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控(SH601919)$ 巨额港口费压顶,中远海控多头美梦将至醒时?
汇丰一份报告揭开了中远海控面临的残酷现实:超21亿美元的美国港口费正像一把利剑悬在这家航运巨头的头顶。
汇丰环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最新报告指出,中远海控(01919.HK)及其子公司东方海外国际(00316.HK)在2026财年可能面临总计高达21亿美元的美国港口费用。
这笔巨额支出对中国航运商是“严重打击”,而对非中国海运公司的影响则“微不足道”。
1 政策冲击,歧视性收费直指中国船企
美国计划对进入其港口的中国船舶征收新费用,该政策预计于2025年10月14日起生效。只有中国建造的小型船舶和短途航行船舶可免征端口费。
新费用针对中国船东、运营商以及中国建造的船舶。虽然美国方面尚未作出最终宣布,但汇丰在9月8日发布的报告已作出了上述预测。
汇丰维持对中远海控和东方海外的“减持”评级,这无疑给看好公司的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
2 巨资费用,侵蚀利润的致命利器
根据汇丰的报告,中远海控在2026财年可能面对高达15亿美元的美国港口费。这笔费用相当于该公司2026财年预测营收的5.3%,更是其息税前盈利的74%。
东方海外的处境同样艰难,其在2026财年可能面对高达6.54亿美元的美国港口费,相当于东方海外2026财年预测营收的7.1%和息税前盈利的65%。
如此高比例的费用支出,几乎吞噬了这两家公司在美线业务的大部分利润空间,盈利能力遭受直接挑战。
3 不对等竞争,非中企有足够规避空间
非中国海运公司仅在使用了中国制造的船舶停靠美国港口时,才需要缴纳相关港口费。
汇丰认为,它们拥有足够多的非中国制造船舶来规避美国新港口费用。目前,全球71%的集装箱运力(以标准箱计算)来自非中国制造船舶。
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航线的运力中仅21%来自中国制造船舶。2024年美国港口停靠(以吨位计算)中,仅有15%由中国制造的船舶停靠。
马士基和赫伯罗特等国际航运巨头已开始在跨太平洋航线部署韩国制造的船舶,灵活调整运营策略以规避成本上升。
4 前景黯淡,空头逻辑的坚实基石
美国可能通过补贴本土航运企业或强制“国货国运”政策进一步挤压中远海控的市场空间。类似《琼斯法案》的保护主义措施已经显示出它们能够有效创造受保护的市场领域。
客户忠诚度面临考验。在301条款造成显著成本差异的情况下,货主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转向其他航运公司。
CNBC于2025年4月针对380家企业和机构的调查显示,89%的美国企业选择取消中国订单作为首要应对策略,61%正寻求转向低关税国家采购。
这种供应链的重新配置将进一步削弱中远海控的客户基础,即使未来政策发生变化,重建这些商业关系也将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成本。
表面上看,中远海控仍坐拥巨额现金储备,但面对年度可能持续增加的巨额港口费,这些现金更像是在为持续的失血做准备。
全球71%的集装箱运力来自非中国制造船舶,马士基和赫伯罗特等竞争对手已迅速调整运力布局。
汇丰对中远海维持“减持”评级。空头的逻辑从未如此清晰:当政策利剑高悬、成本结构根本性恶化、竞争格局发生倾斜时,任何表面的财务强劲都可能是暂时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