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JG碳纤维产业链比较关注的球友也知道,这两年由于“某些原因”,上游部分供应商经营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例如供货节奏和合同价格的波动等),但是反观同处JG碳纤维产业链的中航高科,经营会相对稳定一些(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公司这两年的营收和毛利率等财务指标)。
可能有球友会说,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当主机厂“发生变化”的时候,难道只有上游供应商有影响,中航高科就没有影响?
我们来交流一下球友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
1.供货节奏
以目前国际形势发展和我们装备情况来看,高性能碳纤维作为重要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将会继续维持稳定增长的需求是比较大可能的。
但是随着主机厂的要求变化和材料的迭代更新,可能会阶段性影响供货节奏(某家上游供应商的某型号的材料)。
中航高科目前是国内JG航空预浸料领域的核心(唯一)供应商,虽然同处JG产业链,但是对比上游供应商,我觉得中航高科的“主动性”相对更强一些。
预浸料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中航高科通过购入上游供应商(例如中简科技和光威复材等)的碳纤维,结合树脂等基体制成预浸料,供应给下游主机厂等客户。
我举一个不要恰当的例子:
中航高科好比开了一家饭店(不固定某种菜系),公司针对顾客的不同需求,制作不同口味的饭菜。如果在顾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菜系的变化(有时候川菜火一些,有时候东北菜火一些),更多的是会影响不同菜系的材料供应商,而不是饭店本身的生意。
2.供货价格
以下是中航高科的投资者交流
问:公司给上游纤维厂如何传导降价压力,是否还有进一 步降本增效的能力?
答:现阶段基于客户对公司产品降价的要求,通过发送函件及谈价会议的形式进行多轮谈价议价,传递降价需求, 针对不同供方制定差异化采购策略,采用长期合作协议、分谈集采、联合谈价等形式锁定目标价格,降低采购成本和供应风险。通过对产业链的延链补链,控制供应渠道,增强自主可控能力,逐渐降本增效。
中翻中的意思是,如果主机厂需要降价,那么,中航高科会将降价的压力转到上游供应商,公司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如果上游供应商不配合,有可能考虑“换人”。
关于JG碳纤维产业链,之前也和球友有过交流。
如果单看上游供应商例如中简科技和光威复材的JG业务,盈利能力是非常强的,你可以从公司的财务指标看出来(毛利率和净利率)。JG产品需要较长时间的认证过程,而且“一代产品,一代材料”,通过认证的都是定型匹配的,不容易被替代(近年开始提倡“二供”),所以,具备很好的行业壁垒。但是,广东有句俗语“针没有两头利(锋利)”,好处不能都被你占了,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客户较单一,业务特殊,甲方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而乙方只有配合。例如,甲方提出降价要求,乙方目前来看基本“无力反抗”。
上游供应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前期研发和认证周期长,费用高)和作出过历史贡献的原因,目前普遍毛利率都较高。但是,这恰恰给了中航高科可以传递降价压力的空间。所以,上游供应商是相对被动的,只能“以价换量”。
从中航高科目前处于JG产业链的位置和公司的背景来看,我觉得中航高科有点类似于电网的角色,可以将下游主机厂的部分降价压力,传递给上游的碳纤维供应商。
至于最后一句“换人”,暂时也只是起到“警示”的作用,上面观点也说过,如果需要替换JG产业链的公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但是,在民品领域,中航高科的确开始尝试多条腿走路。无论是参股长盛科技(一家生产碳纤维的上游企业)还是和长盛科技一起组建深圳轻快世界公司(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
(本人目前持有中航高科,以上观点,很大可能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且充满一个外行小散户拍脑袋的认知偏见。请各位球友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