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看准 BOSS直聘 之后的几点观察

用户头像
迦叶仙人
 · 安徽  

(一)缘起:单纯从求职者视角出发确实很难发现公司价值

之前也用过一些招聘软件,从求职者视角对于拉勾、$BOSS直聘-W(02076)$ 这些平台的差异性感知并不强,就是投简历→等电话通知面试,可能是太久没找工作了,好几次看到 BOSS 之后都没深入了解,因为既没进港股通,估值也不便宜。

直到前几天有朋友有招聘需求, ta 第一印象就是用 boss 直聘(雇主侧的品牌心智🈶️),而且发布了三个职位,结果同一时间就只有一个职位有曝光,另外 2 个岗位命中“竞招”,想同时曝光需要道具卡之类的付费工具。(商业化能力🈶️)对于急着招聘的企业来说,付费意愿会很强。这一下就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

(二)行业:在线招聘还真是个高速增长的蓝海赛道

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这几年仍然在 10%-20% 的中高速增长中,招聘服务一年大约 4 千亿到 5 千亿的盘子,其中 24-26 年线上招聘占比大约 50% 上下, 年增速接近 30%。确实是个好赛道。

那为什么在线招聘行业的增速会有 30% 这么高?

下面这段详谈里的采访很能说明问题,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不可逆,则企业招聘难度和成本上升(尤其是中小企业), 招聘市场从买方市场变卖方市场直接利好 Boss 直聘这类在线招聘服务商。

(三)企业:看完详谈对赵鹏的采访,很欣赏创始人和这家企业

创始人我要是一级市场投资人遇到这样的创业者我也投

赵鹏,是北大法律系毕业,毕业之后做了公务员升到处长之后,因为上升空间小和经济压力选择进入企业(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最后在零几年选择了互联网。在智联做过几年,从公关经理做到 CEO,中间还做过市场和销售。中间还做过投资人、创业做过团购网站,40 多岁出来创业做了 Boss 直聘。这个经历没的说,要勇敢有勇敢,要判断有判断,要眼光有眼光,要结果有结果。

企业经历过波折,但已步入正轨,欣欣向荣

大概看下年营收和利润,在行业 30% 的增速下,只要公司经营不出大问题,利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何况创始人还这么让人放心。

2018 年以后公司的商业模式摸索出来之后,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赵鹏刚创业做 boss 的时候还不断被人挑战,需要 dollar by dollar 解释要怎么赚钱,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真要说公司的问题和挑战可能就是 17 年传销组织那个事,以及 20 年前后 app 停止新用户注册那段时间对公司挑战比较大。之后公司的雪球还是正常滚起来了,且半径越来越大。

在财务数据之外,国庆假期看完了详谈对谈赵鹏的那本书。从创始人的思考和表达框架来看,属于顶尖高手级别,恰好我工作就是互联网运营相关,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简直可以用愉悦来形容。有这样的人掌舵,如果我是股东会十分放心。

(强烈推荐对公司感兴趣的同学都去看看这本小书!)

(四)竞对:Boss 重构了招聘行业的商业模式,把钱挣了,站着!

Boss 的直聘模式以推荐为基础,做人和人的匹配,基于算法的推荐效率会比搜索模式要好,可以极大激发长尾招聘者和求职者的价值。不然可能就像赵鹏在采访里说的,可能 90% 的求职者都盯着那 10% 的企业,导致后面的招聘方没有简历可收,后面的求职者频繁被前 10% 的企业拒绝(基于搜索的模式这个情况会更明显)。但最终的情况可能还是 90% 的人落在 90% 的企业里,所以基于算法和产品的价值会显得更重要。

但这点对于我而言,可能感知不是很明显,可能我是属于那前 10% 的求职者。不需要投那么多简历,而且工作 3-5 年以后,找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微信找了。

这是我之前的认知盲区,也导致我一直没发现 Boss 直聘对于中小企业和那 90% 的求职者的价值。

不过现在发现有点晚了,因为 boss 已经不便宜了,40 倍的 PE。不过发现了优秀的公司和创始人、好的赛道还是开心的。

赛道里其他公司详细的情况我就没继续了解了,基本都是 PC 时代的搜索+广告逻辑迁移到移动端,可能最近也加了一些推荐的逻辑,不过兴趣不大,就不继续研究了。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与,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