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系列】大A要切换风格,小心你被收割!

用户头像
概念爱好者
 · 上海  

涨我是晓得的,但是涨成这样,还是有点出乎意料,当然这就是牛市的氛围,那么眼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行情会不会切换分割呢?本篇将从三方面给大家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另外本文最后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不要忘记。

一,雅下究竟有多猛?

关于雅下水电,我迄今为止听到最猛的就是,有人说94年三峡开工,此后A股迎来牛市,这一次肯定是牛市,实际上老股民都知道95年没有牛市,只有5月17日暂停国债交易,引发的大量债市资金入市,导致三天短暂牛市,此后伴随着新股重启,股市又重新下跌,真正的行情是要到96年年初了。

还有人说这次总投资远超三峡,肯定很厉害,但是也不要忘记如今物价和20年前也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更何况雅下水电站年均投入也就是1200亿,什么概念?相当于鼎盛时期碧桂园或恒大地产年均建设投入的1/5左右,所以你说大基建要成为这轮牛市的中流砥柱,我是不相信的,过去20年可以说是房地产的鼎盛时期,要超过太难了……

所以,就像我说的,承接反内卷,雅下会成为阶段性的热点,可绝对支撑不起大牛市,这个逻辑缺乏足够大的想象空间。A股是牛市,但是和雅下没关系,要想激活内需,激活消费,必须要让有钱人敢于投资,普通人敢于消费,前者缺渠道,后者缺信心,两者一合计,股市就是最好的载体,所以股市一定会好,这是核心。

就像当年的雄安概念,市场一度分为雄安股和其他股,参与没问题,关键是你要想清楚你是做题材的还是做长线的,搞不清楚就进场,那早晚挨打!

二,牛市最大的坑

牛市最坑人的地方就是你觉得踏空了,一旦你觉得踏空,你就会丧失理智,实话实说,踏空太难受,比套牢还难受,所以以前有人说,买就是满仓,套牢就是死心了。

那么是不是不折腾就能赚钱呢?关于这个话题,我也反复说过,不可能,不折腾的结果就是你很有可能会踏空,因为很难熬,别人涨的时候你不涨,或者轮到你的时候涨得不如别人多,你都会很难受很难受,这种折磨不是谁都可以扛过来的。

还记得去年“9.24”行情不?上证指数看似平稳,但个股表现天差地别。近4000家个股上涨,可不少股民因选错赛道,遭遇“满仓踏空”的尴尬。牛市有一万种方法让你下车。

所以,我最近反复说,牛市你得会选,选的不对,就是白忙!

三,牛市如何选?

很多人对于找一只好股票感到苦恼,觉得很难,但实际这是因为你入手的角度有问题,或者说趋同了,其实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好股票都有一个前提,成本可控。就算是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典范,巴菲特也很注重控制成本,在他2023年的股东信中就谈到了这一点,7年13亿买了4亿股,折合每股成本是3.25元美元,而从1988年到1994年的7年间,可口可乐公司股价最低是35美元,即便可口可乐早已不是市场中最令人激动的股票,但是凭借着过人的成本优势,巴菲特依旧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可不要在拿什么价值投资来说事,就算是价值投资也不妨碍控制成本,任何一个机构投资者,它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持仓成本是否安全,而多数普通投资者考虑的是什么?是能盈利多少,之所以每次都是我差口气就要赚钱了,不就是你对成本没概念吗!

那么机构的成本如何才能看出来呢?机构成本很难看出来,但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行为是机构在做成本,显然就是在某个狭窄区间内反复震荡,只要找出这个区间,那么机构的成本区域大致就知道了,于是乎也就不难把握机会了。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用传统方法自然是很难识别,但是我们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看下面的个股:

这是「四方科技」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和传统的走势图相比,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同时为了大家关注交易行为,我特意把K线涨跌给隐藏了。

这只股票是2024年「9.24」行情中很有故事的一只,9月底到10月份涨幅超过40%,而整个10月涨幅比他好的不到200家,算是表现不错的吧,而且这只股票在当时流动性泛滥,炒小炒差的氛围中,绝对属于特立独行的那一类。毕竟这是一只典型的白马股,业绩增速始终在10%以上,市盈率还不到20倍,咱不谈成长性,光谈业绩的稳定性,我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为啥这只股票做起来了呢?从数据上看的是很清楚的。很明显,股价尚未启动的时候,「机构库存」数据已经开始活跃,说明机构本就有心想做,之后便是压着股价不动,这不就是典型的在做成本,一旦成本降下来之后,拉升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嘛!

实际小票也是这个思路,不是说小票都会涨,一定是成本做下来的才会涨,比如下面这只股票:

这只股票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川普概念股「川大智胜」,如今已是带星,妥妥的纯粹炒概念,至于说抄懂王概念,我想这不是第一次了,所以这是一张名牌,但问题何时打出来呢?其实在第一个涨停板之前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是从数据上来看,该股的「机构库存」数据实际在股价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活跃了,显然机构又开始做成本了,一旦成本做下来,就是一路上涨。

但是有些即便是所谓的小盘股也是一路下跌,并没有因为小盘股的身份得到资金的青睐,就像下面这只股票:

这是「华统股份」,标准的中小盘个股,很显然,机构几乎没有做成本的机会,股价也只能是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

所以重要的不是炒,而是看成本是否到位!

真相很残酷,但不知道真相会更残酷。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