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戈壁深处,一桶铀溶液的诞生让中国核工业挺直了腰杆。
键盘轻敲,千里之外的鄂尔多斯铀矿悄然启动开采程序。屏幕前工程师按下回车键,地下矿藏中的铀元素便沿着预设路径流动、富集。两天前,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正式产出第一桶铀产品,这一刻被永久载入中国核工业史册。
从2024年7月12日开工到2025年7月12日出铀,国铀一号以365天的建设速度刷新国内天然铀产能纪录。这个我国产能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基地,首次实现了“鼠标一点,铀从地来”的智能采矿图景。
铀矿开采曾是制约中国核工业发展的痛点。传统开采模式面临效率低、污染高、成本高的三重困境,而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地质条件复杂,常规技术难以攻克。
国铀一号的突破性在于它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级难题: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低品位高渗透矿床、溶浸流场再造。项目采用的二氧化碳-氧气地浸技术堪称矿业界的“微创手术”——每年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污染降低90%以上,成本直降40%。
中核首席科学家苏学斌总结的五大技术革新中,最具颠覆性的是“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这套独创系统实现三大突破:定向成井工艺令资源回收率提升2倍;数字建井技术使浸出效率翻番;智能分析系统可预测地下铀溶液流向。
更震撼的是项目首创的远程智能管控。中核建成了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将传统生产模式升级为“千里之外,一键采铀”的远程管控新模式。自控人员可精简一半以上,真正实现了矿山“无人化”运行。
中国铀矿开发格局正经历历史性转变。过去我国铀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南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而近20年北方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我国发布十大铀矿找矿成果,预测北方砂岩型铀矿资源量超过280万吨。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堪称“中国铀都”的北迁。
这些北方铀矿长期被视为“呆矿”——品位低、埋藏深、开采难,传统技术难以经济开发。国铀一号的成功将这些“呆矿”变为可开发利用的宝藏。
中核铀业董事长袁旭直言:“国铀一号将盘活北方盆地数十万吨复杂砂岩型铀资源,显著提升我国核电燃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项目构建的“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建井+可视化高效浸出”精准高效新模式,为开发这些难利用资源提供了技术钥匙。随着示范工程的成功,北方盆地数十万吨曾被认定无法开采的铀资源将重获新生。
国铀一号投产恰逢全球核能复兴关键期。目前中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规模全球第一,对铀资源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天然铀作为核工业的“口粮”,其自主保障直接关系能源安全。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最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铀一号的突破让中国核电燃料自给率突破80%的关键节点指日可待。
中核集团已将国铀一号定位为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的重大实践成果。该技术将全面推广到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我国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支撑建成一批千吨级铀矿大基地。
项目带来的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
资源保障:铀矿开采成本降低40%,大幅提升经济性
开发效率:建设周期从传统3-5年压缩至1年,创世界纪录
环保效益:污染降低90%,实现绿色开采
随着技术推广,中国核电发展将彻底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
国铀一号的横空出世正引发全球铀矿产业格局重构。当西方国家仍深陷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铀矿开采模式时,中国首创的绿色智能开采模式已实现代际超越。
中核集团已明确表示,“国铀一号技术将‘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铀矿山”。这一战略极具商业智慧——项目采用的二氧化碳中和与数字采矿结合路线,完美契合资源国的碳减排要求。
哈萨克斯坦等铀资源大国已对这一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强调,作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浸采铀技术,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借鉴。
这种“技术+环保”的双重优势,直击欧美传统矿业巨头的软肋。国铀一号展示的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新型工业文明范式:
绿色:每年消耗3万吨CO₂,变废为宝
智能:“鼠标采矿”颠覆传统人力密集型模式
高效:浸出效率翻倍,资源回收率倍增
中国铀矿技术正从“跟跑”转向“领跑”,全球铀矿开采规则将被重新书写。
铀矿开采史上,中国首次从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当中核集团宣布该技术将“走出国门”时,全球铀资源版图重构的序幕已然拉开。这桶铀溶液的价值远超其物质形态——它承载着一个核能大国破解资源困局的智慧,更预示着中国将从铀资源进口国跃升为全球矿业技术输出国。
$中核科技(SZ000777)$ $中核国际(02302)$ $中国核建(SH601611)$ #贵金属板块大涨,黄金、白银股集体走强# #雪球调研团# #雪球星计划#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上市公司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