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印度一直把中国当做假想敌。当中国在光伏、锂电领域坐稳全球头把交椅时,印度看着自家频繁停电的电网、几乎空白的锂电产能,心里总憋着一股劲,要“超美赶中”。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印度想把新能源当成“翻身仗”来打,但三哥心里门儿清,中国已把光伏卷到了极致,要搞新能源,当前的锂电才是绕不开的核心——不管是电动车还是储能,都得靠锂电池撑场面。
所以,印度喊着“新能源装机500GW”的口号,一边对着中国“既防备又依赖”,防的是锂电池成品“低价倾销”,对中国锂电池成品征收22%的高关税,把中国电池挡在门外;但对锂电生产设备却网开一面,试图借锂电设备“东风”,搭起“印度国产”新能源产能框架,上演一场“弯道超车”的戏码。
可尴尬的是,印度本土锂电产业链几乎是“零基础”:既造不出高精度的涂布机、卷绕机,也凑不齐完整的正负极材料产线,想要快速落地GWh级电池工厂,只能盯着中国的锂电设备商。
在宏观政策上,印度政府设定2030年目标(电动车渗透率30%+),推出 FAME-II(补贴约12亿美元)、 PLI计划(锂电池生产激励2600亿卢比)及进口关税调整等。通过给采购设备的本土企业发补贴,要求企业5年内实现60%本土化率(谁说这不算“印度国产”呢?),推动企业快速建设 中试线(单线投资约500万美元)和 量产线(1GWh产线约1.2亿美元),掀起了一股锂电池产业链投资热潮。
印度计划,到2030年锂电池产能达100GWh(2023年仅5GWh),吸引 Reliance(投资60亿美元建50GWh工厂)、 Adani Group(与以色列合作研发固态电池)等巨头入局。建成 5个电池超级工厂(平均产能20GWh),配套正极材料(如Epsilon Advanced Materials投资9亿美元建LFP正极厂)、负极本地化(石墨进口替代)。
在印度,锂电时代浪潮滚滚,行业发展如火如荼,这一波,中国锂电设备商或成最大赢家。
众所周知,印度一向是外商投资的“百慕大”。今天能把你哄进来,明天就能把你吃干抹净,小米、福特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儿。
不过,这坑的都是消费企业,形成了一种“不能投资印度”的固有印象(即“信息差”),对于锂电设备产线总包商来说,这不算问题。
20年前,老欧老美卖中国先进设备,派个外籍工程师驻厂,从上飞机开始,吃喝拉撒睡都得算钱;今天我们锂电设备厂商出海,“卖设备+卖技术服务”,也能享受这同样的待遇了。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上演中印锂电新时代“契约精神”。毕竟,不给钱的话,产线给你也没这技术哇,玩不转,就不怕你卸磨杀驴。
对中国锂电设备商来说,印度市场确实是块“新蛋糕”。国内锂电产能过剩,设备订单增速放缓,而印度刚起步的锂电产业,正好成了新的增长点。
在新能源设备领域,从2023年,不少“头铁”厂商开始“下海”,想尝尝“印度螃蟹”鲜不鲜。
2023年,先导智能助力印度瓦雷能源搭建2.5GW TOPCon电池产能,订单暴涨300%;赢合科技成为印度头部车企5GWh产线的“独家设备供应商”;星星充电也借着印度储能市场的东风,签下近1GWh的储能订单。
2025年3月, 软控股份宣布,旗下浙江软控拿下印度信实集团(就是前面提到的Reliance)的印度新能源市场“单体最大订单”,到底有多大?后面分析一下。(信实是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世界500强,业务覆盖能源、石化、电信、零售等多个领域,是印度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那么,有了锂电设备厂商的帮助,印度真能弯道超车?恐怕不行。
印度发展至今,“科技树”都点在了IT上,中国则老老实实打怪,升级“工程技术”。所以,就算买了中国设备,印度也没能力消化核心技术,更别说自主研发了。产业链“处处掉链”,锂电原材料产能严重依赖进口,成本降不下来,产品最终也只能在印度本土内卷。
说到底,印度想靠锂电设备追上中国,更像一场“意淫”;但这场“意淫”却实实在在给了中国设备商订单,尤其是软控股份,堪称最大赢家。
更关键的是,软控卖的是“定制化设备+技术服务”,印度短期内离不开它的维护和升级支持,就算未来印度本土设备商起来了,软控也能靠技术迭代继续赚“升级钱”。
但勇敢涌入印度的中国人,的确是做大了印度新能源蛋糕。2025年,印度新能源车销量将突破600万辆,锂电池需求达25GWh(CAGR 90%)。比中国还多的人口,注定了未来电动车和储能需求潜力大,市场空间够广。
印度有“梦”,在中国设备商愿意合作的基础上,能快速补齐产能短板;但想“超车”中国,还差着好几个技术代差。而对软控股份这类中国设备商来说,恰好吃得盆满钵满。
面对印度市场这个 “第二增长曲线”,诸位最好坐下来谈一谈:如何瓜分好这块蛋糕。
毕竟打来打去,都是自家人。咱就赚一点“技术时差+代差”的钱,不寒碜,就不要互相内卷了,好不好?
现在知道为什么今年国家提出“反内卷”了吧,因为中国的工程师太牛了,今年大牛市是工程师牛市,当中国制造到了火候,只有“出海”,这才是主线~(这里cue一下$上海电力(SH600021)$ ,刚卖飞)。
到了吹票环节,很多人就喜欢比大小,男人真幼稚啊!
拿宏工科技来说(当前市值120亿):
看看增速吧,2020 年至 2023 年,宏工科技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从 3.3 亿元增长至 31.98 亿元,净利润从 0.66 亿元增长至 3.15 亿元。 2024 年业绩下滑明显,营业收入20亿、净利润2.08亿,均同比下滑34%。
浙江软控在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5.55亿元、6.71亿元;净利润分别是3,220.27万元、7,400.41万元、6,445.05万元。
从市场布局来看,宏工科技在全球市场多点开花,而浙江软控则在印度市场异军突起,双方各有千秋。
借着印度市场的增量,2025年上半年,浙江软控的锂电设备订单暴涨至14-15亿元(3月份公司公告估计为12.08亿元,实际高于预期,其中印度信实和宁德时代差不多,订单占比约 30%-40%,对应金额估计都为 5-6 亿元),2024年全年仅为6.76亿元。国外营收占比突破31%,成功把国内过剩的设备产能转化为海外利润。2025年,浙江软控在印度市场呈现营收、净利双爆增态势,净利润率有望上涨5%左右。
在锂电池产能总投资成本中,设备投资占比约为25%~30%左右,如果按照国内1GWh的设备投资1.5~2.2亿左右来算,仅来自信实的50GWh产能,就将带来75~100亿人民币产线订单;按照信实投资60亿美元建50GWh工厂,设备投资约为15~18亿美元,也是100~120亿人民币订单;至2030年,信实计划将建成100GWh产能。
预计收入将在 2025 年下半年至 2030 年逐步确认,若按订单金额 75~100 亿元、毛利率 22%-25% 估算,可至少为公司贡献 15 亿元毛利(此业务2025年即可对标宏工科技,当前软控股份市值仅为90亿元)。
当然,印度市场新能源玩家不止信实一家,卖方也不止软控一家,这就看大家的本事了。如果印度真能在 2030 年实现新能源装机 500GW,那这个市场是1000亿,保守估计,软控至少能拿下20-30%。
消息面也是站上了风口。
2025年3月,浙江软控成功中标国内某知名固态电池企业的极片段产线整包及整线技术服务项目,涵盖了粉溶浆系统、匀浆主机以及涂辊分系统等多个关键系统,标志着公司在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
公司大方表示,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的固态电池装备研发在持续推进中,已与个别客户签订订单。
软控股份作为橡胶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覆盖轮胎生产 80% 的核心环节,是国内唯一能提供全流程智能化装备的企业,2023 年全球市场份额达 16.2%,市场地位稳固,2025-2027 年海外在建 / 规划产能超亿条,软控股份作为设备供应商,订单高速增长。
且公司通过子公司益凯新材料独家拥有 “连续液相混炼技术” 的全球使用权,其生产的 EVEC 胶(液体黄金,主供赛轮轮胎)打破传统轮胎 “魔鬼三角” 难题,性能比肩国际一线品牌,已应用于轮胎、空气弹簧等领域,且产能不断扩张。
9月2日,浙江软控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软控股份占股60.00%,系控股股东。由此进入公众视野,也再度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故为诸君挖掘之。
$软控股份(SZ002073)$ 集橡胶设备业务高速增长、锂电设备、固态电池设备、中国智造出海概念于一体,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当前还从未被大规模炒作过,技术上处于底部,极容易发生共振。
当前市值仅为90亿元,作为卖铲子厂商,估值还未完全反映其作为橡胶设备厂商的价值。而作为锂电设备和固态电池设备厂商,还未被市场发现,等于白送。
风险提示:印度市场订单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大等风险,请自主识别判断,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雪球:sere1n-著名反指ing)@初善君 @低位掘金客 @主线龙 @先版后龙 @杭州新城路 @在看什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