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场流传特变电工的对外交流情况,提到了成本问题。特变电工对外宣称现金成本3万,综合成本3.5万。下面我们来利用财务数据大致匡算成本,对比一下该宣传口径。
2025上半年,新特能源多晶硅销售收入9.98亿,毛利亏损10.33亿元,也就是说反推生产成本对应20.31亿元,对应多晶硅产量3.36万吨,我们就按照3.3万吨的销售来计算,对应价格除税30.3元/kg,对应大全平均售价31元/kg的数据,基本匹配。
20.31亿元的生产成本,对应3.3万吨销售量,生产成本对应61.55元/kg。再看费用情况,费用合计10.6亿元。新特业务三大块:多晶硅,新能源发电,以及电气设备。这里不太好拆分数据,我们对标大全,新特和大全类似,都是降低多晶硅生产负荷,降低亏损,3.4元/kg的费用来计算(3.3万吨对应费用1.1亿元,占总费用比重仅为10%)。对应全成本65元/kg。
新特多晶硅生产成本61.55元/kg,全成本65元/kg。新特产能30万吨计算,2025上半年产能利用率对应25%左右,折旧对应23元/kg(这里对标大全,同样是新产能,设备厂房投入应该差不多)。反推现金成本38.5元/kg,略比大全37元/kg的现金成本高。
假设满产情况下,新特多晶硅现金成本38元/kg,折旧5.7元/kg,生产成本43.7元/kg,费用1元/kg,全成本45元/kg,比大全略低。但由于大全没有有息负债,费用这一块,新特明显被低估,我们暂且用这个数据。该数据比较复合逻辑和直觉,在业界普遍认知中,通威、大全是棒状硅龙头,成本位于第一梯队,新特成本是次于大全的。
但是最新的披露情况,新特现金成本30元/kg,综合成本35元/kg,这里综合成本应该对应生产成本,而且是满产的假设条件下,折旧5元,差距不大。但是现金成本为什么突然下降这么多?唯一的解释可能是统计口径问题,比如只统计某一个基地(如新疆),并且有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价会显著的低于市场价。比如新疆上网电价0.26元/kWh,大工业用电价格0.35元/kWh,而发电成本0.2元/kWh,这里面就少了0.15元/kWh,50度电的电耗,1kg多晶硅对应7.5元现金成本减少。
但这只是财务报表的把戏。我们极端假设一体化,电量全部自发自用,确实能够降低多晶硅的现金成本,比如上面分析,0.15元/kWh的价差,省掉了接近8元的现金成本,但是发电需要投入资本。以光伏为例,50度电按照1500个利用小时,需要33W的系统,按照系统成本3元/W计算接近100元投入,如果按照20年折旧,每年对应5元。也就是说,每年生产1kg硅料,如果用电量全部自发自用来降本,那现金成本会减少8元,但折旧会多5元。但是不要忘了,光伏发电不稳定,或许还要配储能,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新特在统计的时候,估计只统计了现金成本减少,而把折旧计入了发电板块,这样下来,多晶硅成本确实出现了骤降,但也只是发电补贴了多晶硅。因此,对于新特的成本,我是比较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