主要位于计算网络架构内部,而公司尚未参与其中,但公司对博通发起的scale up Ethernet标准表示高度认可,并认为以太网作为传输协议将对公司和博通带来显著优势,任何一点份额增长对于公司而言都是增量机会。

此外,公司预计UA link作为一种新规范也将出现,并可能在以太网基础架构之上运行。

目前“scale up”市场仍以专有NVLink为主,公司认为从InfiniBand向以太网的迁移将在三到五年内发生,预计在“scale up”领域也将出现类似趋势。

Q:公司为何将全年增长指引从17%上调至25%?具体哪些市场或业务方向推动了这一变化?此外,公司是否认为这种更高增长具有持续性?

A:随着规模扩大,保持高增长的难度也在增加,但公司一直坚信可以实现中等两位数的复合年增长率,并希望未来多年能够持续保持这一水平。

年初给出指引时,管理层看到的是大量活动,但缺乏明确的订单确认,而到了八月,这种活动已转化为三大业务板块的订单确认。

在企业园区领域,公司表现尤为强劲,需求达到历史新高,虽然仍需等待产品交付周期,但这是公司近年来感受到的最强劲需求。公司目标市场总规模达250亿至300亿美元,并将在有线无线、物联网、细分市场、安全及零信任、零接触配置等方面获得认可,这一趋势在本年度上半年已显现。

其次,在人工智能领域,尽管失去了一位重要客户,但第五位客户仍然非常重要,且也极远超预期。公司仍有信心达到后端收入7.5亿美元的目标,全年AI收入有望超过15亿美元。尽管失去一位客户,但公司在四大主要客户中的业务活动依然活跃,同时企业级客户甚至一些新兴云服务提供商也开始出现,虽然当前规模较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第三,公司注意到云计算本身也带来了增长动力,随着对网络后端性能、带宽和容量的压力不断增大,最终需要对前端云进行升级。因此,公司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客户从100G向400G甚至800G迁移,这一趋势对公司业务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公司对本年度增长的预期。

请简要说明递延收入或订单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是否对业绩指引的上调有贡献?

A:公司递延收入的增长主要由新产品和新用例推动,特别是人工智能相关应用。这些增长反映了客户对长期解决方案的需求,部分订单周期为12至24个月。递延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整体财务表现,但其波动性也受到订单规模的影响,公司不会根据递延收入情况提供指引。

2025年的情况与以往有所不同,在云计算方面,存在大量被推迟的项目,尽管这些工作不会立即落地,但最终会得到兑现。

此外,也有很多新的项目,涉及到新GPU的实验,包括GPU数量、位置、分布以及流量模式的变化,客户也在不断尝试新的GPU,每18个月更新一次。公司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并关注性能、高可用性以及自动化和可视化。这些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度,且多为在现有系统上进行的改进。

因此,部分工作已持续一段时间,预计今年甚至明年仍将继续,这些被延迟的项目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Q:关于2026年达到100亿美元营收的目标,公司目前的信心如何?有哪些因素可能推动该目标实现甚至超越? A:2026年将是重要的一年,公司将在分析师日公布更详细的计划,目前不会披露具体的展望,但AI肯定是主要原因,公司计划在2026年实现100亿美元营收,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目标。

Q:能否说明客户贡献结构是否有变化? A:目前最大客户的支出增长显著,可以确认前两大客户的集中度可能达到10%以上。

今年AI巨头和云计算巨头预估将占收入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许许多多客户构成的。

Q:Tomahawk 6延期的影响?

A:Tomahawk 6已经在实验室里了,明年新产品会推出。

Q:客户对不同产品形态的偏好? A:就正如汽车一样,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一些白牌汽车,但最终消费者还是会支付额外的价值。

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是公司价值和效率的共同体现,公司始终以正确的方式构建解决方案,并且始终保持高效。很难找到其他公司达到同等的效率,因此这并不是回答白牌与否的讨论,而是能否提供经济效率的问题。

未来公司的产品一定还会和白牌共同存在,始终会有一部分客户认同公司的价值和效率,客户也可以自己买便宜的设备回来安装,但就需要数百名工程师赖运维,而Arista只需要很少的团队来达到这点。

Q:VeloCloud业务发展方向及SASE模式的方向?

A:此外,公司注意到SD-WAN市场出现了分叉趋势。一方面,是单纯的网络安全需求,如加密、网络隔离和防火墙功能,公司可以满足;另一方面,则是更复杂的云安全需求,例如Zscaler或Palo Alto提供的解决方案,公司会与最佳选择的合作伙伴协作,不会试图成为自身不具备的能力。公司对分支基础设施的安全支持非常重视,其分支架构将作为SASE安全广域网的基础,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

SD-WAN不仅是SASE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分支网络的解决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办公场所、零售店和图书馆等成为分支机构,公司需要为这些场景提供类似校园网络的微型解决方案,在这个情况下,VeoCloud将与公司的网络产品协同,发挥价值。

公司对这一发展路径充满信心,并将在部分领域选择合作,在另一些领域则加强自身集成能力。

公司对蓝盒模式的看法?

A:蓝盒产品仍然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内预计将逐步演进。

目前公司仍处于高速AI发展的阶段,因此相关能力尚未得到完全的构建,公司计划通过与白盒产品的互补和共存,提供蓝盒产品,可作为升级或更坚固的白盒产品进行交付。

Q:管理层提到即使第五个客户缺席,公司仍有望实现7.5亿美元的AI后端目标。这主要是由于现有顶级客户的集群规模扩大,还是部署时间有所调整?另外,此前提到的第四位客户进展较慢,目前情况如何?

A:目前已有两家客户接近或达到10万块GPU的规模,第三家客户也可能在近期达到该目标,而第四家客户起步较晚,预计将在明年达到该水平。此外,公司还拥有25至30家企业及Neo Cloud客户,虽然单个客户规模不大,但整体贡献显著,有助于弥补第五家客户的缺失和第四家客户的进度缓慢。

公司相信,随着这些客户逐步推进,将能够实现超过7.5亿美元的目标。具体表现将取决于实际交付情况。

此外,公司不再仅以GPU数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更关注本地化部署、分布式架构、多租户优化、集体库支持以及系统韧性等因素,当前项目复杂度已远超单纯依赖GPU数量的阶段。

Q:公司如何看待主权AI领域的潜在机会?该领域是否已对当前业务产生影响?未来是否会成为重要的增长驱动因素?

A:公司认为主权AI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但目前尚未对当前业绩产生直接影响。

公司此前曾有一家主权客户未能达成合作,因此公司并未将主权AI纳入今年的业绩预期。不过,公司仍对该领域保持信心,认为未来几年可能会有更多发展机会。

目前,公司正在与一家主权AI云平台合作,该项目可能在2026年产生影响,并且是基于非英伟达平台构建的。该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公司持谨慎乐观态度。

Q: Scale-Up 以太网TAM 产生增量作用? A:目前尚不清楚。仅从端口密度和设备数量来看,机架内部与外部的比例大约是8:1或10:1。但从成本上看,差距并不大,公司会在9月份提供更详细的测算。

Q:NeoCloud的市场机会?是否会有后端的机会?

A:Neocloud基本上是后端和前端的组合,因此答案是肯定的。

Q:公司如何评价Jericho4平台的scale out能力?公司在分布式AI方面的技术定位和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A:这正是公司的核心优势所在,Arista是领先的scale out平台,7800等旗舰平台充分利用了虚拟输出队列、拥塞控制、边缘队列、缓冲等技术,这些功能在行业内尚无其他厂商能够实现。此外,该平台在广域网路由方面也表现出色。

因此,该产品是公司大规模运营中后端和前端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核心工具使用。目前,公司在400G技术上已取得进展,并成功与Jericho4合作,公司期待未来推出800G产品,并继续在其他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公司预计R1、R2、R3系列将逐步演进至R4,在保持软件和平台架构一致性的前提下持续优化。

$Arista Networks(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