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斯克的SpaceX用火箭改写航天史时,中国正在能源领域酝酿一场更宏大的颠覆——7月22日,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横空出世,背后站着中核集团、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国家队"巨头。这场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批复的能源革命,正在用"三步走"战略撕开万亿级市场缺口。
百亿资本围猎"终极能源"
注册资本金150亿的豪华配置,让这家新央企甫一诞生就站上全球聚变赛道C位。中核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并不令人意外——这家手握"华龙一号"的核工业霸主,早已在成都建成我国首个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更值得玩味的是股东名单里的上海联和投资、电气装备集团等地方国资,暴露出上海打造"聚变硅谷"的野心。
市场嗅觉最敏锐的资本早已闻风而动。中广核技(000881.SZ)年初斥资5亿设立聚变研究院,科创板企业联创光电(600363.SH)的超导磁体技术已用于EAST装置。就连民营资本也通过新奥集团等玩家悄然布局,红杉中国更是在2023年就押注了能量奇点等初创企业。这种"国家队+产业资本+风投"的复合生态,恰是十年前光伏产业爆发的前奏。
商业化"三步走"暗藏技术豪赌
公司披露的"聚变-裂变混合堆→示范堆→商用堆"路线图,实则是场高风险的技术闯关。目前全球进展最快的ITER项目(中国参与度超9%)要到2035年才能验证发电可行性,而中核集团在2023年已实现HL-2M装置1.5亿℃运行,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的10倍。
最可能率先突破的是混合堆路线——用聚变中子轰击铀238产生裂变能。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麒麟一号"设计已通过评审,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能规避纯聚变的技术瓶颈,又能消化我国过剩的核燃料产能。但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超导磁体技术,西部超导(688122.SH)的铌钛合金线材已实现进口替代,这或是资本近期狂炒超导概念的深层逻辑。
上海为何成为"东方卡达拉舍"?
从特斯拉超级工厂到商用大飞机,上海向来是高端制造的试验场。此次牵头组建"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实质是在复制法国ITER组织模式——以上海电气(601727.SH)的极端制造能力为底座,整合中科院合肥所的基础研究、中核集团的工程转化优势。临港新片区规划的聚变产业园,更暴露了打造"设备-材料-设计"全产业链的野心。
一个被忽视的信号是,上海同步启动了首期50亿元的"聚变引导基金"。参照光伏产业规律,当地方政府开始用真金白银下场时,往往意味着技术路线已通过验证期。张江实验室最新建成的MECST装置,或许就是留给市场的彩蛋——这个号称"比EAST更紧凑"的球形托卡马克,可能藏着商业化破局的关键钥匙。
二级市场的"聚变映射"逻辑
尽管真正的聚变股尚未上市,但聪明资金早已开始布局关联赛道。除了前文提及的超导材料企业,核电设备商江苏神通(002438.SZ)的真空阀门已用于EAST装置,安泰科技(000969.SZ)的偏滤器材料供货ITER项目。更隐蔽的是激光产业链,炬光科技(688167.SH)的高功率激光器正是惯性约束聚变的核心部件。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部分概念股估值已透支十年成长空间。参照光伏发展史,2008年第一轮泡沫破灭时龙头股跌幅超80%。真正的赢家可能藏在两类企业:一类是像中广核技这样能承接国家专项的"亲儿子",另一类则是掌握像高温超导带材这种"卡脖子"技术的隐形冠军。当资本狂欢遇上科学长征,我们需要用望远镜看技术,用显微镜看财报。
这场能源革命的终局或许如中科院院士万元熙所言:"谁先掌握聚变商业发电,谁就拿到下一个文明的入场券。"在石油美元霸权摇摇欲坠的今天,150亿注册资本背后的战略意图,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